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动感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余国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立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一、合理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原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例如:在《分数大小比较》教学中,笔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发问题——

虹猫和蓝兔在分一个西瓜。虹猫说:分给蓝兔1/3个西瓜,分给小猪2/6个西瓜……话还没有说完,蓝兔就大声说道:这样分是不公平的!

在听完故事后,笔者请学生来说一说虹猫这样分公不公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蓝兔的分数小,是不是给它分少了?这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会产生诸多疑问,而带着疑问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趣味,培养数学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学生特别喜爱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游戏活动的融入,以满足学生的天性,使其能够在游戏助力下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游戏活动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游戏乐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使其能够轻松、有效地融入知识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电子游戏进行结合,通过对高质量电子游戏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理解与掌握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计算题大冲关”活动,在一关又一关的闯关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还能得到小红花的奖励。随着学生计算正确次数的不断增多,小红花数量也随之增多,这样使得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有效激发,显著提升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并展现出更好的自己。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满足教育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既需要重视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还需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优化,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性、有效性,助力学生数学意识、思维及能力的良好发展,切实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CJYC2204zy044)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