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刘建辉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课后反思和提升,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提质增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教学目标一致的原则,精心钻研教材内容和重点,熟悉课堂教学的关键节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流程和方法。例如,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采用玩游戏、角色扮演、语言描述等方式,充分模拟生活情境,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掌握学情,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双减”政策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材料鲜明、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入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例如,在“乘除法和解决应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理清题干信息,再指导形成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去琢磨和解决问题,同时适当拓展一些较有难度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预留5~10分钟让学生反馈交流,既能让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也可以保证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
三、改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教学的优化和创新,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为支撑。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图形并举例说明,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又如,在讲到“吨、千克的单位换算”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1能等于1000吗”,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四、突破重难点,及时反思总结提升
教师需要吃透教学目标和重点,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这样才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巩固强化教材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分层次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同时,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双减”背景下,对教师素养和高效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适时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