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幼儿一起经历探究之旅
作者: 朱平平 吴卓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教师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一、放慢脚步,陪伴幼儿一起遇见精彩
放慢脚步,延迟回应,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有顺应幼儿的发展节奏,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细致观察他们的表现,敏锐捕捉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回应他们的需求,才能为他们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和深入学习的机会,陪伴他们一起遇见精彩。
【案例】大树旅馆
很多动植物依附大树而生。大树作为寄主,如同一座旅馆,容纳着众多的动物和植物“客人”,也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幼儿探究的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依相伴、密不可分。教师带着幼儿慢慢地观察、发现、感受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和爱护生命的意识,萌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片段一:大树上的“小房子”
春季,一次雨后散步时,孩子们发现一棵树上长着黑木耳。“这是木耳树吗?”“树上为什么会长出黑木耳呢?”“别的树上也有黑木耳吗?”孩子们开启了寻找木耳的行动。在不断的寻找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不只是木耳,蘑菇、树舌灵芝等类似的生物正悄悄地长在松软的树皮上。这些收获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大树的关注。
一天,树干上的一些茧型空壳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它呈灰褐色,与树干颜色相近,不容易被发现。“树上有海螺!”“海螺怎么会在树上呢?这是蜗牛壳吧!”“会不会是蚂蚁的家?”“好脆啊,一碰就碎,就像蛋壳一样,会不会是小鸟的蛋?”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继续观察。
转眼夏天到了。一天户外活动时,一个正在树下玩耍的小班弟弟忽然哭喊起来,原来他的手被一条浑身长刺的绿色毛毛虫蜇了一下,孩子们立刻跑去安慰。“这条毛毛虫背上全是刺,好像背着一盆仙人掌一样。”“我在书上见过这种虫子,它叫刺蛾!”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立刻找出那本科学图画书查看起来。他们从图片上看到,之前发现的那种茧型空壳就是刺蛾的茧,刺蛾变成“蝴蝶”从里面飞出后,就会在树上留下这样一座“空房子”。与此同时,他们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小房子里都空空的,那么刺蛾是什么时候住进去的呢?”虽然孩子们可能很难通过实际观察获得相关答案,但教师依旧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期待孩子们进一步探究,通过持续的观察建构经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
秋季开学后不久,有孩子在树上发现了一些没有开口的刺蛾的茧。“这个茧摸上去硬硬的呢!”“这个茧的周围还有丝。”“原来刺蛾在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悄悄造新房子了!”“我好想看看刺蛾是怎么从里面飞出来的!”孩子们将前后的发现进行对比,形成了对刺蛾的茧更为丰富的认识。教师请孩子们找一找哪几棵树上有“新房子”,并用彩笔做上记号,以便持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变化。
可是经历了一个冬天,刺蛾的茧依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孩子们开始怀疑刺蛾是不是已经被冻死了。直到第二年5月的一天,孩子们发现有一座“新房子”上出现了一个小口子,观察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他们准备轮流守候,但是等了一天也没有看到刺蛾从里面钻出来。教师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刺蛾大多在晚上羽化。果然,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发现树上多了好几座“空房子”,“主人”已不知去向。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怕我们伤害它,所以趁晚上爬出来?”“会不会是白天太晒了?”教师考虑到孩子们难以直接看到刺蛾羽化的过程,便找来相关视频帮助他们解开谜团。教师还和孩子们一起用绘画的方式梳理了刺蛾的生长过程。
至此,孩子们探究刺蛾的过程断断续续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正因为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才让他们关注到了刺蛾的整个生长周期,并在持续的观察和探究中感受到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片段二:树叶上的“隧道”
孩子们在大树上寻找羽化后的刺蛾的同时,发现柚子树的叶子上有很多条形纹路。大部分孩子根据已有经验猜测这些叶子是被虫子咬了,但也不敢确定,因为被虫咬过的叶子上都有一个一个的洞,为什么这次的纹路是一条一条的呢?有孩子猜测说:“会不会是蜗牛爬过留下的一条一条的路线?”其他孩子摸了摸叶子后反驳道:“不是的,蜗牛爬过的路线是黏黏的、亮亮的。”几天后,树叶上的黄色条纹越来越多了,而且嫩绿色的叶子上更多。为了保护柚子树,孩子们进行了多番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偷咬叶子的虫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柚子树的叶子出现了明显的中空,就像一条条“隧道”。透过叶面还能看到里面藏着黑黑、黄黄的东西,甚至还会动。一个孩子大胆地撕开了叶子,一条黄色的蠕动着的虫子掉到了地上,原来虫子就藏在叶子里。很快,孩子们就冒出了更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虫?”“它们是怎么躲进叶子里的?”“难道要把虫子全部撕出来吗?如果这些虫子还躲在叶子里,‘隧道’就会越来越多。”
教师看到孩子们自然萌发了对大树的同情和关爱,便请专业人员来幼儿园带领孩子们进一步观察,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从中了解到,柚子树是受柑橘潜叶蛾的幼虫侵害,得了溃疡病,需要喷洒农药除虫。
了解真相后,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更浓厚了。“隧道”里的黑点点是不是虫子的大便?虫子真的是边爬边吃边拉的吗?为什么有“隧道”的树叶摸上去特别薄?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孩子们凑近柚子树进一步观察,发现有一片叶子上聚集了很多蚂蚁,它们围住了一条柑橘潜叶蛾幼虫的尸体。这一现象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植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如果喷洒农药,生活在树上的蚂蚁、小鸟等是不是也会被连累呢?最后,孩子们决定不喷洒农药。尽管虫害没法得到消除,但他们感受到了大树的包容和坚强,也进一步理解了动物、植物之间紧密的联系。
