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乡土资源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作者: 王婷 徐莉莉
近年来,我园致力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寻求乡土资源与园本课程及幼儿年龄特点的结合点,关注适宜性,重视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在此,分享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紧贴幼儿生活,筛选适宜资源
在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课程时,不少幼儿园会广泛搜集周边资源,将其一一罗列并分类,然后根据其距离幼儿园的远近,形成“资源地图”。我园也曾做过这样的整理,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上虞的乡土资源,并从“人”“事”“景”三个维度进行梳理。那么,是不是这里面的所有资源都适合作为课程资源呢?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并非如此。比如,上虞是青瓷的发源地,但我们感到青瓷这种艺术品对于孩子来说常常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青瓷制作工艺中的拉胚、上釉、烧窑等环节,需要专业的材料、设备,技艺也不简单,孩子参与起来是有困难的。又如,霉千张、臭豆腐是上虞的传统美食,但喜爱者以成人居多,大多数孩子都不太习惯它们的味道。再如,上虞是著名导演谢晋的故乡,因此近年来聚集了不少影视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较难转化为符合孩子经验水平的、孩子能参与的活动。
从儿童视角出发思考,我们认识到适宜于作为课程资源的乡土资源应是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是便于孩子亲身体验和操作的。筛选资源的关键在于考虑其适宜性,而不是标新立异,追求“高、大、上”。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获取资源的便捷性,尽可能寻找那些触手可及的、不需要花费太大力气去获取的资源。事实上,我们身边那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很容易被忽略的资源,往往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
比如,大班孩子去园外开展活动时,发现附近有一片区域全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房子,这些房子看起来和现在的房子很不一样,最高只有两层楼,外墙是水泥砌成的,楼梯在房子的一侧且裸露在外,门窗样式也很特别。孩子们对这些不一样的房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些房子有多少年了?为什么它们是这个样子的?它们跟现在的房子有哪些不一样?住在里面的是什么人……房子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参观不同的房子会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感受,在上虞,不同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很多,我园周边就有不少。因此,我们认为老房子是可用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孩子了解家乡建筑的特点,同时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又如,孩子们在走访家乡美景的活动中发现了很多古老的树,它们枝繁叶茂,粗壮的树干上长满了青苔。孩子们非常好奇:这些树有多少岁了?哪一棵是最古老的树?我们关注到孩子们的兴趣,意识到家乡的这些古树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古树身上的秘密,了解古树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再如,秋季,幼儿园小农场的萝卜大获丰收,孩子们在品尝之余也遇到了储藏的难题。有教师提议把多余的萝卜用来腌制糖醋萝卜,孩子们听了很感兴趣,萌发了参与的想法。糖醋萝卜是上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很多孩子的祖辈都会自制糖醋萝卜,幼儿园里的食堂师傅和很多保育员也会做糖醋萝卜。而且,糖醋萝卜的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孩子们完全可以参与。因此,我们认为制作糖醋萝卜的活动不仅可以引发孩子们有意义的学习,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一传统民俗,体会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二、鼓励亲身实践,引发多样探究
我们以往也在课程实施中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在发现并锁定某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后,有的教师一头热地根据自己的想法预设活动,把课程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反而使孩子缺乏学习热情;有的教师常常在活动中自顾自滔滔不绝地讲授,而不管孩子听不听得懂;有的教师组织的外出考察主打一个“走马观花”,热热闹闹的背后看不到孩子经验的生长。如果不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孩子喜爱的、能操作的、有多种感官参与的、蕴含丰富体验的活动,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就是让儿童做事。”如今,我们在设计基于乡土资源的课程时最为关注的就是怎样让孩子有事可做,积极为孩子创造做各种各样事的机会,鼓励孩子全身心投入活动,丰富他们的体验,支持他们建构有益的经验。
比如,在探索老房子的活动中,我们带着孩子们参观老房子,采访老房子里的居民,观察老房子里的生活,感受老房子与现代房子的区别。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有很多发现。他们观察到老房子的门上有门栓,老式门锁的样子和现代门锁的区别很大;老房子的墙上、门上、窗棂上雕着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富有古典韵味;老房子虽然也开通自来水,但里面的一部分居民还在使用井水……孩子们的这些发现引发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探究老式门栓和门锁,运用美工材料自己设计门锁;拓印老房子里各种题材的雕花,欣赏并模仿设计类似的图案;开展关于“井水好还是自来水好”“老房子好还是新房子好”的辩论活动……多元的活动带来的是多维的体验,孩子们从中感受到,老房子变成了新房子,各种生活物件也不断推陈出新,家乡上虞正在蓬勃发展。
