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幼儿园服务社群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沙红星 吴君妍 陈晓兰
我园从2019年起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持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在专家的引领和课题组团队的支持下,着眼于幼儿园服务社群劳动教育的研究,并由此积累了一些经验。服务社群劳动是指向与幼儿相关的他人及群体的劳动,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公益性、利他性。服务社群劳动是幼儿身心共同参与的与外部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持续性的实践行动,它在帮助幼儿形成关心他人和群体的态度、养成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提升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公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我们认识到,服务社群劳动需建立在幼儿自我服务劳动的基础之上,是随着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而逐步开展的;服务社群劳动要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资源,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问题、经验与能力,把劳动融入幼儿的生活与课程,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服务社群劳动需要坚持常态化,具有可持续性,引发幼儿不断深入学习,丰富经验;服务社群劳动需要引导幼儿“在劳力上劳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格。下面具体谈谈我园的思考与探索。
一、以幼儿自我服务为基点,延伸到为他人和群体服务
个体劳动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过程,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不断地进行强化。幼儿园服务社群劳动也是如此,是在幼儿自我服务劳动的基础之上,随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逐步延伸至服务他人、服务群体。
3—6岁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也是劳动意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幼儿劳动观念的问题上要有紧迫感,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幼儿具备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引导幼儿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萌发合作的意识,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引发幼儿与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劳动教育也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超越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拔苗助长”式地强迫幼儿发展。小班幼儿一入园,就要在生活中学习如何照顾自己,他们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穿脱衣服、整理玩具和图书等。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逐渐学习服务他人、服务班级,愿意在班级里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比如做小组长、值日生、自然角的小园丁、图书管理员、气象预报员等。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要鼓励幼儿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帮厨等。
幼儿能够较好地进行自我服务后,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园内劳动。比如,春天里,给幼儿园的菜地锄草;开学季,到幼儿园大门口接新入园的小班弟弟妹妹进班,带弟弟妹妹认识和熟悉幼儿园;冬天到了,用席子、布条、麻绳给幼儿园的大树穿“棉袄”;迎新年,用自己制作的灯笼、剪的窗花、画的年画等装饰幼儿园环境;发现幼儿园户外游戏区小山洞洞口的石块松动了,积极主动地寻找合适的材料去修补……
幼儿走出幼儿园开展服务社群劳动,在体验更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与不同的人交往、合作。园外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园外资源。我们会抓住机会结合季节、时令特点和园内的相关活动,组织和带领幼儿开展园外的服务社群劳动。比如,在重阳节,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重阳糕去附近的敬老院,帮助那里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和他们一起庆祝节日;新年到了,幼儿带着幼儿园收获的水果蔬菜看望社区的独居老人;夏季来临,幼儿园种植的水梨、葡萄成熟了,幼儿采摘下来后送给幼儿园的保安,附近的交警、环卫工人,对他们表示感谢;在有关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中获得了经验后,幼儿到自己家所在的小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这样的活动挑战性强,能让幼儿获得更多劳动机会,收获多样的劳动体验。
服务社群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亲自操作、体验、反思、感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提升实践智慧,从想做、乐做逐渐发展到敢做、会做。从自我服务到为他人和群体服务,我们为幼儿开辟了参与劳动的“试验田”,给予幼儿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习、在做中进步。
二、基于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经验与能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应凸显生活性,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生活的关联越大、距离越近,就越能引发幼儿的兴趣,给予幼儿适宜的挑战。劳动教育只有融于生活之中,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才能引导幼儿将劳动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热爱劳动。
1.关注兴趣与需要
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就是关注了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前提就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把握。为此,我们在组织幼儿参与服务社群劳动时,十分关注从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和需要。
比如,幼儿都很喜欢玩泥,但我园没有玩泥的场地,为此,中班幼儿向园长提出能不能在幼儿园建一个玩泥池。园长支持了他们的想法,提出可以把幼儿园三个玩沙池中较小的那一个改建成玩泥池,把里面的沙子搬运到东面最大的那个玩沙池里去。幼儿非常开心,立刻参与到了“沙子大搬家”的行动中。在劳动中,幼儿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沙子要怎么搬运过去,怎么把沙子装进小车里,用小车搬运沙子的过程中怎么才能不漏沙、不侧翻,搬运途中有几个上下的台阶要怎样平稳越过……幼儿一起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始终不曾放弃,一直充满热情。
