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扣本联素养 减负提质促发展

作者: 兑继华 侯颖

2022年河南中考已经落幕。总的来看,数学试卷难度较2021年有所降低,试题紧扣课程标准,情境设计丰富,部分试题改编自教材例题或习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强调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突出了对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

一、2022年河南中考数学命题特点

1.全面评价,明确指向“四基”

试卷命题全面覆盖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数与代数部分分值约61分,约占整个初中数学内容的50%;图形与几何约44分,约占37%;统计与概率约15分,约占13%。以上比例与初中数学各内容领域所占课时量基本一致。对初中数学主干、核心知识做到了重点考查。试题注重对通性通法的理解运用,考查目标明确指向课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依标扣本,突出学考一致

今年的试卷延续了2021年的命题特点,考查形式与教材习题高度相关,设问方式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部分试题在教材例题、习题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加工。例如,实数计算与分式化简都是教材上的常见习题;利用测角仪测量拂云阁的高度,教材中有相关例题和综合实践内容;利用生活中的喷泉情境考查二次函数,教材上有相关的问题背景和类似的研究方法;等等。

3.情境丰富,增强数学应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今年的中考试卷借助丰富的试题情境,让学生在答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答卷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

例如,T2(即第2题,下同)“北京冬奥会”,鼓励学生强身健体,为国争光;T7“延时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T10“呼气式酒精测试仪”,渗透了安全教育;T17“天宫课堂”,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力量;T20“劳动教育”,倡导利用数学知识优化方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T21“利用数学知识设计喷泉”,充满美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应用性较强的试题降低了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身边的世界。

4.紧扣“四能”,强调思想方法

今年的试卷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淡化解题技巧,减少试题运算量,延续了“多思少算”的命题思想;关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关注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运用。

例如,T15、T22和T23涉及分类讨论思想,T9、T10、T12、T14、T18、T22涉及数形结合思想,T19、T20、T21、T22、T23涉及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尤其是T23以矩形的折叠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知识本质,综合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等。

5.增加阅读,注重获取信息

把所给的情境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应用数学的第一步。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正确获取数学信息是关键,丰富的试题情境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T19通过阅读“拂云阁”的相关信息,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然后转化为运用三角函数求边长的问题;T22“滚铁环”的启动阶段,学生既要读懂题意,又要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间的互译转化;T23综合与实践的阅读材料的设置,需要学生将实际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综合来说,2022年河南中考数学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有新,既考查了“四基”“四能”,又凸显了素养立意,难度适中,对今后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中考数学命题发展趋势分析

考试直接体现着立德树人的效果。综合分析近年来的河南中考数学试卷,可以看出呈现以下特征。

1.情境更丰富,强调数学应用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试题命制要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考点必须“生长”在应用知识的“土壤”中。

近年河南中考情境试题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统计、概率、三角函数应用与方程模型、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应用等方面,并在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综合试题中渗透数学文化。试题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以观察、猜想、实践操作、探索发现、推理证明等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

2.综合性更强,注重理解探究

2019年教育部的命题意见还要求,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河南中考数学试卷从2020年开始出现开放性试题。例如,2020年,T11要求写出一个大于1且小于2的无理数;2021年,T12要求写出一个图像经过原点的函数的解析式;2022年,T11要求写出一个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等。开放性试题,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能反馈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自2012年开始,T22平面几何探究性试题,对线段关系或角关系的探究及应用,成为河南中考试卷的风景线。为避免试题模式化、套路化,2021年开始让学生充分利用观察、猜想、推理、探究、应用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突出了探究过程与方法。

2022年课程标准的变化之一是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2022年T10就是跨学科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强调解决问题。

3.教学考一致,减轻学生负担

中考命题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的规定要求来进行的。课程标准上要求的内容,教师都要教,学生都要学,中考都要考,体现了“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命题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减内容;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到学校,减少考试焦虑,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助于“双减”落地。

4.阅读量增加,凸显数学思维

纵观2017-2022年的数学试卷,我们可以发现试卷字数有增加趋势,试卷整体阅读量有所加大,减少了客观性试题、机械性试题,让试卷更有“数学味儿”。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强调的是深度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记忆与计算;着重评价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感悟数学的思维过程,全面反馈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2019年教育部的命题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以素养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模型观念、数据观念、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创新意识、应用意识。这些数学素养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不要急于求成。例如,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中,七年级侧重于通过观察、测量、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结论,进行验证与说理,培养推理意识;八年级侧重于边探索边证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证明的格式与要求,做到步步有据,发展推理能力;九年级则让学生经历命题的探究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师要深刻理解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坚持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立意的教学。

2.以“四基”为主旨,抓住核心知识

2022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内容,教师务必牢牢把握。例如,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知识包括实数的计算、代数式的运算、方程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及其模型的应用;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主干就是基本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性质(判定)及应用,其中圆中涉及的垂径定理,2022年课程标准已经由“选学”改为“必学”,教师要及时关注。

3.以课标为依据,重视探究过程

教师要严格依据课标开展教学,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超标教学,不宜在深度、难度上下功夫。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重视情境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尤其是教师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要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从重学会向重会学转变,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4.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该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相生相长,即在知识习得、技能训练、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数学思想的教学,重在学生的悟。因此,教师要避免套路化教学,积极设计开放性、探究性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逐步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发展为思维能力。

5.以应用为目的,培养阅读能力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阅读,数学阅读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理解,从实际情境的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起文本与数学符号、数学知识之间,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内化链接,能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几何语言的灵活转换,确定研究对象,寻找相关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耐心审题,借助找关键词、画分析草图等,深入分析条件、结论,将数学中的思、练、译、说结合起来,从而通过阅读获得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