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化学中考命题趋势探析

作者: 杨玉琴 陆海燕

新课标下化学中考命题趋势探析 0

摘要: 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化学中考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坚持核心素养立意。新课标下的中考命题趋势体现为:考试功能从重“甄别选拔”到“四位一体”,命题立意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考查载体为真实应用情境,试题呈现从“散点式”到“结构化”,考查要求兼顾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需做出积极的变革。

关键词: 新课标; 中考命题; 素养立意; 真实情境; 引导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02-0003-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1]。同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亦明确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2]。2022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再次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衔接[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化学中考)【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本文所讨论的为纸笔测试。】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命题。由此,教师教、学生学及考试评价都统一在同一依据“课程标准”之下,三者方向明确、目标一致。

新课标整体规划了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构建了大概念统领的课程内容,倡导基于大概念建构的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以及实施促进发展的素养评价等等。如此种种,必然要求化学中考从考试功能、命题立意、考查载体、试题呈现及考查要求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

1 考试功能:从重“甄别选拔”到“四位一体”

中考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兼顾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5]。即,中考作为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承担着“两考合一”的功能,既是初中生毕业考试,又是高一级学校招生选拔考试。但通常被关注的是后者,即甄别选拔录取优质高中的功能,导致了教学中片面追求分数、过度依赖“题海战术”。化学在初三开设,大多学校只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新授课,且普遍在新授课教学就渗透中考要求,重视基于考点的解题训练,而忽略基于真实应用情境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囫囵吞枣,对化学的学习异化成对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的死记硬背,化学启蒙教育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了空谈。作为教学和考试评价依据的课程标准本应是教师日常研读和使用的文本,但为数不少的初中化学教师除了开设公开课、参加教学比赛和写论文等会翻阅课标外,平时几乎不看。课标所提供的优质情境素材、活动与探究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等很少被有效利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评价学业质量的达成程度,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化学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6]。即化学中考除通过“选拔”达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流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衡量学生初中化学学业质量水平,以此评估学校或地区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质量,即“质量评估”功能。通过“素养立意”的考试,引导素养导向的教学,并由“质量评估”所获得的数据,为学校或地区的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把脉,找到改进、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向和方法,此即中考的“引导教学”功能。通过中考命题,将课标理念、目标、内容等体现在考查目标、内容、要求和载体中,以“依标命题”引导“依标教学”,使得中考与教学有机衔接、同向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立德树人、质量评估、分流选拔、引导教学”四位一体的功能机制(见图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统领作用,决定着中考的前行方向与价值取向。化学中考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引领方面的考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追求,从而全面彰显考试的育人功能。“质量评估”和“分流选拔”体现了中考的两考合一功能,与“引导教学”共同构成了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路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通过依据新课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命题,利用好考试这一“指挥棒”,为教学正向赋能,提升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质量。考试与教学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如案例1以我国古代硝酸制法的记载为真实情境,将爱国主义、民族自信等蕴含其中,主要评估学生在“认识物质组成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与规律”两个维度的学业表现,体现了对“物质的多样性”学科观念、“宏-微-符三重表征”科学思维素养发展的评价。这样的命题无疑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化学史实作为教学情境,重视大概念的建构,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例1 (常州2022卷-23)明代《徐光启手迹》中记载了硝酸的制法。

(1) 原料 绿矾五斤,硝五斤。

绿矾(FeSO4·7H2O)和硝(KNO3)均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A. 氧化物   B. 酸   C. 碱   D. 盐

(2) 预处理 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二味同研细,听用。

① 加热绿矾,质量约减小1/5。该过程中绿矾失去部分水,生成FeSO4·4H2O。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 研碎FeSO4·4H2O和KNO3。研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 制备 用铁作锅,铁锅置炭炉上,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强水。

强水即硝酸,制备时发生如下反应:2(FeSO4·4H2O)△Fe2O3+SO2↑+SO3↑+8H2O; SO3+H2OH2SO4; H2SO4+2KNO3△K2SO4+2HNO3↑。

① 以上三个反应中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反应。

② H2SO4和HNO3的水溶液中均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填符号)。

2 命题立意: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

我国的考试评价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型升级。“知识立意”的考试偏重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重在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易导致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依赖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倾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在1999年出台了《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7]。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坚持核心素养立意”作为命题原则之一,要求“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立意相匹配的试题设计”“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9]。

化学核心素养聚焦学生未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上是学生综合运用习得的化学结构化知识、化学观念和思想、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态度和责任等支持新的学习以及在关联的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教育评价实质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即通过学生在某些评价任务上的表现来推断他某些(心理或教育)建构上的特征或水平。“素养立意”的命题即依据素养测评理念创设情境载体、设计问题或任务,通过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或任务中的表现,推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10]。

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完成九年级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清晰地规定了在相关情境中,学生在“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关键能力的水平和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表现”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得核心素养可测可评。“素养立意”的命题需立足课程核心素养,结合必备知识,依据学业质量。通过构建多维细目表(见表1),系统规划考试目标、内容与形式等,并通过具体试题来落实,确保“依标命题”,试题科学规范,试卷结构合理。

其中,情境素材的类型如表2所示,来源指情境的出处,如文献、教材、书籍、新闻媒体等,以保证情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必备知识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指新课标一级主题下相关要求,可用课标中的相应序号表示;关键能力指以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为核心的学习能力,以认识、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方法为核心的科学思维能力,以通过实验探究与实践方法解决与化学相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业质量指新课标所构建的“认识物质组成和性质”“分析化学变化与规律”“参与实验探究与实践”“探索问题解决与应用”4个方面的质量描述[11];核心素养则指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素养,为“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中的一种或几种。

3 考查载体:真实应用情境

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逐渐形成的能够整合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应对和解决各种现实情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迁移性的品质。因此,各种与化学相关的真实应用情境提供了引发学生核心素养表现的可能性。化学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决定了化学相关情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用于中考命题的情境如表2所示。命题人员需在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审视各种相关实际应用情境,发现特定应用情境与初中化学必备知识、思维方式、探究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关系,挖掘该情境用于考查核心素养的可能性,以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呈现关键信息,并设计问题任务。发挥情境的导向、明理和陶冶等功能,将解

决问题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紧密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如案例1,以明代《徐光启手迹》中记载的硝酸制法为真实情境载体,挖掘“原料”“预处理”及“制备”等过程中所蕴含的初中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真实化学史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

选择命题情境素材时,首先要根据测试的知识及素养目标要求,即关注情境素材与目标考查内容的匹配度;第二,原始素材在改编为试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优化呈现方式,让学生易于阅读和入题,即关注情境素材与学生认知的匹配度;第三,基于情境素材设计相关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表现出试题立意所期望的行为表现,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试题的预设难度调整情境复杂度及问题难度,即关注情境问题与素养表现的匹配度。情境素材的选取和加工流程如图2所示[12]。

通过改变情境的结构化程度、要素数量及其关系,可以创设各种复杂程度的情境化任务。简单的、结构良好的情境可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较低水平。复杂的、开放性的情境蕴含着较多干扰因素,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思维和观念的创造性整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较高水平。因此,改变情境开放程度、学科内容容量和问题解决过程,就可以系统设计或控制任务解决过程中的心智要求,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难度梯度,实现对化学学业水平的合理评价。如案例2所示,以“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科学前沿热点为情境载体,侧重考查了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有机渗透了科学态度与责任。其中(3)和(4)考查基础知识,属于学习理解水平层次,较易;(1)和(2)需基于事实进行物质及其变化推理,属于应用实践水平层次,中等难度;(5)和(6)需依据化学变化中的原子守恒观念,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迁移创新水平层次,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