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叶依丛 顾建辛 马婉琴
摘要: 以“探究‘除菌卡’是否安全有效”为任务,进行项目学习的设计和实践。阐述了项目学习的主题选择、目标制定和学习流程设计的依据和方法。项目学习实践过程中,将项目任务拆解为关联性的子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理论分析、文献解读、实验探究、创新设计等活动。构建认识生活中的化学品的思路,实现知识的功能化,践行素养导向下的学习实践。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项目学习; 除菌卡;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90051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由来
疫情期间,微商平台频繁推销一种消毒产品——除菌卡,广告称:“带上除菌卡,可以保证1平方米范围内百毒不侵。”查阅除菌卡的主要成分是NaClO2和气体缓释剂,通过NaClO2与空气中的CO2和H2O作用缓慢释放ClO2,利用ClO2的强氧化性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除菌卡在流通的空气中释放的ClO2浓度低,是否足以杀菌?在狭小的空间里ClO2浓度高,对人体是否有害?原料NaClO2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学生尚缺乏以科学的视角有序、全面地认识生活中化学品的能力,其表现为:
(1) 认识视角缺乏,难以将真实的生活问题转化成可研究的化学问题。
(2) 定量意识淡薄,忽略从物质的量(浓度)去讨论物质性质。
(3) 探究精神欠缺,面对复杂情境的问题,习惯于等待答案代替主动探索。
2 项目学习规划
2.1 项目学习主题选择
项目学习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贴近实际生活的有价值的项目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项目并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1]。它强调以真实情境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以最终的项目成果为导向,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核心知识重构化和结构化,提升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学习的成果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外显的产品(成果);二是内隐的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迁移的认识思路[2]。
结合项目学习的特点,按照“学科内容+疫情主题+育人价值”的思路,进行以“探索‘除菌卡’是否安全有效”为主题的项目学习设计,体现以下两方面教学价值:
一是项目学习内容如何包容学科核心知识;
二是项目学习过程如何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3]。
除菌卡主要成分(NaClO2)及有效杀菌成分(ClO2),都是典型的含氯化合物,该项目学习融合高中化学必修阶段中“氯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等知识。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积极调用散落在教材各章节的学科知识,将其整合、优化,发挥核心知识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
“探索‘除菌卡’是否安全有效”是一个真实情境下的复杂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经历拆解任务、查找资料、整合信息、设计操作流程、实施优化、反思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逐渐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创造力,并形成特有的经验、见解和眼光[4]。面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能有序地认识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对化学品的使用进行风险评估,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2 项目学习目标制定
该项目主题下的学习内容涉及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必修课程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梳理课标相关主题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制定如下项目学习目标:
(1) 通过“自然落菌法”实验探究真实环境中除菌卡的除菌效果,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确定合适的反应条件,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方案、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2) 结合除菌卡的使用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除菌卡有效成分(ClO2)的产生原理,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构建认识物质转化和性质的方法。
(3) 认识除菌卡的设计工艺,赞赏化学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挥的作用。
(4)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资料对ClO2的杀菌原理作出假设,选择合适的实验试剂顺利完成实验,形成基于元素价态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认识模型,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
(5) 通过分析除菌卡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对除菌卡广告做出科学性评价,设计除菌卡使用指南并与同伴交流。
2.3 项目学习课时安排
该项目学习方案包含课内学习环节和课外实践,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3 项目学习过程设计
聚焦项目学习的关键问题——“佩挂式除菌卡是否有效”,以“除菌卡使用指南”为产品,确定该项目学习类型为“探索原理、产品设计”,构思解决过程为“生活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形成学科理解并指导生活应用”。基于项目学习类型和解决过程,规划项目学习过程分别为“认识除菌卡有效成分及产生原理”“认识ClO2的杀菌原理”“探究真实环境中除菌卡除菌效果”三个环节。具体学习活动和项目实施流程如表2所示。
4 项目学习实践过程
4.1 引入课题,拆分项目
[引入情境,提出问题]随着疫情爆发,各种消毒用品应运而生。在微商平台上,佩挂式除菌卡广告称:“佩戴除菌卡,可以做到1平米范围内百毒不侵”。广告所言是否科学?除菌卡应该如何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功效?我们一起开展“佩挂式除菌卡”的有效性研究。
[拆分项目,细化流程]项目学习完成之后,将得到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1) 对除菌卡广告做出科学性评价。
(2) 设计除菌卡使用指南,向他人宣讲除菌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为了得到以上项目成果,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如何规划研究过程?
