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里有个“小把戏电影院”
作者: 严佳卿
临近新年,大街上的年味越来越浓。孩子们看见大街上人们在贴春联、挂彩灯,大家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喜气洋洋地采备年货,感觉特别开心。但孩子们有一个特别的发现,大街上张贴着各式各样的“贺岁档”电影海报,大家都喜欢往电影院里跑,热热闹闹地一起去看电影。对于这一现象,孩子们纷纷讨论起来,“贺岁档”电影成为一个热度持续不下的话题,孩子们也围绕着“看电影”生成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究。
幼儿园里能看电影吗
“贺岁档”电影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大家开心地分享着看电影的各种经历。
苹果说:“我看过《冰雪奇缘》,主角是艾莎公主,她特别漂亮。”
乐奕说:“我和妈妈去看了《中国乒乓》,运动员得冠军时,五星红旗一直在大屏幕上飘扬。”
彤彤说:“我喜欢看《超级飞侠》,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可爱的角色,工程师多多、来自外太空的米莉等,看这部电影时就像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旅行。”
这时,豆豆说:“如果能在幼儿园里看一场电影,那该多好呀!”话音刚落,豆豆的想法就得到了小伙伴们的一致认可。
“看电影”的话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对“看电影”表现出积极活跃的反应。看电影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契机:一些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经典影片中往往包含着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美妙的音乐,看电影的过程中更是充满了广泛的人际交往机会,电影院里还隐藏着空间概念、数序排列、坐标定位等科学探究的契机,等等。基于此,我们认为“看电影”活动适合作为一个项目活动或主题活动,有利于引发孩子们的持续探究。
幼儿园里可以在哪儿看电影呢
“看电影”的话题持续发酵,“在哪儿看电影”成为孩子们最操心的问题。
苹果说:“幼儿园里没有电影院。”
话音一落,孩子们都显得非常失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子没了主意。
这时,教师说:“电影院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园里能找到类似的地方吗?”
孩子们开始思考,并纷纷说道:“电影院有很大的屏幕、有很多排座位,电影院门口有检票的机器,还有卖爆米花的柜台……”大家一边说,一边动手将“我知道的电影院的样子”画了下来。
接下来,孩子们拿着记录单,开始在幼儿园里寻找和电影院类似的场所。豆豆发现活动室里的小椅子最多,可是活动室里没有大屏幕。乐奕找到幼儿园门厅的体温监测仪器,发现它和电影院里检票的机器长得特别像,可是门厅没有像电影院那样大的空间。笑笑发现教师会议室有播放电影需要的影音设备,可是会议室的桌椅太高,小朋友们坐着会不舒服……孩子们穿梭在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场地,认真地寻找和电影院类似的场所。
后来,孩子们走进了幼儿园的多功能厅,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说道:“这里有一个超级大的屏幕,和电影院里的一样!”“这里又宽又大,可以坐很多很多小朋友!”“这里有两扇门,一个可以当电影院的入口,另一个可以当电影院的出口。”
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唯一的难题是多功能厅里没有成排的座位。
洋洋说:“这个简单,我们可以把活动室里的小椅子都搬过来,排排队就能变成电影院里那样的座位了。”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终于找到了幼儿园里的“电影院”,并给它取名为“小把戏电影院”。
当孩子们为“电影院”的选址犯难时,教师开放幼儿园内的所有场地,支持孩子们开展实地考察,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寻找适合做“电影院”的地方。幼儿园内开放、可探索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机会,他们在探究中不断质疑,“活动室里没有大屏幕”“幼儿园门厅没有像电影院那样大的空间”“教师会议室的桌椅太高”,等等,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学习、自然成长。同时,教师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探究进程,适时提供支持,耐心等待孩子们的各种发现。
选出大家喜欢的电影
“电影院”选址完成,孩子们开始讨论想看的电影。豆豆建议:像大人一样开个会,商量一下决定播放的电影。于是,孩子们在会议室里坐下来开会商量,每个人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笑笑说:“我觉得选的电影要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看的。”
彤彤说:“我觉得要选一部最新的电影,大家都没有看过的。”
苹果说:“我觉得要选一部主角非常可爱的电影,小朋友们都喜欢小动物当主角的电影,我觉得应该选这样的电影。”
洋洋说:“我们可以选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看的电影,然后一部一部轮着看。”
大家主意很多,一时间没法选出最想看的电影。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商量着举办一场“电影海报”展览,让孩子们通过看展览的方式一起选出最想看的电影。孩子们分头行动,把自己想看的电影画成海报,海报的内容非常丰富:《狮子王》的电影海报上画着勇敢的小狮子辛巴的形象;《猫和老鼠》的电影海报上画着一个个老鼠智斗猫的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电影海报上不仅画了穿着漂亮裙子的白雪公主,而且画了白雪公主帮助受伤的小鸟的暖心画面……
大家把所有的海报集中在一起展览,评选规则经历第二次“儿童会议”后出炉:每个小朋友都有投票权,一人投1票,数一数票数,选出3部受欢迎的电影。孩子们经过投票、汇总和讨论,终于选出最具人气的3部电影:《冰雪奇缘》《赛罗奥特曼》和《狮子王》。
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在探究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孩子寻找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是给予相应建议,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当“电影选片挑花了眼”时,教师支持孩子们运用“儿童会议”的形式,通过“民主议事”的方式重构活动策划,“儿童会议”这一形式促进了孩子们的思考、分析、判断,经历了集体讨论、协商后,孩子们一起打破了探究困境。
