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南”下的高中化学作业优化策略
作者: 马佩强 卢巍 孟静
摘要: 针对调研市内部分普通高中化学作业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教育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为依据,提出并阐释了化学作业的优化策略:强化学科阅读、增加实验
探究、融入真实情境、实施分层作业、及时反馈评价、多种形式融合、加强区域协作等,旨在落实普通高中“双减”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评价指南; 化学作业; 作业问题; 优化策略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11-0082-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2021年1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为普通高中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为顺应新的改革形势,进一步减轻普通高中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普通高中作业管理和实施办法进行优化。现以化学学科为例,从当前作业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阐释“评价指南”下的作业优化策略。
1 化学作业的功能与类型
化学作业的功能包括本体功能和拓展功能两部分。化学作业本体功能主要表现在巩固应用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发展学科观念、体验实践过程和诊断教学成效等方面;化学作业拓展功能则主要表现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引导交流、促进合作和发展情感等方面[1]。
从不同的角度看,化学作业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按完成的时间段,可分为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按作业情境或答案的呈现形式,可分为传统性作业和创新性作业(或开放性作业);按作业的完成方式,可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每种作业也都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再进行细分,这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在此不再赘述。
2 当前化学作业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作业功能异化,成为应试工具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包括化学学科在内的各学科作业功能都被严重异化,作业成为服务于功利性考试需要的工具、手段[2],其巩固应用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方面的功能被无限放大,而其他方面的功能却被忽略甚至无视。
笔者曾随机对来自全市20多所普通高中学校的55名化学教师10天内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5名教师10天内共布置作业488次,其中每次都有书面作业(习题、整理笔记或错题、书面预习等),仅34次作业中出现了口头作业(阅读或背诵),11次作业中出现了实践作业(拼插模型、调查或实验等),作业几乎成为习题的代名词,境况令人堪忧。
2.2 部分作业情境失真,能力训练低效
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3],而现有练习册中有的题目的情境往往是“想当然”,完全由编者凭空臆造,根本经不起推敲或实践的检验。长期用这种作业训练出的“能力”在真实的问题情境面前不堪一击,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学科素养。
例如,下面一道“经典”题目[4](节选)曾出现在学生的作业题和考卷中:
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以CO2和H2为原料制造更高价值的化学产品是用来缓解温室效应的研究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
(2) 向2L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2mol H2,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 ΔH=-51kJ·mol-1,测得反应在不同压强、不同温度下,平衡混合物中CH3OH体积分数如图所示:
图中A、 B、 C三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A)、 K(B)、 K(C)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图中C点CO2的转化率为 。
教辅中所给答案:K(C)>K(A)>K(B);75%。
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本题存在“硬伤”:运用三段式法可求出C点CO2的转化率为75%,此时H2的转化率已超过100%(计算结果为112.5%),显然是不合理的。本题的情境明显缺乏实验数据支持,经不起推敲。
2.3 作业追求数量,针对性不强
经调查,目前的化学作业普遍存在数量大、类型单一、机械重复、缺乏针对性等弊端,学生由于疲于应付,总结反思便成为空谈,形成的解题套路难以应对新题型、新情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对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4 有用错引的高考试题作为作业题的案例,误导教学
高考试题以其科学、严谨、新颖的特点,深受学科教师的欢迎,但有的教师过于相信教辅资料,对其中所引用的高考试题往往不加甄别,直接用作作业题,没有意识到部分试题已与原题大相径庭甚至出现错误,给教学带来很大误导。
比如,教辅资料中刊印的2019年全国理综Ⅰ卷第28题第(4)小题图[5](双线型,见图1)与原图[6](四线型,见图2)相去甚远,明显偏离命题人意图[7],使得题目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
笔者在知网检索到引用本题的论文28篇,其中23篇使用了错图,谬误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再如,教辅资料中刊印的2019年全国理综Ⅰ卷第35题第(4)小题图[8](白球与晶胞底面相切,见图3)与原图[9](见图4)不符,误导教师对高考试题的严谨性产生质疑[10],给日常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笔者从知网检索到引用本题的论文34篇,其中29篇使用了错图,其影响不容小觑。
3 “评价指南”下的高中化学作业优化策略
随着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高考命题更加聚焦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死记硬背、“机械刷题”[11]等传统作业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高考形势,高中化学作业的优化势在必行。
3.1 强化学科阅读作业,让化学课堂“亮”起来
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12]。在化学课上开展阅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能够带动化学课堂从“无声”走向“有声”,更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敏感神经,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强化遴选意识,多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等有价值的文本,或者从公开发行的