[师生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从“真实环境中除菌卡是否有效”开展研究工作更符合认识生活中化学品的一般思路,于是调整子项目开展顺序,如表3所示。
4.2 子项目1——真实环境中除菌卡除菌效果研究
[任务]选择不同场景,利用生物学“自然落菌”的实验方法,探究除菌卡除菌效果。
[方法导引]自然落菌法。
利用细菌培养基(如图1所示),打开盖子后盖面朝下斜扣到底盘,在采样点暴露40分钟后放入恒温箱,30℃条件下恒温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种类和数量。
真实环境下研究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 推测可能的变量是什么,并提出假设。
(2)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必要时设置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3) 真实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对现象的解释尽可能考虑多因素影响。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实验报告]因篇幅限制,仅具体展示一组实验过程与结果,如表4所示。
[实验结论]
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有效性: 密闭空间>半密闭空间>开放空间。
在狭小的密闭空间中,除菌卡释放的ClO2是良好的空气消毒剂,灭菌效果好且不会对环境湿度造成影响。在开放空间中,除菌卡除菌效果不理想,可能与ClO2浓度有关。所以广告中说除菌卡可以代替口罩隔绝细菌和病毒的侵害并不科学,在公共场所仍然需要佩戴口罩。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以“方法导引”的方式提供问题解决的支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对除菌卡广告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做出评判,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3 子项目2——认识除菌卡有效成分及产生原理
[教师]查阅说明书,除菌卡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说明书显示主要成分是NaClO2和沸石。
[教师]沸石是多孔状固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作为反应载体。结合资料卡片和除菌卡使用方式,思考NaClO2如何转化为ClO2?
[学生1]从化合价角度判断,NaClO2转化为ClO2,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使用除菌卡的时候需要撕开黏胶,将其暴露在空气中,我认为空气中的O2是氧化剂。
[学生2]阅读资料卡片内容可知,NaClO2固体在加热或者强烈敲击的条件下易发生爆炸,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氯酸盐(NaClO3)和氯化物(NaCl)。一部分NaClO2先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的NaClO3与剩余的NaClO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O2。
[学生3]从资料卡片中得到信息: NaClO2在酸性环境中极易发生歧化反应。应该是空气中H2O和CO2提供了酸性环境,NaClO2固体与空气接触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lO2和NaCl。
[教师]以上三位同学均关注到氯元素化合价的改变,从而判断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结合除菌卡的使用方式和资料卡片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更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支持第3种想法。第1种猜测说明O2的氧化性强于ClO2,那直接用空气消毒即可,不需要制备ClO2。第2种猜测,资料卡显示需要加热或者强烈敲击的条件才能使NaClO2分解,但在拆开除菌卡的过程中,除菌卡一直没有剧烈发热或强烈敲击,所以猜测2不成立。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猜想3呢?
[学生]往NaClO2固体中滴加稀硫酸,观察是否生成ClO2。
[教师]为什么选择稀硫酸?
[学生]强酸能电离出大量H+,加快反应速率,短时间内有明显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取除菌卡包中的成分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硫酸。
[学生]试管内有气泡生成,溶液变为黄绿色,有一股类似消毒水的气味……
[教师演示实验]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试管中的溶液,滴加到ClO2检测试纸上,并用比色卡进行比色。
[教师]结合上述探究过程,请总结除菌卡设计思想。
[学生]查阅资料可知ClO2是气体,浓度过高易爆炸,所以不能压缩。利用方便储存的固体NaClO2为原料,使用时让其与空气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缓慢释放ClO2。
[文献支持]《中国消毒杂质》上有文献介绍[5],利用NaClO2固体在空气中缓释ClO2气体的原理与应用,与同学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师生交流,外显思路]通过认识除菌卡缓慢释放ClO2的原理,总结出如图2所示的认识物质转化的思路与方法。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讨论NaClO2转化为ClO2的原理。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基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从资料信息中提取证据,推理假设。根据合理假设,利用实验证据和文献证据加以佐证。通过亲历完整认识陌生物质转化的过程,外显认识物质转化的思路和方法,并认同物质及其转化的价值。
4.4 子项目3——认识ClO2的杀菌原理
[教师]ClO2为何能杀菌消毒?
[学生1]含氯消毒剂的杀菌消毒原理一般源于其强氧化性,ClO2中含有+4价氯元素,有降价的趋势,故ClO2有氧化性。
[学生2]细菌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lO2的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
[提供药品]ClO2溶液、FeSO4溶液、FeCl3溶液、KSCN溶液、鲜牛奶、维生素C片。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略)
[汇报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学生1]我们选择维生素C,它是生活中常见的还原剂。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ClO2溶液,再加入维生素C,振荡后发现ClO2溶液的黄绿色褪去,说明ClO2被维生素C还原,ClO2有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