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替代品”设计化学实验的教学思考
作者: 龚国祥
摘要: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基于“替代品”设计的优秀的化学实验方案。将这些实验案例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建立基于教材的知识验证性实验教学、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且有益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理解以及提升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 替代品; 化学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案例; 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3)04-0064-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要求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1,2],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在课标教学建议中,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3,4]。课标中提到的“替代品”指的是实验替代品。实验替代品可以是试剂替代品也可以是实验仪器替代品。试剂替代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食材、医药、洗护用品、化肥、花肥等。实验仪器替代品可以是生活中的容器、量器、热源、电池、导线等。这类替代品在各类实体市场或线上商城中易得而且安全,不受各类政策限制,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方便,能提高学生实验开出率与动手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
1 基于“替代品”的化学实验设计方案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用化学读懂生活,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化学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基于上述的学习理念,化学教育工作者设计了很多基于替代品的化学实验方案。在中国知网以“生活化学、实验设计”为主题搜索,可以搜索到42条文献记录。很多都是在中学化学实验基础上采用替代品设计的创新实验方案。这些实验方案密切联系生活,实验药品与仪器在生活中比较易得,便于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表1、表2列出部分文献设计的方案以及部分作者的原创实验方案。
表1实验方案属于知识验证性的实验,大多数是教材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延伸或改进。表2实验方案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项目化研究的探究性实验。
2 基于“替代品”设计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面对众多的替代品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化学教学实际而不是仅停留在文献里,使其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基于替代品实验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有效模式:一是基于教材知识验证性实验;二是基于“真实”问题项目化研究的探究性实验。
2.1 基于教材知识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在完成一些章节的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学习之后,教师用某些文献中的替代品实验方案,布置学生的实践性作业。由学生准备替代品开展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视频录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价。实验者再根据大家的意见,改进设计与重新实验。教师组织评分将分数计入学生成绩(见图1)。
这类实验每位学生都可开展探索与研究,拓宽了实验参与人群。实验过程基于真实情境,在设计以及进行实验操作时,能加深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克服某些教材实验“照方抓药或只能远观不能动手”的缺陷。通过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深入理解和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比较符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也与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要求相一致。这类实验若布置为学生实践性作业,还可以创新作业形式,符合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
2.2 基于“真实”问题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对于化学学习者来说,用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挑战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让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审视性的思维,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1]。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积累后,对文献中描述的自己尚未学习过的实验现象产生探究欲望,对生活中某些未知问题有了研究的冲动,此时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进行探究”。表2中列出了若干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学校可以利用表中有关的替代品,采用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基于真实情境,先提出研究的问题,随后独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放在团队中讨论,最后付诸于实践,解决问题寻求答案(见图2)。
有三种类型的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可以实施上述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简要阐释如下。
2.2.1 选修课程中实施
选修课指学校为培养学生个性,由学生自行安排选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教师设计课程内容,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教师提出关于替代品的化学“真实”问题,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他们经过不断猜想、设计、实验失败,再猜想再实验,直至成功。
2.2.2 社团课程中实施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对化学都感兴趣和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组成化学社团。化学社团给学生“真实”问题或者由他们自己提出“真实”问题。团队经讨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进行实证。由于学术性较高,合作意识更强,更能获得探究的情感体验。
2.2.3 研究性学习中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作为高中生必修内容计入高中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指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课题研究是由学生本人或团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选修、社团、研究性学习这三种类型课程的实验探究是由教师引领、学生团队与学生个体共同研究的从低阶到高阶的过程。研究中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敏锐地捕捉实验的变化和差别,认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3 基于“替代品”的化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3.1 把“知识”放置于“真实环境”中学习,提升知识理解力
实验试剂和仪器有的全部基于替代品或部分基于替代品。这些替代品可以在生活中方便购买,选择替代品过程中必然与学生累积化学知识相关联。这种把“知识”放置于“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的理解力。
3.2 通过基于“真实”问题探究性实验,提升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学生用自身储备的化学知识设计与控制实验,能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超出预期的实验过程或在实验失败后的总结中,又能综合应用已学习过的知识分析,再设计和再探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实验方式使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抓住主要现象与特征,主动对于未知进行探索和实践,提升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造才能。
3.3 通过两种模式实验教学,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化学教学水平
教师的化学知识与经验大多数来自于教材。对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时也知之甚少。通过两种模式的实验教学,促进教师关注化学应用意识和化学实际价值,对教材中的化学知识产生更深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地去教授化学,通过这两种模式的实验教学,教师专业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增强了教师创造条件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意识和行动,以达到新课标提升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
4 基于“替代品”的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读者和编辑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已经开展了多年替代品实验教学,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安全知识,会使用已储备的安全知识思考与预期可能产生的问题风险,做好了必要的防护,把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只要操作得当,实验前引导学生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这类实验是安全的。
基于替代品的实验具有绿色安全、原料易得、实验准备工作量小和方便等优势,比较适合学校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更适合没有专职实验员的乡村学校或条件薄弱学校,在振兴乡村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这类实验课程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7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3, 43.
[5]黄海燕, 王泽安. 电解水小型实验装置的设计[J]. 化学教学, 2021, (8): 72~73.
[6]龚国祥. 用干电池“玩”转教材电解实验[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8, (9): 55~57.
[7]唐思嘉, 刘怀乐. 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补充认识[J]. 化学教学, 2019, (7): 80~82.
[8]黄勇良. 用乙烯利制备乙烯的方法[J]. 化学教学, 2012, (7): 46~47.
[9]张礼聪. 实验引领下“沉淀溶解平衡”教学[J]. 化学教学, 2014, (5): 42~44.
[10]李健荣. 焰色反应的实验改进[J]. 化学教学, 2016, (12): 59~61.
[11]马静雅.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标准化探索[J]. 中国标准化, 2022, (2):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