教学刊物中精选有关化学学科内涵阐释、实验创新或问题讨论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激发学生深入钻研化学问题的积极性,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安排实验探究作业,给化学学习插上“灵动”的翅膀
“评价指南”中“学生发展”部分的评价指标指出:“主动参与实验设计,能够完成实验操作”“有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13]。实验探究类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1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安排探究作业前,教师先要深入研究有关背景资料和专业教学刊物上的典型案例,在教研组内部充分进行“头脑风暴”,做好各种预案。
然后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布置整体探究作业或局部探究作业,
也可根据探究的复杂程度和耗时长短,安排课内探究作业、课外探究作业或课内外结合的探究作业。学生在
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有必要在迷惑处加以点拨、关键处施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困境、走出迷途。
比如,笔者曾在参考文献[15~17]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步完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
出现异常现象”的探究作业:由课内演示实验引出问题;提供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机理、浓碱本身也会使酚酞褪色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课外设计探究方案;课内学生交流与评价探究方案;实施实验探究,反思收获。
3.3 将真实情境融入作业题创编,让化学作业的素养诊断功能强起来
“评价指南”中“课程教学”部分的评价指标指出:“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作业和命制试题”[18]。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教师应注意发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诊断与发展功能”“题目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综合性,为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程度化学问题提供素养表现的机会”[19]。因此在创编作业题时,要选用真实情境,使其与化学知识、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使作业题的素养诊断功能真正外显,并依据诊断结果提供针对性点拨和补偿性练习,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如笔者利用大学教材中的实验数据[20]创编了如下题目:
(不定项选择题)某兴趣小组通过测定溴溶液褪色时间研究丙酮溴代反应的速率方程,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CH3+Br2HClCH3COCH2Br+HBr, 23.5℃下,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初始浓度c/mol·L-1
CH3COCH3HClBr2褪色时间t/s
①0.800.200.00102.8×102
②1.600.200.00101.4×102
③0.800.400.00101.4×102
④1.600.400.00201.4×102
⑤c初始0.200.00501.4×10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一定不是基元反应
B. 实验①④反应速率:v4=2v1
C. 实验⑤:c初始(CH3COCH3)=0.80mol·L-1
D.反应速率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间关系:v=kc(CH3COCH3)·c(HCl)·c-1(Br2)
答案:AC
跟踪分析表明,有的学生仅能从单一角度(褪色时间)分析反应速率的大小;有的学生仅能静态(套用教材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分析反应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极少数学生能多角度(溴的用量、褪色时间)、动态地(根据各物质浓度,结合变量控制的方法)分析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显示出了题目对学生“变化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诊断价值。
3.4 实施分层分类作业,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
“评价指南”中“课程教学”部分的评价指标指出:“坚持因材施教,努力教好每位学生,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21]。作业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有效载体,在精准诊断、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为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适合他们的作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将化学作业分为必选作业、自选作业和推荐作业三类。必选作业往往是紧紧围绕课堂主要知识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题目,含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目,是必须完成的作业;自选作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中选择的题目,可选可不选;推荐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特别定制的题目,建议完成但不强制。下面是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之前,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所留的推荐作业(部分):
(1) 列举常见的铁的化合物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用图示表示分类结果。
(2) 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铁及其重要化合物,哪些只有氧化性、哪些只有还原性、哪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5 当堂作业当堂反馈,提高作业评价的时效性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对随堂作业跟进评价的效果普遍表示认可,但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进度,所以使用的随堂作业比较少。“评价指南”中“课程教学”部分的评价指标指出:“严禁在高三年级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22],明确要求对目前普通高中不断加快的教学进度进行“制动”。这意味着普通高中办学在走向规范化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必像原来那样疲于赶进度,应该有更充裕的时间抓好随堂作业。笔者认为,随堂作业的精髓在于随做随批,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及时跟进讲评。如我市有一名骨干教师的做法值得推广:他在学生完成随堂作业的同时,手拿红笔随时批改,抓住了教学评价的最佳时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