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2023年第4期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2023年第4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化学教学》本刊的出版宗旨是为广大的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各地化学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化学科学前沿知识,为探讨中等化学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水平服务。

目录

专论 | 知识三重观视域下的课程内容组织策略

摘要: 知识三重观认为完整的知识由“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共同构成,与“内容之知”共生的“价值之知”(包含“品格之知”)和“能力之知”对应学科核心素养,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课改前沿 | 基于德尔菲法的三重表征能力体系建构研究

摘要: 依据化学三重表征理论设计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来自高校和中学的专家进行调查。基于专家对化学三重表征的整体性把握,构建由19项能力构成的化学三重表征能力体系,以期对我国化学三重表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改前沿 | 研究新课标情境素材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摘要: 科学思维是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以落实和发展科学思维为导向,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

课改前沿 | 对电解质概念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 基于在电解质概念教学课后学生暴露出的四类典型问题,提出五个优化教学的策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突出溶液导电性实验的证据功能,通过科学史强化学生对电离与导电关系的认识,展现电解质在日常生活

聚焦课堂 | 用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摘要: 探讨基于大概念进行教学内容结构化的思路与方法,提出要建立从大概念到学科基本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和学科事实的技术路径,将大概念具体化到某单元和某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才能确保大概念能够真正融入到日常的

聚焦课堂 | 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概念进阶教学设计

摘要: 概念教学应遵循学生概念发展的进阶性。作为评估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SOLO分类理论可以指导和评价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层级式发展过程。以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教材“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为例,结合新课标(

聚焦课堂 | 基于发展“模型认知”的化学概念进阶学习

摘要: 以上科版“氧化还原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依据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学生围绕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学习中所呈现的“概念理解水平”、“前科学概念与迷思概念”和“进阶目标”等

聚焦课堂 | 大概念理念下的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摘要: 以“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为例,基于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重新整合初中学段关于化学变化的知识,提炼学科大概念,确定单元教学规划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采用真实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深度

聚焦课堂 | 增进化学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设计

摘要: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化学史和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对主题内容的科学本质进行分析,通过将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制作模型、引导学生思维外

实验研究 | 基于“替代品”设计化学实验的教学思考

摘要: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基于“替代品”设计的优秀的化学实验方案。将这些实验案例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建立基于教材的知识验证性实验教学、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且有益于促进

实验研究 | 硫和铁反应实验的新设计

摘要: 针对硫和铁反应的实验充分暴露在空气中且没有采取无害化处理的问题,设计并改进实验装置,具体为:通入氮气排除体系中氧气的干扰,避免实验对环境污染;对铁粉除杂确保只有铁和硫参与反应;利用磁铁实现硫和

实验研究 | 亚铁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改进

摘要: 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用采样器的拭子头蘸取硫酸亚铁溶液,伸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不断捻动拭子棒,当溶液中产生明显的白色沉淀时,把拭子头从溶液中拿出露置在空气中,拭子头上的白色固体迅速转化为灰绿色,

实验研究 | 吸热反应实验的再改进

摘要: 利用可逆测温试纸、玻璃水槽、玻璃钟罩以及玻璃试管等实验材料,设计并制作中学化学吸热反应实验装置。该装置既能测出吸热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又能大幅降低有毒试剂的用量并消除生成物氨气对环境的污染,

实验研究 | 钠与水及铝热反应演示实验的再探究

摘要: 钠与水反应及铝热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的经典演示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教科书中这两个演示实验的设计有值得商榷之处。通过对各类教材、文献中介绍的方法进行比较,对现有的实验方案作了再改进。改进后的实验

教学参考 | 物质分离的思维模型建构及其应用建议

摘要: 基于“将混合物状态组合转化为可直接分离的状态组合”的核心思路,建构有别于传统的“物质分离的思维模型”,其中包含“原状态组合-直接分离方法”对应表以及“原状态组合-转化方法”对应表。并提出“物质

教学参考 | 有关共沸现象的宏微分析和应用介绍

摘要: 中学阶段仅提出了共沸现象,并未对共沸原理作出解释。基于宏微结合的视角,结合物质结构理论解释共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并以两种物质(硫酸、乙酸乙酯)的工业制备过程为例,阐述了共沸原理在工业上的应用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