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花照镜子(中班)
作者: 董秋艳 莫玉敏
设计思路:
镜子不仅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幼儿日常游戏中常用的材料,如照镜子看穿戴是否整洁好看,用镜子探究光斑如何投射到自己想要的地方……如何将幼儿的日常行为转化为探究性行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更多有关镜子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呢?中班科学活动“小花照镜子”就是基于这一背景生成的。活动围绕“小花照镜子”这一情境,设计了三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一朵小花照镜子”,重在让幼儿借助已有经验,尝试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让平放在桌面上的一朵四瓣小花出现在镜子中。第二个游戏是“半朵小花照镜子”,重在让幼儿通过调整镜子和小花的位置,让平放在桌面上的半朵(两瓣)小花,和镜子中的小花组合成一朵(四瓣)小花。第三个游戏是“一瓣小花照镜子”,重在让幼儿通过两面镜子组合照的方法,让平放在桌面上的一片花瓣,和两面镜子中的花瓣组合成一朵四瓣小花。层层递进的三个游戏,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镜子成像的有趣,又可以帮助幼儿积累利用镜子将物体由半个变一个、四分之一个变一个的方法,初步感知镜子成像的现象。
目标:
1.探索用镜子将小花由两瓣变成四瓣、一瓣变成四瓣的方法,初步感知镜子的位置、摆放距离等对镜子成像的影响。
2.能用演示、语言等方式与同伴分享交流用镜子照小花的方法或发现。
3.乐意参与小花照镜子系列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准备:
1.物质准备:镜子,每人一面;二月兰完整花朵、二分之一花朵、四分之一花朵的图片,人手一份;活动用课件一套。
2.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有照镜子的经验,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主要用途。
过程:
一、出示镜子,聊一聊镜子的用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镜子(出示镜子)。你们都照过镜子吗?是在什么时候照镜子的?
幼:我在家里洗脸的时候照过镜子。
幼:要知道新衣服穿上好不好看,需要照照镜子。
师:(小结)是的,当我们想看看自己的样子时,可以照照镜子。
(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幼儿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直接出示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镜子,让幼儿基于实物,唤醒与照镜子相关的已有经验,激活思维,从而为后续开展小花照镜子系列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二、第一次探究:用镜子照平放在桌面上的四瓣小花图片
1.明确探究任务:想办法让平放在桌面上的小花照到镜子。
师:你们都照过镜子了,有朵小花也想来照镜子,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小花?(教师出示有四片花瓣的二月兰图片。)
师:这是一朵有四片花瓣的小花,它叫二月兰。它说,“我想躺在桌面上照镜子”(将小花图片平放在桌面上)。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花躺在桌面上能照到镜子吗?
师:有的小朋友说能照到,有的小朋友在摇头,说不能照到。没关系,我给你们准备好了材料(指幼儿操作桌上事先摆放好的材料),等会儿请你们每人找一个有镜子的位置去试一试吧。(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幼儿独立操作探究,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用镜子照小花的方法。)
2.集中交流分享。
师:已经操作完的小朋友,请你把镜子和小花整理好,回到座位上。
师:你们都照到小花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照到小花的?
幼:(边演示边介绍)我是把镜子竖起来照到的。
师:(示范将镜子竖起来照小花,但没有对准小花)是这样吗?照到了吗?镜子里有小花吗?
师:为什么照不到小花?谁来帮帮忙?
幼:要这样照(调整镜子的位置)。
师:现在能照到小花了吗?
师:为什么同样是把镜子竖起来照小花,用刚才的方法照不到小花,但用这个方法可以照到小花呢?
幼:镜子要对准小花才行。
师:(小结)原来,镜子要对准小花才可以照到小花。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幼:(演示并表述)镜子可以往上放,用能照到的这一面对着小花,离远一点,就可以看到小花了。
师:这么复杂的事情你都能把它说得这么清楚,太厉害了。
师:小花说谢谢你们,让它躺在桌面上就能照到镜子。
(析:在该环节,教师自然引出帮助小花照镜子的探究情境,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又帮助幼儿明晰了探究要求。探究能让小花躺在桌面上照到镜子的方法,需要幼儿将站着照镜子时人与镜子所处位置的已有经验,迁移应用于新情境。这样的任务设置,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激活、拓展和提升。同时,教师给予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有目的地进行探究。集中交流分享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交流,让幼儿与他人一起分享、验证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对幼儿提出问题,或对幼儿进行质疑,通过对话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究。例如,当幼儿对照镜子的方法表述得不够完整、准确时,教师通过演示,将幼儿的语言转化为行动,既回应了幼儿的表述——镜子竖起来照,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又发现照不到小花的问题,从而主动思考能让小花照到镜子的一个重要因素——镜子要对准小花,促使其形成较为准确、完整的经验。)
三、第二次探究:用镜子照平放在桌面上的半朵小花,要求能看到完整的四瓣小花
1.观察图片,发现小花的变化,尝试用镜子帮忙,照半朵小花,变出一朵完整的、有四片花瓣的小花。
师:看,小花怎么了?(教师出示只有两片花瓣的半朵二月兰图片。)
师:只有两片花瓣的小花躺在这个桌面上,能照到镜子吗?
