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真实的体验

作者: 章婷

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真实的体验0

每年的4月和5月,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参观小学”是他们入小学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幼儿园幼小衔接项目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小学,孩子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小学的学校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特点,从而对小学生活产生一定兴趣,萌发入小学的愿望。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目标,自定义孩子们“应该”参观的一些内容,其中主要包括观看小学的升旗仪式和参观小学教室。教师通常认为,孩子们走进小学教室,在一旁观看哥哥姐姐们上的一节课,能让他们了解小学教室的布局,感受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可见,教师的想法更多聚焦于让孩子们通过参观小学获得对小学各方面的认知,从而减轻对小学的陌生感,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但我们在实践活动后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短短半天时间所获得的零散信息,对孩子们来说,形成的只不过是对小学最粗浅的感性认识,建构起的是一个结构不太完整的小学认知图式,他们能说出自己看到的点滴片段,但是很难与“为什么他们是这么做的”“我是怎么想的”“我可以怎么做”等,与“我”有关的事情建立起有效联系,并利用这些看到的信息去解释和应对以后自己进入小学可能会发生的事。因为这些都是教师让孩子们看的,未必是孩子们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所以他们很难在认知与情感上产生共鸣。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视角,以儿童的个体经验、真实情感作为起点,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为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经过反复研讨与前期准备,在获得了结对小学的大力支持后,此次“参观小学”系列实践活动,我们打破之前“自上而下”的活动流程与方式,基于儿童视角“自下而上”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关注儿童的实际需求、亲身体验、情绪情感,在活动流程、信息采集方式、目标定位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与优化,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一、活动流程的转变:从共性到个性,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真实需求

在以往的“参观小学”活动中,我们侧重整体划一,由教师安排参观内容,带领孩子们围绕相同的参观主题,运用相同的参观方式,解决共性问题,从而达成活动目标,整个过程凸显一个“共”字。而如今的活动,我们将参观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们。在活动前,请每个孩子将自己最关心的关于小学的问题用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梳理出孩子们最关心的、最想要了解的一些问题,与小学进行接洽,共同制定集体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参观方案。在实地参观小学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他们真正想要了解的内容,回园后,引导孩子们运用不同方式回忆参观后的感受,对于一次参观中没有了解到的内容,可以运用其他方式进行补充,如邀请小学的哥哥姐姐们面对面答疑、观看小学生午餐和午睡的视频等,后续教师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一些孩子量身定制加强版的个性化参观方案。具体如下。

1.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问题

关于“小学里想要知道的事儿”,每个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实际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在参观前,我们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关心的问题和疑惑记录下来,帮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明确参观目的,并在实地参观时带着问题,更加有目的地去看。例如,“小学里的操场是什么样子的?”“小学里的午饭在哪里吃?有餐厅吗?”“小学生几点上学、几点放学?”“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小学生的作业多不多?要做到几点钟?”“小学里的活动室有哪些?”“小学里的厕所是什么样的?”“小学生每天穿什么?”……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不同关注点。

2.支持孩子记录方式的个性化

在以往的参观活动中,我们大都要求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小本子记录下他们在小学里看到的点点滴滴。但是如今,孩子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工具和方式日趋多元化,数码照相机、儿童照相机、电话手表等,都成了孩子们获取信息的工具。参观当天,我们鼓励孩子们带上各种自己喜欢的工具,记录下问题的答案。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或不时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抬起手上的电话手表,“咔嚓咔嚓”地拍下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答案,拍下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场景,或在纸上涂画几笔自己感兴趣的小片段……这些都是孩子们个性化的记录方式,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收集信息,解答心中的疑惑。

3.注重参观方案的个性化

在以往的“参观小学”活动中,我们大都是“一次性”参观,即一次集中参观结束就算是完成了活动目标,默认孩子们都已经熟悉了小学的场景,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萌发了愿意做小学生的情感。而如今的活动,我们在尊重儿童兴趣,满足儿童需要的基础上,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参观方案,由“一次参观”变为“二次参观”“多次参观”,尽力满足不同孩子的实际需求。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小学的科学实验室充满好奇,但由于一次参观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一次,留下不少遗憾;有的孩子发现小学的操场比幼儿园的操场大了许多,还有一个个篮球架,特别想去小学的操场上打一场篮球……这一个个小小的愿望都会在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续多次的参观中得到满足。

充分倾听儿童的声音,让我们的整个参观活动流程有了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一个孩子的问题不等于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一个孩子喜欢不等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只有当我们将儿童视为整个参观活动的主体,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儿童的真实需求。

二、信息采集方式的转变:从单一到多样,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差异

在以往的活动中,无论是孩子了解小学的方式,还是教师了解孩子参观小学后的感受,大多内容单一,形式固定。在带领孩子们实地参观小学后,教师会组织集体交流活动,请孩子们说一说参观小学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总是那些愿意大胆表达的孩子在集体面前表达想法,还有一部分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则更加愿意成为一名小听众,这往往让我们难以了解他们心中对小学的真实看法。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将信息采集的方式进行拓展,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差异,尽量用他们感觉到轻松、自在的方式进行沟通。

