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单元整体教学 提效小学英语课堂

作者: 栾悦

优化单元整体教学 提效小学英语课堂0

摘 要 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针对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dule6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加强主题意义的探究、情境的整体性、活动的实效性、内容的衔接及评价的导向作用等5方面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实效。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英语 实施对策

作者简介:栾 悦(1984—),女,江苏泰兴人,厦门市湖滨小学一级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研究”(课题编号:20076)、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英语单元评价工具的设计与运用”(课题编号:W2022X03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上一版课标中“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总目标提升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变化贯彻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发展要求,体现了小学英语课程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改革目标。为落实新的课程总目标,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其中“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指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特征的完整教学基本单位。教学设计应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学习要求,强调内容六要素整合式教学,而非碎片化的知识点学习[1]。基于上述,单元整体教学应是教师以单元为整体开展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在对教材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活动设计,实施单元评价,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课程目标。本文以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dule6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当前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改进策略,以期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实效。

一、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单元整体教学并非新事物,一线英语教师对其并不陌生,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旧缺少单元整体设计的意识和实践方法,导致课堂上依旧按照“单篇”开展教学。在目前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常见以下问题:

(一)主题意义模糊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2]14;各主题下还有不同的主题群和子主题;同属一个主题范畴之下,基于不同的语篇类型或内容,主题意义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教学时,有些教师觉得主题意义难以确定,于是生搬硬套强行赋予其一些看似“正确”,放之四海皆准的主题意义,有时候甚至和本单元语篇内容毫无关联,让人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二)语篇情境跳跃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组织单元,不同于以往单课时的教学模式,但一些教师常常忽视整个单元内各个课时之间情境的关联和统一。例如,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教材每个模块是由两个Unit组成,有的Unit之间的语篇联系并不明显,如果仍旧按照固有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机械地按照教材呈现的情境进行教学,可能导致课时与课时之间情境跳跃过大,体现不出单元整体教学的完整性。

(三)活动流于形式

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为完成教材里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来考虑哪些活动有必要,哪些活动最有效;还有一些好的活动设计,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无法完成或流于形式,比如,常见一些教师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完成调查、主题作文的交流等,这些活动一般都是这节课完成难度最高的内容,却只留给学生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或者占用下课时间草草收尾,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内容单一乏味

语言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反复、滚动的过程。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将本单元需要呈现的语言知识有序地分配到各个课时中,却忽视了将它们再次有机地融合起来;有些老师认为一节课只能学习一种语言结构,把两种语言结构放在一起就会混淆重难点,因此,就出现了一节课只出现本节课语言知识的现象,使语言学习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

(五)评价思维陈旧

评价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但在教学中,仍存在评价理念陈旧,评价多停留在纸笔测试或者课堂纪律调控,缺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的评价。例如:有的课堂评价仍旧以单向评价为主,课堂上教师话语多,学生话语少;有的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没有将评价的指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对应起来,使评价脱节;有的观念还停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上,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等其他方面的评价,等等。

二、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2和“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统领,组织各语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实施单元持续性评价”[2]48为广大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推动单元整体教学指明了方向。以下,笔者将结合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dule6的教学实践,探讨教学优化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供参考。

(一)加强主题的探究,推动主题意义理解

主题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灵魂,其单元主题意义的选择是达成学科育人价值目标的关建[3]。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4]。同时,单元也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首先要通过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准确提炼单元主题,整合单元教学目标,从而推动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正确理解。

例如,五年级下册Module6 的语篇内容与英国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有关,Unit1讲的是Lingling向Amy询问前往Stonehenge的计划,而Unit2是Lingling给Daming写信介绍去游玩Stonehenge的经历。许多教师只关注Unit1的内容,容易将其子主题定位在Travelling Plan,没有考虑教材为什么要选择Stonehenge这个地方,即Why的问题。通过深入研读,我们会发现,Unit1中 Lingling 虽然使用将来时态询问前往Stonehenge的事项,却并不是要和小伙伴一起制定计划,而是出于对Stonehenge的好奇,因为“No one knows why people built it”,这是其他地方不能替代的。而Unit2 中Lingling之所以写信的原因是这段经历是一个surprise。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Stonehenge应属于2022年版课标中主题内容要求“人与社会”这一大范畴,子主题内容为“中外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和游览体验”,而不是单纯制定计划和旅游。教师将本模块内容的子主题分别设立为 A Trip to Stonehenge 和 A Surprise Trip会更为合适。第一课时,可提炼出了“Go on a trip! And explore the unknown!”的主题意义,鼓励孩子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第二课时,教师通过问题“How can we explore the world?” 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世界的方式,更是升华了本单元的主题意义“Enjoy a wonderful trip, explore an amazing world”,进一步体现了育人价值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递进性。可见,通过更精准的主题定位,可以让主题意义的挖掘更加准确,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见表1)。

(二)加强情境的关联,保持学生思维连贯

知识具有情境性与社会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单元情境、任务的设置,如杜威所说,能“让思想的多样性和变化汇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潮流,流向一个统一的结论”[5],任务、活动之间的安排要做到连贯有序,因为“连贯防止思维矛盾,集中则要防止分心”[5]。因此,情境虽然是微观的,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应通过关联、聚焦、条理化教材中的资源,将学生置于完整的大情境中让他们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Stonehenge这个单元中,Unit1是Amy向Lingling询问和了解他们即将参访的Stonehenge的基本信息,使用将来时态;Unit2是Lingling向Daming讲述游玩 Stonehenge的经历,使用过去式。两节课在内容上都是围绕Stonehenge展开,从课程的六要素角度来看,主题语境是一致的,但语篇类型(对话和书信)和语言知识(将来时态和过去式)是不同的,教材中没有明确的交代,教师需要自己对文本进行加工,将情境串联起来,使整个单元主题情境看起来更完整。第一课时教师告诉学生,Lingling and Amy will go to Stonehenge. What does she want to know about Stonehenge? 从而引出了Unit1的对话内容;第二课时老师可如下衔接第一节课:“Linging and Amy came back from Stonehenge. Lingling was excited, she couldn’t wait to write a letter to Daming immediately. Before reading the letter, can you guess, what did she write? ”这样,通过合理的过渡,教师将教材资源巧妙串联起来,既完成了时态上的转换,又让不同语篇类型(书信)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三)加强活动的实效,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2022年版课标提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2]3。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单元整体教学,不应当孤立地看待其中某一个课时,而应该从整个单元的角度科学合理设计、安排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级的活动,让活动实施更扎实有效。

1. 教材活动的再造重整。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一些课堂活动的基础, 但一部分内容是基于语言知识设计的,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中的素材,恰当地运用在学习活动中,从而切实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例如,该课例单元中 Unit1提供的第一个活动是一段chant,是Daming 在向外星人介绍长城: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And what did they build it for?We'll visit it tomorrow. You’ll find the things you want to know.如果把这段chant 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放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只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但复习的效率不高,而且与本单元Stonehenge的主题不够吻合。因此,教师把这部分内容和教学顺序都进行了调整:Great Wall 替换成Stonehenge的内容,再把教学顺序调整到文本学习之后,改成让学生扮演Daming把Stonehenge介绍给外星人,让学生能够基于前面习得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更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2. 核心问题的循环进阶。“核心问题”是学生理解单元主题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核心问题设计的活动的反复出现,能够推动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如图1所示,在这个单元中,关于“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nd what do you know about Stonehenge?”这个核心问题一直在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反复出现并不断升级。第一次出现是为了引出学习理解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聚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第二次出现是在应用实践活动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已知信息,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出现则是在迁移创新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