刺蛾等待一个冬天才破茧而出,柑橘潜叶蛾蛰伏多日才化蛹,生命有其周期性规律,孩子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教师的耐心陪伴是孩子们探究过程中强有力的支持。教师要珍视孩子们的好奇心,陪伴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发现和探究,欣赏孩子的好奇,惊叹孩子的发现,共情孩子的体验,帮助孩子在持续的探究中逐渐积累经验,发现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多年后,孩子们也许不记得炎炎夏日的“隧道”奇遇,也许会忘了凛凛冬日对破茧时刻的等待,但关心周围事物、热爱探究的种子已悄然扎根在心中。
教师放慢脚步,关注孩子们的探究过程而非结果,耐心等待孩子们经历不断探索、质疑、交流的过程,既提供必要的支持,又保持适度的留白,就能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试错和调整中感受着探究的快乐,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正在逐步养成。
二、带着好奇,与幼儿一起将探究进行到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探究的第一条目标便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这一核心目标体现了对幼儿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高度重视。好奇是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是幼儿探究的内在动力,正是强烈的好奇心使幼儿产生了探究的热情。教师应以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与幼儿一起将探究进行到底。
【案例】小麦长虫记
秋末,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的操场边播撒了小麦种子,于是观察、照顾小麦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随着小麦的生长,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被激发,教师也陪伴孩子们经历了这段探究之旅。
片段一:小麦长虫了吗
春天,孩子们看到麦芒上长了很多奶白色的小点,这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不好了,小麦长虫了!白白的、小小的,好多好多!”“这可能是蚜虫。跟上次我们在月季花叶子上看到的一样,也是小小的。”“这应该不是蚜虫。你看它一点都没有动,可能是虫卵吧。”“不是虫卵,因为里面是空的。”“虫卵应该是湿的,可它是干的,像粉末一样。”教师也好奇地加入讨论:“确实有好多呀,这真的是长虫子了吗?”经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便更加仔细地观察起来。这时,有孩子说:“会不会是小麦的花?因为它下面是圆弧形的。”“不可能,哪有这么小的花?而且一点香味也没有!”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有个孩子兴奋地说:“你们快来我这边看,真是小麦的花,它的花瓣打开了。”孩子们纷纷围过去看,惊叹道:“真的是花!”“好奇怪!小麦也会开花!”
此时,教师问:“为什么小麦的花这么小、这么多呢?”有的孩子说:“一朵花结一个果,因为麦穗上有很多小麦,所以有很多花!”有的孩子说:“每朵小花下面还有一根很细的丝连着呢!以后肯定是用来结麦子的,一朵小花就会变出一粒麦子。”教师回应道:“真的是这样吗?要不我们过几天再来看看?”
就这样,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带着好奇心持续观察,亲眼见证了小麦开花、结果的过程,也验证了孩子们刚开始的猜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所以,当孩子们出现各种疑问时,教师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观察、探究。从前期孩子们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观察是不够细致的,主要凭经验判断,然而随着观察的深入,他们能够利用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测,这正是受好奇心驱动的结果。
片段二:小麦地里真的有虫
一天,孩子们发现小麦地里真的有一些特别漂亮的橘黄色虫子,正想去抓,虫子却逃得无影无踪了。于是,孩子们开启了寻虫之旅。
教师通过查询资料知道这是一种叫蝽的昆虫,因为早春的气温还比较低,早晚温差比较大,所以,它一般会在中午出来。基于对“何时才能找到虫子”的强烈好奇心,孩子们利用早晨来园、午饭后、下午游戏时间、离园后这四个时间段去观察、记录蝽的行动轨迹,渐渐地发现了规律。“这种虫子只有在中午太阳好的时候才出现在叶子上,看样子它喜欢温暖的天气。”“它也不喜欢雨天,上次下雨天就算是中午,我们也没有找到它!”
因为孩子们摸清了虫子的出没规律,所以虫子很容易就被找到了。这时,孩子们产生了新的疑问:它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孩子们纷纷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有的说:“这么漂亮的虫子怎么会是害虫呢?”有的说:“它又没有吃小麦叶子,怎么会是害虫呢?”有的说:“越是漂亮的虫子越危险,就像毒蘑菇一样!”教师建议道:“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虫子。要不我们做个实验吧!”实验是幼儿获取经验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找到充分的依据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决定采用实验法让孩子们自己来建构新经验,并推动探究的深入。于是,孩子们将抓来的虫子放在透明盒子里,并垫上一些小麦叶子,模拟虫子生活的环境。
这天早上,孩子们发现蝽的嘴巴下方有一根很细的针插在叶子中,等吃完午饭再去看时,发现小麦叶子有的地方已经变黄了。于是,他们认为是蝽在吸食小麦的营养,就像蚊子吸血一样。教师也表现出好奇的样子,并建议他们放入几片新鲜的叶子后继续观察。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发现小麦叶子上出现了更多黄色斑点,便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它是害虫,虽然它没有直接啃食叶子,但它在吸食叶子里的养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孩子们还跑到小麦地里观察,发现小麦叶子上确实出现了很多黄色斑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观察和实验是幼儿获取经验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推动幼儿细致地观察、实验,培养幼儿对事实的尊重,对证据的重视。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时间和探索空间,陪伴他们不断地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发现动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从中建构新的经验。
片段三:看不见的“虫”
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小麦叶子上出现了白色粉末状的东西。经过持续观察,孩子们发现刚开始一片叶子上只有一两个白点,但后来越来越密集,逐渐变成一片。起初孩子们以为是灰尘,尝试拿洒水壶给小麦叶子“洗澡”。可后来发现小麦叶子上的“灰尘”越来越多,便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同时也萌发了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于是,教师就请他们回家查找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