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段运用”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作者: 林玲

一、问题源起

一次例行听课,讲课教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想想下面的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再照样子写写其他季节。

(1)雪用他的白色大衣覆盖着青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他们还请来北风同住。北风身上裹着皮衣,整天在花园里呼啸着。

(2)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3)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不一会儿,地上、树上、屋顶上就积满了厚厚软软的白雪。

教师先用10分钟让学生读句子,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各个例句的写法;然后用13分钟让学生观察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图片,说出与季节相关的词语、句子、古诗;最后用5分钟让学生仿照例句的写法,选择春、夏、秋其中一个季节进行描写并交流。前后28分钟的教学,教师旨在教会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季节”,符合“学习描写方法,运用表达方法”这一训练要点。只是,这样的训练还停留在表层,对例句的特征、任务解读不够深入和全面,这也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材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在中高年级大部分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设置了“词句段运用”(一、二年级是“字词句运用”)栏目。不少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园地”专题的编写意图已发生变化,依旧将“语文园地”视作简单的“归纳与复习”,将教学关注点放在呈现的知识本身,将“词句段运用”当作简单的形式仿写。

实际上,统编教材中“语文园地”的设计与编写意图在于以多种形式复习巩固语文要素,同时重视语言积累、引导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与拓展等,其中的“词句段运用”重点在于巩固本单元所学,强调学以致用和综合运用,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比如上面的运用训练就承载着三个层级的任务。

层级一:句式仿写。三个例句,第一句指向的是选取冬天典型的自然现象雪、霜、北风,再通过拟人手法来描写,其中处处有想象;第二句选取冬天典型的动物紫貂、黑熊,再通过对比手法来描写,其中既有观察又有想象;第三句选取冬天典型的自然现象寒风、白雪,只以白描的方式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下来。这一组例句的主要特征指明了运用训练的任务:描写季节,先要选取季节中典型的景物,再运用合适的方法来体现景物特点,即“选材”加“表达”。这是描写季节的第一层次,许多教师往往停留在修辞手法的仿写运用上。

层级二:搭建起写句到写段的桥梁。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应当有一个整体,三言两语往往是很难说清的,且词语、句子的魅力,也只有在上下文中才更能被展现出来,这就是段的魅力。层级一只是从单个句子来解读和运用的,实际上还可以把三个例句整合起来运用。只要把三个例句放在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三个句子隐含着把季节特点写清楚的第一个规律——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另外,三个句子还分别从自然现象、动物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描写冬天,把季节的特点写清楚,写生动。这实际上就是把季节特点写清楚的第二个规律——从不同角度把季节特点写清楚。这也是对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的积累运用、迁移拓展和螺旋式推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描写季节的规律,完成由写句到写段的过渡。

层级三:为单元习作的景物描写作铺垫。本单元习作要素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众所周知,故事肯定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这无疑要在故事中对特有季节的景物进行描写。只要学生能按层级二的要求掌握季节描写的规律,那么无论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学生都能选择特有的景物进行描写。可见,本题“照样子写写其他季节”的运用练习巧妙地把“词句段运用”与单元语文要素、习作训练勾连了起来,使“词句段运用”为单元习作服务,体现了教材的环环相扣与循序渐进。

三、教学策略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对“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也要像对阅读教学、习作教学那样,给予充分重视,在致力于提升学生“表达力”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下,努力体现其规律性、综合性、拓展性,绝不能让运用流于形式。具体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1.备课时要深入解读教材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和承载知识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以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明白其中蕴含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如发现“词句段运用”所提供的例子在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主要规律,分析例子在句式、段落和篇章训练中可以承载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深入地解读、综合地运用、巧妙地拓展,“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才能避免停留在简单练习的层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能力。这就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的理念。

2.设计时应考虑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作为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语文要素也是统编教材使用的重要指南,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本单元编排的《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童话全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阅读时要感受童话的奇思妙想,体会人物非凡能力背后的真善美。

习作要素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新编的故事是否吸引人,关键看想象力的发挥。可见,“想象”这根红线贯穿了全单元的读与写。上面“词句段运用”的内容虽然只有第一句出自本单元课文,但无论课内课外,三个句子都同样渗透着“想象”这一单元要点。所以,引导学生发现例句中的“想象”并运用想象的方法描写其他季节并不牵强,如果只强调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季节,就有些片面了。

3.教学中需关注语言形式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重点要教的是方法。因为方法是最有力量的规律性知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形成能力,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每个“词句段运用”都隐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但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就要破解这个语言形式的“秘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语言表达的形式,领悟遣词造句、巧妙表达的方法。

4.运用中多鼓励个性表达

“词句段运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为了易于学生达成目的,特别提供的这些例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脚手架,但这个脚手架很容易导致学生表达的模式化,因此教师既要注重从例句中总结、提炼出基本的规律,又要强调“个性化”的运用,即可以模仿,但更崇尚创新。只有自由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才是体现孩子作为人的价值的语言,这也是用教材教人的真谛。所以,在设计保底练习任务的同时,教师应再设计拓展性、综合性更强的练习供语文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进行运用训练,或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