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与路径

作者: 左崇良

摘 要 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再出发的逻辑起点,无论是课程开发者还是一线教师,应坚持人本教育理念,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合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依照“人的素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学习评价——人的发展”的逻辑,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轨并行的路径,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全方位运作,实现从教育理想到教育现实的贯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左崇良(1974—),男,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法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教育公平的教师教育协同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XJK22ZDJD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要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表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认为,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2]。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困惑与冷思考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亦是引领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核心素养研究的困惑

对核心素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后发现,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呈现出从理论探讨到课改化实的发展脉络,但理论与实践结合还需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深入性、厘清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拓宽研究思路、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强化相关领域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勇闯“深水区”的关键时期,科学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需从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推进方式、预设合理评估策略等方面予以立体观照,确保最具实质意义的教育改革功效。

(二)核心素养热”的冷思考

素养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我国教育部门推出两大举措:(1)组建专家团队,集中力量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组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然而,蓄势待发的新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进行反思。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国教育界都应加强对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建构和培育途径的深入探索。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再出发:方向与路径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理论到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再出发。

(一)教育改革再出发的逻辑起点:人的素养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使人的身体、心理、情感、智力诸方面的素质皆能通过教育得以发展。早在20年前,国际社会就在讨论培育“有素养的人”,使得个人能够在新世纪“完善的社会中成功地生活”。在教育的核心素养时代,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的原点问题。

综观国内学者有关“何谓核心素养”的回答,主要有三种视角:从人的视角出发以人观之的核心素养;从学习的视角着眼以学习观之的核心素养;从知识的视角立足以知识观之的核心素养[3]。各种核心素养的言说均有其合理性,但对三种视角进行审视后发现,学习是教育行为本身,知识是学习的对象,人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这三者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人的发展是教育的起点,核心素养是人的发展的结果,所以,教育改革再出发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属人性,是人的素养中的核心部分;核心素养是关键少数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既可以是基础素养,也可以是高级素养,其优先顺序可根据本国本民族特点而定。在表现形式上,核心素养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素养,比如行为素养,但更强调综合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基础,我们给予学校教育的期待是,注重儿童人格成长,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教育民主,让人本观念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只有这样,核心素养的种子才能在学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核心素养立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的转变[4]。相对于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素养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素养完全属于人,是人内在的秉性,素养使人成其为人,素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和定位教育。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素养导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我国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5]。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即素养导向。

素养具有三重意蕴:内容、形式与旨趣。从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素养的概念、命题与理论;从形式来看,主要涉及素养教育的方法、思想与思维;从旨趣来看,主要涉及素养教育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素养的三个圆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相互嵌套,呈现出各要素之间的层核关系,中间的公共部分为核心素养,周边为相关素养和非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者应对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正确认知:(1)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的核心部分;(2)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针对全体国民,而不只是学生。(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4)核心素养是共同素养,并非个性素养,亦非专业技能。(5)就学生核心素养而言,核心素养可以是基础素养和学科素养,但更强调综合素养和高级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与超越。

用核心素养的分类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可矫正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素养”的含义比“知识”和“能力”更广,教育当以“素养”为导向[6]。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知识的地位在不断地弱化,很多人为此提出种种质疑:知识难道就不是素养?没有学科知识何来学科素养?问题的本质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7]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知识的具体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能力品格。学科教学的要旨是学科的素养,而非单纯知识点的堆积。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引导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策略。素养教育的提出,颠覆了以往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养料。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个人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这种核心素养观既清晰地界定了知识与素养的内在关联,也构筑了主流的核心素养框架。

(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双轨并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应以全面的教育教学实践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对课程、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双轨并行。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给予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智力素质及与其相适应的情意素质。树立素养教育理念、转变教学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重塑教育教学文化、转型教育教学范式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学科教育和课程改革,依赖于学科核心素养,依赖于教师的日常教学。

同时,核心素养又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内发性和根本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之根之本。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或种子。学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抓住了这些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一线教师只要把握了课程的整体结构,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教学经验,就能为学生学力的培养闯出一片新天地。在这个基础上,课程专家通过集体研究,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从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出发,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经由课程专家的理论概括,素养教育由此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这是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

在素养教育推进路径方面,行政统领的“自上而下”贯穿式和自下而上的学校教师经验提炼式各有利弊,需配合使用,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主体工程: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重建课程。核心素养是一个集合体概念,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其实质是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所需人才形象的各种要素。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选择为我国提供了借鉴,PISA在技术层面的贡献创造了许多专业经验,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教益;核心素养要想成为课程与评价概念,必须在教育目的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确立层级化的目标:教育目的、学科目标与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要想成为可教可学的教学目标,必然要依赖于学科核心素养,依赖于课程建设。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是共性与特性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学科素养”的界定需要体现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地理学科中的空间概念、地域差异与地图判读。二是层级化,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可形成几个层级: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政史地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构成各自的学科群[6]。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众多学科和学科群提炼而成的综合素养,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根主线,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和课程的实施及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方能融为一体。学科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内容标准走向成就标准,即以学生应达到的素养(成就)作为课程标准的纲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和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内涵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意味学科教育模式和课程教学的根本变革。

2.多种措施:保障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保障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我们需要提前做好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建设素养教育生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其中,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实现教育对人的全面回归。目前,我国“三维目标”的教育目标体系较为重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但对人的发展内涵的关注度不够。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深入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各有不同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关键的共同素养,但它又是一个变量,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又有所区别。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认为的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基于自身潜能的个性化的“核心素养”。

上一篇:
下一篇: 纠错固本促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