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老大以前不是这样的”
作者: 顾婷婷
自从二孩、三孩政策开放以来,幼儿园的家长群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回头客”: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这所幼儿园就读,到了二孩入园,他们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同一所幼儿园。这无疑是对幼儿园及教师工作的肯定。我为此感到洋洋自得,殊不知,“危机”已悄悄萌芽。
小景的妈妈就是一位“回头客”。她的第一个孩子去年刚从我园毕业,今年,第二个孩子小景又来到我园就读,正好在我的班里。
小班新生入园,对于孩子、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景与其他孩子一样,也表现出了分离焦虑。入园第一周,小景每天与妈妈分离时都哭得梨花带雨,小景妈妈见状非常心疼,满脸不舍,离开时一步三回头。但我们发现,小景一般来说在妈妈离开后没多久就不哭了,不一会儿就会投入到活动中。我们每日都会用镜头捕捉孩子们在幼儿园好好吃饭以及快乐游戏的场景,并及时把这些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中,给家长们吃颗“定心丸”。但这些照片对于小景妈妈来说似乎没起到多少安慰作用。她每天都会来跟我们交流孩子哭泣的原因,询问孩子在她离开后的情况。尽管我们就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给她做了多番分析,让她知道孩子在她离开后状态挺好的,能较好地融入班级的活动,但她依然很焦虑,尤其是讲到孩子前一天晚上一想到第二天要上幼儿园就出现沮丧的情绪时,她眉头紧锁,眼泪都要落下来了。我感到纳闷:他们家的老大不是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吗?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孩子刚入园时或多或少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她不是经历过一次了吗?怎么会不记得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的反应?
入园第二周,小景每日与妈妈分离时依然会哭泣,而小景妈妈脸上的神情也一天比一天凝重。这天早晨,小景妈妈在离开前似是喃喃自语:“真是奇怪,我家老大以前不是这样的呀!”听了这话,我内心警铃大作。我立即向她表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拿一个孩子的长处去跟另一个孩子的短处作比较呀!您在家时更是要注意,不要说这样的话。”小景妈妈闻言,只微微点了点头,辩解道:“我没有拿小景跟她的姐姐作比较。”说完,便表示上班要迟到了,然后匆忙地离开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入园第三周,孩子们开始在幼儿园午睡。小景一连三天出现了尿湿裤子的情况。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景穿的都是阔腿裤,解小便时,裤腿一不小心就会沾到尿液。一天下午,看到小景妈妈来接孩子,我告诉她孩子的裤子又尿湿了。我正想向她反映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她却突然拉下了脸,情绪激动地说:“我就搞不懂了,我家老大以前不是这样的,她原来在胡老师的班上,表现一直都好得很,怎么老二到了你们这儿就出问题了?而且,我在孩子入园时填写的资料里不是写得很清楚吗,孩子的小名是英文名,你们却一直喊她的中文名字,是什么意思?”小景妈妈此话一出,我心里也有些恼火:你们做家长的给孩子穿了不合适的裤子,孩子肯定容易尿湿呀!再说,我们喊孩子的中文名也没什么错呀,至于那么较真吗?
