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警察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回应话题中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前,我想先回到案例本身,讨论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警察游戏只剩下“抓小偷”一种玩法了?二是为什么扮演小偷的孩子被抓到时会有抵触情绪乃至情绪失控?厘清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可能就会理解孩子的游戏心理和发展需求,给予他们恰当的支持了。

通过观察和一对一倾听,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警察游戏的喜爱大多源于对警察这一角色的崇拜: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本、动画片中,“警察”都是正义和权威的象征。中班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自我意识萌芽,他们渴望在集体中展现自我;同时中班孩子规则意识初步形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班孩子更爱“告状”,也更渴望当“警察”。在警察游戏中,如果我们细致观察就会发现,不论是“瞭望”还是“巡逻”,大多是单向的游戏,即缺少角色互动和即时反馈,这样的游戏很难长时间、连续性地玩下去。而“抓小偷”则不然,游戏目标明确、互动性强、惊险刺激,孩子们熟悉这样的游戏“脚本”,能快速投入游戏情景,获得自我满足。由此可见,中班孩子喜欢扮警察玩抓小偷的游戏,符合其年龄特点、心理需求。

由此,孩子被当作“小偷”抓住后情绪失控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孩子模仿警察的强烈意愿使其清楚地知晓小偷角色背后的社会象征意义,因而对于扮演小偷非常排斥,即使受到教师多种方式的鼓励,也无法通过扮演小偷角色获得游戏中最基本的愉悦和满足,更无法获得他所期待的积极的社会性角色体验。

分析了以上问题,我们就明确下一步可以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引导与支持了。首先,孩子们有关警察的角色扮演游戏源自真实的需求,教师的确应给予支持。但是,在没有人愿意扮演小偷的情况下,教师是该动员一部分孩子去扮演小偷,还是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没人愿意扮演小偷的原因呢?我觉得,从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出发,自然应选择后者。那么,没有人愿意扮演小偷,警察游戏还可以怎么玩?前文分析了孩子们为什么热衷于玩抓小偷的游戏,同理,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孩子们把“巡逻”“出警”的游戏玩得更有趣味性、更具互动性?可以与其他区域的游戏内容联动,融入其中,与同伴发生真实的交往互动,比如,去骑行区帮助指挥和疏导交通,去“建筑工地”进行施工安全检查,去“超市”“医院”等巡逻,帮助小伙伴解决困难,为失物招领处的物品找寻主人,等等。当然,这些游戏内容一定是在孩子们对警察角色的认知逐渐拓展、丰富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全由教师设计好,去教孩子们怎么玩。教师需要做的是观察孩子们游戏中的需要,支持其经验的拓展,提供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其生发丰富的角色行为,等等。相信在这样的支持下,警察游戏的内容会更有趣、更丰富,也更有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北京市朝阳区福怡苑幼儿园 秦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