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肥皂果(大班)

作者: 祝晶晶

神奇的肥皂果(大班)0

设计思路: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玩耍,媛媛指着一棵树说:“老师,上面有好多果子呀,这个果子可以吃吗?”“老师,地上的果子是从这棵树上掉下来的吗?”“老师,它是不是桂圆呀,它和桂圆长得好像。”一颗颗小小的果子引发了幼儿热烈的讨论。大班幼儿虽然对植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一些植物比较稀缺并具有一定的时令性,往往容易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通过查询资料、讨论等方式,幼儿对这种叫作“无患子”的果子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一次,幼儿在捡完无患子后,发现手上有点黏糊糊的,洗手的时候还出现了白色的泡泡,他们对此表示疑惑,于是我抓住契机,设计了本次活动,与幼儿一起探索无患子的秘密。

整个活动先以“捡无患子”的视频导入,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引出活动主题,然后通过大胆猜测无患子的神奇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最后通过实验操作、分享、验证等方式,逐步引导幼儿探究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目标:

1.感受无患子的黏性,初步了解无患子遇水起泡的特性。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让无患子产生泡泡的各种方法,并尝试制作无患子洗手液。

3.激发幼儿探索无患子奥秘的兴趣,体验自制洗手液的乐趣。

准备:

1.物质准备:活动用课件,用无患子制作洗手液的视频,每组一份实验操作材料,包括水、剪刀、脸盆、湿毛巾、擀面杖、捣碎器、积木块、起泡网等。

2.经验准备:幼儿对无患子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无患子的基本特征及生长环境。

过程:

一、以视频导入,唤起幼儿对无患子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师:前几天,我们在户外散步的时候遇见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新朋友是谁。

师:是的,它就是无患子。其实,无患子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无患子是可以用来制作洗手液的呢?

师: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想法吗?你们听过无患子可以用来制作洗手液的事吗?

师:你们知道是怎么制作的吗?

幼:我和妈妈在公园里捡了一些无患子,然后妈妈用水把它们煮一煮,就可以制作成洗手液了。

师:原来无患子可以用来制作洗手液,你们想不想尝试自己制作一瓶无患子洗手液呢?

(析: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无患子能够用来制作洗手液这个神奇的用途。由于无患子是近期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幼儿对无患子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个别幼儿对无患子可以用来制作洗手液这个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在活动过程中,当幼儿说出“无患子可以用来制作洗手液”时,教师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问题;当幼儿未说出时,教师可以稍作停留,给予幼儿大胆猜测的时间,也可以通过追问“为什么无患子拿在手里会感觉黏糊糊的呢?”或用手势动作来帮助幼儿回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敢说、会说,并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尝试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兴趣。)

二、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探究如何使无患子产生泡泡,激发探究兴趣

1.认识实验材料,并大胆猜测实验结果。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请幼儿猜一猜,哪种材料最适合用来让无患子产生泡泡。)

师: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材料让无患子产生泡泡,为什么?

幼:我觉得用水可以让无患子产生泡泡。

师:为什么呢?

幼:因为制作洗手液需要水。

幼:我觉得应该是起泡网。因为我看过把肥皂放在起泡网里面,搓一搓就会有泡泡。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到底用哪些材料能让无患子产生泡泡呢?我们一起去试一试。

(析:在该环节,教师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用哪些材料能够让无患子产生泡泡,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说一说时,教师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如“你为什么选它呢?”“你觉得为什么用它可以让无患子产生泡泡呢?”帮助幼儿深入思考自己的猜测是否合理。)

2.介绍操作要求,幼儿自主操作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师:现在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用这些材料是否能够让无患子产生泡泡,操作之前请你们听清要求:仔细观察无患子是如何产生泡泡的,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析:在操作前,教师讲清楚实验要求,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以观察和引导为主,重点观察幼儿是如何让无患子产生泡泡的。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对比。教师可以用“你是怎么让无患子产生这么多泡泡的?”“你是怎么操作的?为什么无患子没有产生泡泡?”“除了这些材料,你觉得还有什么材料可以用来让无患子产生泡泡呢?”等问题,助推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尝试。)

3.交流分享实验过程,了解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基本步骤。

师:你是怎么操作的?最后成功了吗?(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

幼:我是用捣碎器让无患子产生很多泡泡的。

师:你是怎么操作的?

幼:我先把无患子放在捣碎器里,然后用擀面杖一直敲,把它敲碎,最后加一点水就有泡泡了。

师:原来用捣碎器把无患子捣碎后再加点水就可以变成洗手液了。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幼:我是先把无患子放在起泡网里,然后把起泡网放在水里,搓啊搓,就会有很多泡泡。

师:原来起泡网也可以用来帮助制作无患子洗手液。

幼:我也成功了,我是先把无患子放在水里,然后用手搓一搓它,就出现了很多泡泡。

师:原来把无患子放在水里搓一搓也可以让无患子产生很多泡泡。

幼:我也是把无患子放在水里的,可是没有出现泡泡啊!

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出现了泡泡一个没有出现泡泡呢?

幼:我的一开始也没有出现泡泡,后面多搓搓就有了。

师:你搓的时候发现无患子有什么变化吗?

幼:它变软了,然后裂开了。

师:是因为你的无患子变软了、裂开了,所以才会有很多泡泡吗?为什么有些小朋友的没有出现泡泡呢?你是怎么操作的呢?