又如,大班幼儿在饭后散步时发现,在通往种植园地的一条小路上,铺在路上的很多木条都腐烂破损了,路面变得高低不平,雨后更是坑坑洼洼,满是泥泞,难以行走。于是,幼儿提出一起想办法修一修这条小路。他们找来了鹅卵石、瓦片、砖头等材料,铺在路面上,还在路的两边撒下花的种子,使它变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再如,大班幼儿发现户外场地上小班弟弟妹妹最喜欢的小山洞洞口的石块松动脱落了,存在安全隐患,就决定找材料来修补山洞。他们搜索资料、制定方案、寻找材料、开展试验,经历了两次修补,才把山洞修补得完好如初。
上面的几个案例都是幼儿基于在一日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而自发生成的活动。相比于参与那种完全由教师预设、教师组织的活动,幼儿在参与由自身兴趣和需要引发的活动时,表现出了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投入专注,也迸发出了更大的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实施服务社群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关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关注当下幼儿关心和聚焦的问题。
2.关注经验与能力
服务社群劳动教育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幼儿已有经验、能力的联结,给予幼儿适宜的挑战。
比如,马上要过新年了,各班都开展了有关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幼儿了解了各种年俗,学习了剪窗花、画年画、写福字等,并用自己的作品来装饰班级环境。在活动中,有幼儿发现自己居住的小区里什么都没有布置,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便提出:“小区里也要过新年,我们一起去帮忙除尘布新吧。”于是,中班、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小区,运用学到的本领,开启了一场“我帮小区过新年”的劳动。幼儿拿着扫把、钳子、垃圾袋等工具来到小区,清理小区路面和花坛里散落的垃圾,让小区环境变得干净整洁;用自己的作品布置小区的橱窗,在小区里挂上灯笼,贴上年画,为小区增添了过年的气氛;带着年糕、祝福卡、春联、窗花等看望小区的独居老人,给那些爷爷奶奶送去温暖和祝福。在活动中,幼儿积累了劳动经验,体验了为他人服务、为社区服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又如,大班开展了有关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幼儿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时,对“垃圾最后到底去了哪里”很好奇,于是,教师带领幼儿访问了社区环卫站。环卫站的工作人员为幼儿做了细致的讲解,帮助幼儿了解了“垃圾的一生”,增进了幼儿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认识。幼儿想对环卫站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们看到环卫站的小花圃里杂草丛生,便萌生了美化环卫站环境的想法。回到幼儿园,他们收集了许多废旧的小盒子、小罐子,装入泥土,种下花的种子,精心浇灌,待种子发芽,做了筛苗后,送到环卫站。环卫站小花圃在幼儿的巧手装扮下焕发了生机。
再如,大班幼儿到城镇的母亲河胥江河畔春游,发现路面上有不少被丢弃的垃圾,甚至河道里都漂浮着不少垃圾,有环卫工人正在打捞河道里的垃圾。于是,幼儿围绕“保护母亲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他们回去查找资料,了解胥江河的历史及它对我们这座城镇的意义,然后来到胥江河畔,进行有关“文明游览,保护环境”的宣讲,将自己绘制的宣传画分发给过路的市民,还录制宣讲视频,做成二维码的形式附在宣传画上,把塑封后的宣传画挂到胥江河沿岸的护栏上,让更多人了解胥江河的故事,一起来保护这条母亲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宣传环保理念、文明行为,他们的公民意识得到了深化。
基于幼儿经验和能力开展的服务社群劳动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教师紧随幼儿的脚步,捕捉机会生发有意义的活动,使课程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挖掘资源,关注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
实施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依赖各种资源的支持。服务社群劳动教育的资源来自生活,但并非生活中的全部资源都能成为支持幼儿园开展服务社群劳动教育的有效资源。我园在实施服务社群劳动教育课程时,基于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三点出发,对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判断、筛选。
其一,判断资源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要选择来自幼儿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作为服务社群劳动的资源,支持幼儿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完整的人”。要避免从成人视角出发,把幼儿直接带到某个他们不熟悉的地方、面对他们不熟悉的人,给他们布置打扫清理、种花锄草、慰问表演等任务。需考虑该资源是不是幼儿在生活中可接触的,围绕该资源开展的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才能让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获得丰富的体验。
其二,要判断资源是否具有日常性,能否支持幼儿开展常态化的活动。要让幼儿以平常的态度对待劳动,将劳动视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避免只在某些特殊的日子组织幼儿参与服务社群劳动。
其三,要判断资源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持续不断的活动中逐渐深入。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不应是“一次性”的。要尽可能挖掘园内的以及幼儿园附近的有意义的资源,舍弃那些需要舟车劳顿才能获得的资源。要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机会,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建构有益经验。
以上三条筛选标准也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来自幼儿日常生活的、幼儿熟悉和能亲近的资源,必定具有日常性,也必定能支持幼儿开展常态化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服务社群劳动。
基于服务社群劳动的特点,劳动发生的空间涉及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等。我们对不同空间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了梳理。
1.家庭资源
福禄贝尔认为,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和彼此互助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既然儿童参与家庭生活,那么他们就要参与其中的家庭劳动。家庭生活中的各类家务就是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有获得家庭养育的权利,也有通过劳动为家庭做出贡献的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的有些劳动可以让幼儿独立承担,比如分发碗筷、擦桌子、整理房间等,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主动为家庭服务;有些劳动不一定要让幼儿独立承担,但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比如择菜、洗菜、制作简单食物、清洗车辆等。家庭的饮食起居中处处蕴含着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态度和劳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