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社群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服务精神

作者: 刘颖

服务社群劳动是幼儿劳动的一种类型,是幼儿面向他人及群体的一种劳动,能够培养幼儿的服务精神。幼儿面向人的劳动从生活自理劳动起步,随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劳动的对象从幼儿自己扩大到家庭、班级、园所乃至社区。幼儿服务社群劳动的对象逐渐多样化,与幼儿的关系由近及远,劳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劳动中所涉及的时空和规则也趋于复杂化。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服务社群并不等同于服务社区,社区只是幼儿服务社群劳动的对象之一。一般来说,到了中班、大班,幼儿园才会组织幼儿走出园所参与服务社区的活动。就服务社群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幼儿作为值日生分发碗筷、玩具,参与建立班级日常规则,参与美化园所环境、社区环境,为社区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帮助等,都是服务社群劳动的内容。

服务社群劳动能够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教育命题。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能是只为自己服务的人,而应该是服务他人、服务集体和服务社会的人。服务社群劳动有着明显的利他性,更具有品德养成的意义。鼓励和引导幼儿在群体中劳动和为群体共同利益而劳动,是培养社会公民的重要起点。通过服务社群劳动,幼儿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经历了服务社群劳动教育,幼儿不再只关心自己,而是能更多地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服务他人。

服务社群劳动能够为幼儿提供不同于生活自理劳动(自我服务)的学习经验,尤其是社会领域的学习经验。在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幼儿需要面对的人更加复杂,有不同年龄、职业、角色,由此,幼儿能丰富对社会人群的认知,也逐渐学会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幼儿需要面对真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之中存在不同的运行规则,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也在学习认知和理解这些规则;他人会对幼儿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幼儿有机会从他人的评价中强化自己的劳动意愿,确认自己的劳动意义,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合理评价;服务社群劳动往往是在集体中的劳动,幼儿在劳动的同时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服务社群劳动中,幼儿的角色、任务更加多样,所处的空间、环境也有不同,因此,幼儿还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多领域的经验。

开展服务社群劳动教育除了要坚持综合性、生活性、游戏性、思维参与性和适宜性等基本原则以外,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实施要点。

首先,我们要努力研究幼儿园开展服务社群劳动的条件和要求,做好服务社群劳动的资源建设。开展服务社群劳动需要有服务的对象、服务的空间、服务的时间和服务的任务做保障。因此,幼儿园需要梳理园所内外可供幼儿开展服务社群劳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参与真正有意义的劳动。有的教师急于追求“让幼儿走出去”,但是没有真正研究过社区资源,没有分析过社区机构中可以开展的服务社群劳动有哪些以及劳动中可以生发怎样的学习,就会演变成“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真正有意义的服务社群劳动便难以开展。同时,服务社群劳动尤其是走出幼儿园的服务社群劳动,由于幼儿劳动的对象、空间都更加复杂,与园所内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教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这也要求幼儿园提前对服务社群劳动的资源进行研究,建立起幼儿园与社区机构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其次,服务社群劳动教育仍然需要特别注重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本意味着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服务社群劳动时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中生发出社群服务的内容。例如,班级里开展了有关“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之后,便可以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拓展到班级外部,让幼儿主动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美化幼儿园和社区的环境,而不是把幼儿带到陌生的外部机构,简单地布置幼儿完成打扫的任务等。以儿童为本还意味着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特别是要研究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理解幼儿的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理解他人需求和观点的能力、理解和建构社会规则的能力、尊重关心和服务他人的意愿和能力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轨迹。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服务社群劳动的过程中,需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挑战机会,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支持,以充分体现服务社群劳动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