幼:我的无患子很硬,搓的时候也没有裂开。

师:是不是真的和无患子有没有裂开有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为了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分别将一颗裂开的无患子和一颗没有裂开的无患子放入两盆水中,然后用手搓一搓,结果发现,裂开的无患子一下子就产生了很多泡泡,而未裂开的无患子产生泡泡的速度很慢,并且泡泡很少。同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让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

师:原来,制作无患子洗手液首先必须要有水,最重要的是要让无患子裂开来。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已经初步体验了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但是真正的洗手液需要有更多的泡泡,请你们再去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无患子产生更多的泡泡。操作前请先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每组选一个小朋友把你们小组使用的方法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请用干毛巾把手擦干净;当音乐停止时,请快速回到座位上。

(析:在该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操作经验,并以追问的方式,如“你是怎么操作的?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正确的操作步骤。之后,基于幼儿的实验过程,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经验梳理,从而帮助幼儿了解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关键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当幼儿有争议时,教师采用了现场验证的方式,让幼儿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实验结果,从而帮助幼儿掌握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正确方法。)

三、基于第一次实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如何让无患子产生更多泡泡

1.幼儿操作并记录探究结果,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师:你们组的无患子产生了好多泡泡,你们是怎么做的呀?

幼:我们是把很多无患子放在水里,一直搓,就搓出了很多泡泡。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让这一盆水里的泡泡变得更多呢?请你们再去试一试。

师:你们的泡泡比第一次多了很多,是怎么做到的呀?

幼:我们第一次只用了一两颗无患子,这一次,我们在起泡网里放了七八颗无患子,泡泡就变得比第一次多了。

师:看来你们已经成功了。

(析:在该环节,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及协商能力,在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究怎样才能让泡泡变得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问幼儿“你们成功了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泡泡变得这么多的?”“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无患子产生更多的泡泡呢?”“为什么你们组的泡泡会这么少呢?可以再想想办法让它产生更多的泡泡吗?”以此引发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让无患子产生更多泡泡的方法。)

2.小组分享经验,教师用思维导图帮助梳理并总结。

师:这一次你们成功了吗?是用什么方法让泡泡变得更多的?

幼:我们成功了。我们组先是用剪刀把无患子剪开来,然后再把无患子放在水盆里用力搓一搓,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泡泡,后来我们又剪了几颗无患子放进水盆,又用力一起搓,泡泡就变得越来越多了。(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

师:原来,一把剪刀,一盆水,再用力搓一搓无患子,就可以让无患子产生更多的泡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组的实验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吗?(教师出示该小组的实验结果照片,让幼儿能更直观地看到实验结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师:接下来,哪一组再来分享一下呢?

幼:我们也成功了。

师: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幼:我们是把好多颗无患子放在捣碎器里,然后用积木用力地敲打,再把水倒入捣碎器中,捣碎器里就有了很多泡泡。

师:他们组使用的方法和第一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让无患子产生了很多泡泡。(教师出示该小组的实验结果照片)你们觉得他们成功了吗?

师:接下来,我们请最后一组来分享。你们成功了吗?你们使用的方法和他们的一样吗?

幼:我们使用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但是我们也成功了。我们先是把无患子用剪刀剪开来,然后把无患子装进起泡网中,再用手搓一搓,这样泡泡马上就会变得很多。媛媛是把起泡网放在水中搓的,我们发现水盆里全都是泡泡,比拿在手里搓出的泡泡还要多。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该小组的实验结果照片)这个泡泡也太多了吧,你们都成功制作出了无患子洗手液,真棒!

师:原来,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有这么多种,可以搓、可以敲、可以泡,而且我们还发现了无患子越多,泡泡就越多,搓的时间越长,泡泡也会变得越多。无患子又叫肥皂果,它的果肉中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浸泡或者搓揉便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是纯天然的肥皂呢。

(析:教师在巡回观察和指导的过程中,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幼儿的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结果。在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经验后,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实验结果照片,体验成功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乐趣。最后,教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

3.观看无患子洗手液制作视频,了解不同的制作方法。

师:刚刚我们尝试了用这么多方法来制作无患子洗手液,其实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制作无患子洗手液。你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瓶无患子洗手液,想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视频,让幼儿了解通过蒸煮无患子也是可以制作出无患子洗手液的,这也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

师:原来,只要泡一泡、煮一煮无患子,也能做出一瓶无患子洗手液。上次我们捡了这么多无患子,你还想怎么做呢?

幼:我们可以把无患子制作成洗手液放在活动室,作为我们班级独一无二的洗手液。

幼:我们可以把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去制作无患子洗手液。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不错,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了很多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真的非常棒!其实,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神奇的植物,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还会有更多有趣的植物小秘密在等着我们呢!

(析:在该环节,教师以观看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视频收尾,有利于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另一种简便方法,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当教师抛出“你还想怎么做”的问题时,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见,幼儿对制作无患子洗手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且成就感满满,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带领幼儿继续开展更深入的探究。)

延伸活动:

1.在班级科学区投放各类实验材料和记录表,供幼儿继续操作,探索更多制作无患子洗手液的方法。

2.基于“神奇的肥皂果”活动背景,鼓励幼儿继续探索有关无患子的秘密,如无患子的营养价值,无患子的果核可以做什么,开展亲子活动“寻找身边的无患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