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作者: 李健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求知报国的理想,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西方物理学的发展成就和我国近代百年风云史,增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命感

近代以来,西方物理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不少划时代的成就。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时,可以给学生讲:在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使西方国家领先进入了蒸汽时代;在学习“磁生电”时可以给学生讲: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而发明了发电机,使西方世界进入电气化时代……西方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列强开始对东方国家肆意侵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带给中华民族一百余年的灾难和耻辱。将这样的素材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

二、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灿若繁星的科技成就,如今在许多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学习信息的传递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量子通信: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2017年3月,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商用干线——沪杭干线正式接通;2017年9月,世界上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还有“三峡工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中国空间站”等,都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强大,提高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学习新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让学生从小追爱国“星”、立报国志

面对社会上一些流量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如叶培建,他是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他参与开发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和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在卫星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1月,为表彰他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党和人民授予他“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像叶培建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追这样的“星”,激励学生树立以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总之,坚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就会让每个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将“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