然而,转念之间,我又迅速冷静下来。小景妈妈这些日子以来说的话在我的脑海里转了又转,我开始反思。小班孩子入园初期,我们作为教师,与小景妈妈之间的信任关系尚未建立起来,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来园时每每哭泣,家长当然会心急,教师理应与之共情。对于孩子尿湿裤子这件事,我回想起在入园前家访时,小景妈妈跟我们交待过,说小景特别怕热,所以在家时都给她穿特别宽松的衣服和裤子;她还特意提醒我们,在孩子如厕时要帮着孩子提一下裤子。在孩子们刚入园的这几个星期,我们忙得不亦乐乎,确实是疏忽了这件事,如果我们能照着小景妈妈的吩咐做,或许小景就不会频繁尿湿裤子了。小景在幼儿园里表现出来的一切都和她的姐姐当初的表现差距甚远,可是在小景妈妈看来,两个孩子明明都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对她们采取的是同样的教养方式,所以,她在对比之下自然会怀疑,会不会是教师的原因导致了老二不如老大。由此,当我又一次向她报告小景尿湿了裤子并表示问题的根源就是小景穿了不合适的裤子时,小景妈妈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瞬间倾泻而出。至于喊孩子中文名还是英文名的问题,也许本来小景妈妈也不会那么在意的,但她发现教师好像没有把她交代的关于孩子穿阔腿裤的事情放在心上而导致孩子一次次尿湿裤子,因而对教师是否关心自己的孩子产生了怀疑。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对教师喊错孩子名字的事那么较真。
我需要检讨的是,在我的潜意识中,一开始就对与小景妈妈这类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产生了麻痹松懈的心理,认为她家的老大上过幼儿园了,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这样的家长肯定很有经验了,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一定会很放心也很配合。这种心理导致我忽视了家园沟通与合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而与家长产生了隔阂。
想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后,我立即调整自己的态度,积极地面对问题,做出改变。
我邀请小景妈妈走进班级担任家长志愿者,以便她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零距离的观察让小景妈妈看到,班里也有不少孩子像小景一样,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入园适应,在与家长分离时依然会伤心流泪,但一旦家长离开,就会停止哭泣,转而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小景妈妈也看到,班级教师对孩子们生活的照料可以说无微不至,而且不会忽略任何一个孩子,这也让小景妈妈消除了疑虑,对教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小景妈妈也发现,由于班级盥洗室的厕所是蹲厕,小景穿着阔腿裤上厕所确实很不方便,那天,即使小景妈妈帮小景提着裤子,小景的裤子也还是湿了。小景妈妈由此反思:要求小景自己上厕所而不尿湿裤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总不能小景每次上厕所都让教师帮着提裤子吧?于是,小景妈妈接纳了教师的建议,为小景选择更合适的裤子。此后,小景尿湿裤子的事几乎没再发生,小景妈妈的焦虑明显缓解了。
此外,我与小景的姐姐以前班级的教师胡老师进行了交流,从她那里了解了更多关于小景家庭的信息,从中寻找与小景家长沟通的有效策略。胡老师在与小景进行了一些互动后,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小景性格比较开朗,也很愿意表达,而她的姐姐则相对文静内敛。于是,我们针对小景的特点,给了她很多在集体中表达表现的机会,由此,小景感受到了教师的欣赏与肯定,也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了。我们还把小景的表现通过视频记录下来,分享给小景妈妈。小景妈妈也渐渐感受到,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老大有老大的长处,老二也有老二的优势。小景妈妈在后来的交流中告诉我们,小景回家后对她说:“我喜欢上幼儿园。”说这话时,小景妈妈的眉心是舒展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次的风波给予我不少借鉴和启示。对于“老大和老二上同一所幼儿园”这件事,我们既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又要防范其中隐藏的危机。
那些选择让两个孩子上同一个幼儿园的家长,一般来说是在老大上幼儿园时对幼儿园的软硬件留有好印象的,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种优势效应。我们需要主动地与老大班级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了解这个孩子家庭的情况,知道对于这个孩子的家长,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可能比较有效,什么样的“雷区”需要规避,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家园合作。在这次事件中,如果我们事先了解到小景的姐姐在小班刚入园阶段与家长分离时几乎没有哭泣过,情绪一直比较稳定、适应良好,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小景妈妈为什么面对小景的哭泣会如此焦急担忧,也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更为有效的沟通,让小景妈妈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情况,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状态,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也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如果我们事先了解到,在小景姐姐上幼儿园时,小景妈妈也特意交代班里的教师喊孩子的英文名,我们便能意识到小景妈妈对名字的事是比较在意的,也就不会忽略这个细节以至于让叫错名字的事成了家长心里的一根刺。
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二孩家长会有意无意地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而这就可能给家园合作带来一定的危机,因为在家长看来,两个孩子在园表现的差异映射出的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为此,作为老二班级的教师,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关注其中隐含的危险信号,引导家长客观、公平地评价孩子,看到不同孩子的优点,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给予适宜的教育。同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二孩的家长是很有经验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老二身上出现的那些问题,家长在养育老大时不一定经历过,也就未必了解如何应对。教师若以为二孩家长就一定能自行解决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无视孩子个体差异的表现。对于二孩家长,教师在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交流,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把每个孩子都视作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会套用以往的做法,从而体会到教师始终保持着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