看电影是要选座的
确定了影片后,孩子们开始期待现场观影。可是,幼儿园里的电影院该怎么安排座位呢?有经验的孩子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睿睿说:“妈妈昨天带我去看电影了,我们坐在第一排,离屏幕最近。”
彤彤说:“看电影的时候不能随便坐,要按照电影票上的座位找位置坐。”
月月说:“我妈妈可以在手机上买票选座位,打‘红色勾勾’的地方是不能选的座位。”
原来,电影院里的座位安排也包含了很多学问。教师说:“大家可以再去一次电影院,在现场找一找座位安排的秘密。”
从电影院回来后,洋洋分享了电影院里关于座位的秘密:观影的人一人一座,每个座位上都标记了数字,这是用来识别座位顺序的。孩子们在听了洋洋的分享后纷纷附和,提出也要给幼儿园里的小椅子标记上数字。月月提出要做一张和妈妈手机上一样的“选座表”,这样就可以解决给看电影的人安排座位的问题。很快,大家行动起来。孩子们先搬来了小椅子,然后在小椅子上粘贴数字标签,最后现场按数字顺序给小椅子整整齐齐地排好队。
一阵忙碌后,孩子们开始进行“选座表”的设计了。教师建议大家在座位摆放的现场一起商量,在实地一边比对、一边设计。孩子们表示要制作一张每个小朋友都看得懂的“选座表”。几个孩子先点一点排列了几排椅子,再数一数每一排椅子的数量,然后开始一一对应地画在表格上。之后,教师打开手机,让孩子们参考了电影院网上选座的表格,对表格的“涂涂画画”制订了规则:“选座表”上的白色方格代表观影的空位,被小朋友选走的座位要用深色进行标记,座位的顺序也要用小朋友看得明白的方式,从左至右、从1开始排序。
多多说:“‘选座表’上要有电影的信息,这样小朋友一看就知道是为哪部电影选座位。”
于是,大家对“选座表”的设计又进行了优化,在“选座表”上比较明显的位置画上电影的相关信息。孩子们特别负责,他们找了几个小朋友对“选座表”进行试用,以确保“选座表”使用起来简便清晰,最终“选座表”设计成功。
在对选座问题的探究中,孩子们的活动轨迹形成了一条探究线索:选座前回顾经验—去电影院实际探访—探访后的分享—“选座表”的迁移生成—“选座表”的设计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支持孩子不断去探究新问题:电影院里座位安排的秘密有哪些?“选座表”和现场的座位安排怎样匹配?“选座表”的现场适用度怎么样?由此,孩子们不断将各类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孩子们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同伴间的对话质疑、合作互助,共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建构新的经验。
为电影院设计电影票
“一个座位需要一张电影票!”依据新发现的问题,孩子们开始接受新挑战——设计与制作电影票。
教师拿来了一张真实的电影票,孩子们反复观察票面上的具体内容,比对之后,大家一起罗列出了电影票上需要呈现的关键信息:片名、时间、场次、位置等。
洋洋说:“小朋友的电影票应该跟大人的不一样,要比大人的电影票更漂亮。”
苹果说:“电影票要让大家一看就明白自己的座位在哪里。”
笑笑说:“我要在电影票上画上电影的主角。”
就这样,孩子们在电影票的设计上增加了一项内容,把电影中受欢迎的角色,或是电影中的主要情节画在电影票上,这样电影票就有了一定的观赏价值,也能直观呈现出电影的主要内容。然而,孩子们发现电影票的需求量很大,如果要一张张亲手制作,很费时间。“怎样才能快速、省力地制作出大量的电影票呢?”这成为萦绕在孩子们脑海中的新问题。
多多说:“电影票上的图案很多,我们分一分,每个人负责画其中的一种图案,大家只画自己负责的部分,会越来越熟练、越画越快的!”于是,流水线般的人力制作电影票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过了一会儿,豆豆画得有些累,说不想画了。教师看出了孩子们的烦恼,决定带着大家去办公室找一找,看看有哪些工具可以提供帮助。豆豆最先发现了复印机:“我认识复印机,它可以复印我们画的电影票,想要多少印多少,复印的速度特别快!”大家发现了省力的方法,这样一来,电影票的准备数量非常充足。
孩子们在活动中需要的支持是灵活且多样的。在整个电影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孩子创造探究的空间,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例如,“真实电影票的呈现”为孩子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材料,引发了孩子的关注和探究;“教师办公室的寻访”调整了孩子探究的空间与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更多探究契机。同时,在孩子们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不同的“同频问题”,在表达教师积极关注的同时,启发孩子们思考,拓宽了孩子们的探究思路。
电影院观影由谁来服务
“电影院”活动持续升温,孩子们开始关注“电影院”的正常运作,他们发现电影院需要工作人员为大家服务,这一发现成为了新的探究焦点。电影院要有电影放映人员、检票人员、发3D眼镜的人员以及卖零食的、在电影散场时打扫电影院的人员等,孩子们把电影院里需要的工作人员详细地罗列了出来。
工作角色的出现,促使孩子们开始思考:班里有那么多小朋友,谁可以来承担这些工作呢?
对于电影院的服务工作,孩子们都抢着喊“我来”。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策划了一场“电影院工作者”的竞选活动。
第一轮是“我推荐我自己”。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进行自我推荐,大家在述说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二轮是“我的伙伴很优秀”。大家梳理了身边小伙伴的优点,对号入座地为小伙伴匹配适合的工作。
在自选和推荐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选出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将承担不同的服务工作,售票、场务、放映电影、卖爆米花等。
可是,每一项服务工作具体要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孩子们又遇到了难题。
教师问孩子们:“平时你们看到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在做些什么?”
笑笑说:“就是给大家帮忙,帮各种各样的忙。”
彤彤说:“工作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要让小朋友们在电影院里能开开心心地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