我们关注孩子们在做事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比如,在对古树的探究中,孩子们通过查询网络资料了解到家乡的古树之王所在的村子,但当他们去往实地寻访这棵古树时,他们发现找不到了,在询问附近的村民后了解到那棵古树已经死了。孩子们好奇:那棵古树到底多少岁了,它为什么会死?新一任的古树之王又在哪里呢?经过多方查询、打听,大家终于寻访到了新的古树王。我们带着孩子们观察它的树冠、树干、树叶等,感受它无与伦比的高大粗壮以及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种种痕迹。我们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这棵古树到底多少岁了?在这棵树下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保护古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就这样,一棵树调动了孩子们的多重经验,引发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然,做事就有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我们觉得经历失败也是一种极好的获取经验的契机。比如,秋天,水稻成熟后,大班孩子亲身体验了割稻、收稻、打稻等活动,还尝试自己用电饭锅煮饭。一个周五,孩子们煮完饭忘记洗锅了,等到周一打开电饭锅时闻到了一股馊味。保育员打趣道:“你们的米饭都要变成酒了!”孩子们非常好奇:“米饭怎么会变成酒呢?”秋天正是做米酒、高粱酒的好时节,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去附近的酿酒作坊实地考察。孩子们了解到,大米不仅可以做成酒,还可以做成好吃的甜酒酿。孩子们向酿酒师傅请教了甜酒酿的做法,回到幼儿园后便尝试自己制作。我们支持孩子们自己称量、配酒药、掌握发酵的时间。孩子们了解到温度高可以加速发酵,于是中午时把密封好的坛子放到了阳光下,结果做好的酒酿是酸的。这次的失败引发了他们对酒酿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三、借助问题驱动,助推思维发展
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开展有意义学习的起点。经常有教师在课程故事中写“孩子认为是这样的”或“孩子提出想这样做”,实际上仔细了解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孩子的想法”背后仍有很多成人预设的痕迹。教师操控着整个活动,却对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真正遇到的问题视而不见。孩子失去了很多发现问题、展开探索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实施基于乡土资源的课程时,时常提醒自己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关注孩子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的问题,以激发孩子积极感知、思考,提升经验,发展思维。
比如,为了能成功做出好吃的甜酒酿,孩子们持续地就酒药怎样配、温度怎样控制、时长怎样把握等问题展开探索,积极交流,也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在制作糖醋萝卜的过程中,对于萝卜在腌制前是否需要去皮,保育员及家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去皮好,一种认为带皮好。到底用哪种方法做的糖醋萝卜更好吃?孩子们决定分两组,分别尝试这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在腌制过程中,孩子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去皮的萝卜腌制3天就会出现明显的变色,而带皮的萝卜需要腌制5天才会出现明显的变色。在腌制完成后,孩子们发现在口感上,去皮的萝卜更软嫩一些,而带皮的萝卜更脆爽一些……这样的活动中有思维的参与,助推了孩子们的发展。
又如,大班开展扎染活动时,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普通的蓝色颜料和蓝靛泥两种不同的染料。孩子们比较后发现用蓝靛泥染的布晕色效果更好,也不容易褪色。蓝靛泥是一种怎样的染料呢?通过搜索网络资料,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用板蓝根的叶子就可以做成蓝靛泥。幼儿园的小农场里正好种植了板蓝根,孩子们很好奇:板蓝根的叶子明明是绿色的,怎么把它们变成蓝色的染料?孩子们也跃跃欲试:我们能试试自己用板蓝根叶子制作蓝靛泥吗?他们按网络上的指导视频一步一步操作,将板蓝根叶子泡水后,按比例加入石灰水,经过发酵、打靛、过滤、沉淀等工序,最终得到了蓝靛泥。可是,刚开始做成的蓝靛泥不够蓝,扎染后呈现的色彩不明显。于是,我们协助孩子们搜索更多资料,查找问题所在,经过几次试验,蓝靛泥的品质得到了一定提升。孩子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体验到了满满的成功感。
四、倡导多元表征,支持交流分享
当前有一种倾向是有的教师将绘画视作孩子唯一的表征方式,甚至要求孩子在每一次活动后都用绘画的方式来表征,令孩子感到有负担。我们认为孩子的表征是多元的,我们支持孩子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分享,倡导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思考、体会和收获。
糖醋萝卜制作完成后正值重阳节,每个孩子都带了一些回家给祖辈品尝。孩子们也在走廊上设了专门的展示台,邀请其他班级的同伴、教师来品尝,还向他们介绍两种不同的糖醋萝卜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时的心得。大班孩子学会制作麦芽糖后,在游园活动时摆了个摊现场制作麦芽糖,展示制作工序,还亲手教弟弟妹妹们制作,让他们感受到“甜蜜来之不易”。这样的成果分享、现场展示,帮助孩子们梳理了经验,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扎染活动后,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策展、布展。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示这些扎染作品。他们发现,有的布特别长,如果叠放在桌面上就只能呈现局部,只有悬挂起来才能展现其独特之处。于是,他们在园内各处寻找,发现三楼露台的葡萄架下是绝佳的展示场所。在布置展台时,孩子们认为需要高低错落才美观。为此,他们搜集了各种纸盒、纸箱等作为展示台、展示架。他们还制作了海报“板蓝根变身记”,向全园的小伙伴分享板蓝根这种小小植物的神奇之处,并在展台旁设置了蓝靛泥制作体验区。在小伙伴的惊叹声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满满的成功感。
总之,乡土资源经过适宜的挖掘、转化、利用,与孩子们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有事可做,让每个孩子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创造、表达,真正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