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主与教师的支持

作者: 岳亚平

不知从何时起,“自主”二字不仅走进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而且成为幼教领域的高频词,自主进餐、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等也成为教师们积极倡导儿童主动性发挥的惯常用语。“自主”彰显的是“儿童为本”,凸显的是儿童视角,既是教师对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主动行为的尊重,也是教师对儿童内在成长力的信任。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拉着儿童走”的传统教育观,我们给予儿童自主发展的空间,相信儿童自主成长的潜能,既符合“儿童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积极践行。

自主即独立做主,是个体不轻易受外部控制或干涉的状态,也是自我思考、决策与行动的能力。儿童自诞生之初便源源不断地释放着主动寻求改变的内生发展活力。他们以自身的气质特点和行为方式同外在的世界进行着交流与互动,从而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改变环境。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以看似扰人的啼哭主动释放饥饿的信号,从而吸引成人的注意并由此得到及时的营养补给,进而建构起稳定的亲子关系;又像幼儿园中的儿童,他们自入园开始就以不同的方式向教师主动表露自己的个性特点、情感特征、生活习惯等,从而引发教师的关注并与教师建构起亲密的师幼关系。

而今,幼儿园教师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儿童独立、自由、主动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也越加重视促进儿童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儿童的创意画作、自主的科学探索、创造性的游戏等,都在彰显着教师对儿童自主活动的鼓励,展现着儿童的学习潜力。于是,限制性的活动减少了,强制性的干预减弱了,而儿童自主发展的机会增多了,活动类型丰富了,评价方式改变了,儿童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提醒我们,儿童虽然有其自主生长的潜能,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支架;儿童的自主发展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绝非互斥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的互助、支持与共生。当一名大班儿童连续数日在户外游戏区域中长时间、重复地做着单一的骑马动作,当一名中班儿童每天搭建着与以前一模一样的房子,当一名小班儿童每次画着同一颜色、形状的小花,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会怎么看待呢?其实,有时候“重复”意味着儿童对某种材料或某种活动形式感兴趣,此时的教师既要理解重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又要充分观察、倾听,带着研究的思路去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及其背后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适宜的专业支持来推动儿童的自主成长。

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既要相信儿童有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张力,为儿童提供更多自主建构和自我推动的机会;也要把握好儿童自主的尺度,处理好儿童自主与教师有意义的支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显性或隐性的方式,用科学有效的策略,丰富儿童的自主行为,引领儿童的自主学习,支持儿童的自主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天生就拥有自主表达的需求和自主成长的内生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发掘儿童的潜能,结合儿童自发的兴趣与行为,灵活地抓住教育契机,以多样化的保育教育支持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奠定儿童未来发展的自我服务基础;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支持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奠定儿童未来发展的学习基础;以积极的情感心理支持来涵养儿童优良的道德品格与个性品质,奠定儿童未来发展的人格基础;以多元的自主游戏支持来培育儿童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儿童未来发展的创新基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尊重儿童自身发展权利的同时,以教师的专业支持助力儿童的自主成长。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向我们诉说着、展现着他们的自主成长;教师有一百种倾听,一百种方式,支持着、引导着儿童的自主发展。我们要走近儿童,相信儿童,与儿童同频共行。诚如文学家加缪所言:“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追随你;不要走在我身后,因为我可能不会引导你。请你走到我的身边来,做我的朋友,我们一起携手向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