1.孩子了解小学的方式多样化

以往孩子们了解小学的方式大多为去小学进行实地参观,或者通过与家里的哥哥姐姐聊天获取相应的信息。如今的活动,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他们了解小学的方式,在实地参观小学后,孩子们发现有些问题是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看不到的,如“小学里午餐吃什么?小学里午睡吗?小学生几点上学、几点放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地邀请了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哥哥姐姐们来幼儿园与弟弟妹妹们进行一场特殊的“现场见面会”。面对年龄相仿的哥哥姐姐们,孩子们显得特别放松,就连平时害羞的、不善言辞的孩子也一下子活跃起来,积极与哥哥姐姐们互动,表达了心中的疑问,同时哥哥姐姐们还带来了他们自己的书包,给弟弟妹妹们展示书包里装的各种物品,包括铅笔盒里的各类文具,各种书籍、作业本等,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孩子们的许多疑问瞬间得以解决,豁然开朗起来。我们还结合孩子们的疑问,给他们观看了小学生午餐、午睡的视频录像,让孩子们能够全方位、多途径地了解小学生活。

2.教师了解孩子的形式多样化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各方面存在差异,如个性差异、思维差异、表征方式的差异等。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关注到了孩子们的这些差异,在了解他们真实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孩子表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比较轻松自在的情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参观小学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并使之清晰化。

一是关注个性的差异。有的孩子内敛、害羞,不善言辞;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愿意分享。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倾听方式。对于内敛、害羞的孩子,教师通过一对一个别倾听的方式,让孩子尽量在放松的状态下卸下包袱,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开朗、善表达的孩子,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在集体面前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参观小学后的感受。例如,内向的宁宁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幼儿园,我们利用这段特别的“早间独处时光”,展开了一次亲密对话,在没有同伴的注视下,宁宁轻松地和我们聊了许多参观小学后的感受;午餐后的闲暇时刻,腼腆的青青激动地向我们介绍着她在参观小学时最喜欢的科学实验室;对于开朗、善表达的小云,我们请她拿着自己的记录本,结合参观时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在集体面前详细地表达自己参观后的感受。

二是关注问题的差异。对提出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孩子们来说,小组形式的分享往往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在前期的提问环节,有一部分孩子比较关心“小学里上什么课”。于是,我们将这几个孩子组织在一起,围绕相同的话题来说说各自观察到的内容。天天说:“小学里上语文、数学、英语、自然课,我从教室里贴出来的课表上看到的。”萌萌说:“小学里还上美术课呢,我很喜欢那间美术教室,他们是用颜料画画的,我特别期待上美术课。”说着,她还抬起电话手表给小组同伴们展示她在美术教室里拍的照片。明明说:“小学里还有体育课。我们刚进学校经过操场的时候,我看见有大哥哥大姐姐正在上体育课,好像是在做篮球操,后来又经过一次操场,看见哥哥姐姐们在进行跳绳比赛。”虽然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每个孩子观察的途径,获得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就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体验和对问题的诠释。

三是关注表征方式的差异。绘画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想法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不善言辞的孩子,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绘画表征,以及适当的跟进访谈,倾听到他们真实的心声。爱画画的文文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多幅小学活动室的场景图,其中特别放大了小学的书画教室,把书画教室里的桌椅摆放、作品陈列展现得具体又生动,可以看出,文文对书画教室情有独钟。乐乐的记录方式简洁明了,他用序号标注了自己的记录,共记录了十处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在后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乐乐对小学里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充分倾听儿童的声音,为他们提供价值认可的话语空间,可以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人与同伴对他们的感受,以及对他们表达这些感受和意见的方式的尊重。儿童有参与解决与他们相关的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有利条件。

三、目标定位的转变:从单一情感萌发到了解真实体验,让需求成为后续衔接课程优化实施的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经常单一地将参观小学的目标定位在萌发入小学的正向情感体验上,认为孩子们参观过小学,就会消除对小学的陌生感;大致了解过小学生活,就会萌发成为小学生的积极愿望。但从实地参观之后的交流中,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这是以往活动中常常被忽略的声音。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这其中,除了向往、期盼、憧憬,还有些许的紧张和焦虑……

素素说:“我有点儿不想上小学了。因为小学里的教室实在是太多了,我怕我会迷路,找不到教室。”

文文说:“我既喜欢上小学,又不喜欢上小学。喜欢是因为小学里的各种活动看上去都很有趣,我不想上小学是因为我担心到了小学里我就没有好朋友了。”

韩韩在看到小学教室黑板上的板书时,不禁开始担心起来:“小学里要学的知识好多啊,我怕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崔崔说:“我特地去看了小学里的厕所,但是我发现它和幼儿园里的不一样,我有点担心自己会不适应。”

这些问题与担忧需要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解决。因此,我们将活动目标定位进行了调整。参观活动除了具有正向的情感萌发、激励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观,了解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并以此作为后续幼小衔接课程开发与优化的重要依据。例如,针对孩子们担心小学教室多会迷路的问题,我们专门组织了“校际联动定向”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来到小学,根据任务卡寻找到相应的教室。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看门牌认教室,定标志物认教室等方法。对于许多孩子提到的怕进了小学交不到好朋友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做名片”“找朋友”等系列活动,通过场景模拟、角色互换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尽快在集体中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根据孩子们担心的要学的知识很多、没时间玩的问题,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一分钟有多长”,引导孩子们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孩子们的真实体验作为衔接课程优化探究的起点,根据孩子们的问题、担忧,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相应活动,从而使我们的课程内容、环境创设、师幼互动、评价方式等更贴近孩子们的真实需求,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虽然此次“参观小学”活动,大家走的都是同一条参观路线,看到的也是同一批人、同一处景,但是每个孩子关心的问题、感兴趣的事物、记录的方式、记录下的内容、内心的感受等却各不相同。倾听,仿佛打开了连接儿童与教师内心的那扇门,让儿童在尽情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让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到每一个儿童的真实需要,紧接着完善课程方案,优化教育行为,鼓励并支持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充满热情、自信满满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