师:小花希望你们能用镜子帮忙,变出一朵完整的、有四片花瓣的小花,你们觉得能行吗?
师:有人觉得行,有人觉得不行,我们也去试试看吧。(教师边说边分发材料,并提出要求)我给大家准备好了材料,和刚才一样,小椅子不拿,找一个空位置去试一试,试完后把小花和镜子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哦。
(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幼儿独立操作探究,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镜子摆放位置,拍下不成功的摆放方法。)
2.集中交流分享,获取照半朵小花,变出一朵完整的、有四片花瓣的小花的正确方法。
师:你们都成功了吗?
师:你们是怎么照的?谁来照给大家看一看?
幼:(把镜子放在花瓣一分为二的边线处,教师摄影投屏)这样照。
师:他成功了吗?他把镜子放在了小花的什么位置?
师:(小结)刚刚他把镜子放在了红线的位置上,成功照出了一朵完整的小花。谁也是用这个方法照的?
3.聚焦没有照成功的案例,运用新习得的方法判断成败,共议调整方案。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小朋友是这样照的(镜子放在花瓣一分为二处的一侧,且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照能照出一朵完整的小花吗?
幼:不能,中间分开了。
师:镜子应该怎么放?
幼:再靠近一点。
师:我还看到有小朋友是这样照的(镜子放在花瓣的一侧),他应该怎么放?
幼:把镜子换个方向,转一下,换到花蕊的地方。
师:刚才还有小朋友是把镜子放在小花的上面照的,我没有拍到镜子里小花的样子,你们猜猜看,镜子里会是一朵完整的小花吗?
师:那会是一朵怎样的小花呢?
师:该怎么办呢?
幼:(边指边说)放在这儿就可以(花瓣一分为二处)。
师:为什么放在这儿就可以照出一朵完整的小花呢?
幼:刚刚是一半呀。
师:(小结)这个是小花一半的地方,镜子放在这儿,就刚好可以把另一半“照”出来。
(析: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用一面镜子照半朵小花,要变出一朵完整的、有四片花瓣的小花,不仅需要幼儿运用上一环节中小花躺着照镜子的方法——镜子要对准小花,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摆放镜子,使镜子中的镜像与桌面上的半朵小花图案形成一个整体。在幼儿探究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就是否可以完成这一挑战展开猜想。对于幼儿的猜想,教师不做追问,而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验证,使前期可能相对随意或不确定的猜想,基于实验过程和结果,得以强化或修正。在集中交流时,教师先邀请成功的幼儿分享方法,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发现行为与结果间的关系,获取摆放镜子的正确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聚焦不成功的三种方法,进行成败的逻辑判断。“镜子放在花瓣一分为二处的一侧,且有一定的距离;镜子放在花瓣的一侧;镜子放在小花的上面”,这三种摆放镜子的方法,源于幼儿探究时教师的观察发现,是幼儿真实问题的呈现,也具有典型性。幼儿面对三种不同的镜子摆放位置,不仅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成败的判断,还需要依据正确的方法给出调整方案,这有效促进了幼儿在不同情境中新经验的迁移应用。)
四、第三次探究:用镜子照一片花瓣的小花,要求能看到完整的四瓣小花
1.观察图片,发现小花的新变化,尝试用镜子帮忙,照一片花瓣的小花,让其变成一朵完整的、有四片花瓣的小花。
师:你们太厉害了,小花说再变得难一点,行不行?
师:(出示一片花瓣的小花图片)小花怎么啦?
幼:只有一片花瓣了。
师:用镜子帮忙,能看到一朵完整的小花吗?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用一些花瓣变一变。
师:可是我们只有一片花瓣哦。
幼:我觉得可以用好多面镜子。
师:虽然花瓣只有一片,但是可以用好多面镜子来帮忙。这可能会是一个好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幼儿阐述其他办法。)
师:到底可以怎么做呢?我们还是跟刚才一样,用一片花瓣,然后带着镜子去试一试吧。(教师边说边分发材料,并提出要求)和前面两次一样,试完后把小花和镜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哦。
(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已经成功的幼儿表述成功的方法,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观察、尝试成功幼儿的方法。)
2.集中交流分享。
师:你们成功了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两个幼儿上前演示,教师拍摄幼儿操作的情况,并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你们用了几面镜子?
幼:两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面镜子是怎么放的?
幼:一面对着花瓣的一条边,另一面对着花瓣的另一条边,两边要靠紧,然后就能变出一朵完整的小花了。
师:你说得非常清楚。原来我们用这样的办法,就可以把只有一片花瓣的小花变成一朵完整的、有四片花瓣的小花了。
(析:在该环节,探究问题情境的设计,巧妙、自然地将幼儿由用一面镜子照小花的独立探究,引向了用两面镜子照小花的合作探究。花瓣数量的减少、镜子数量的增加,充分体现了探究难度的进阶式提升。面对部分幼儿的猜想,教师不直接给出评价,而是引导幼儿围绕“只有一片花瓣”这一探究要求,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分析预设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帮助幼儿在观点碰撞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当幼儿在探究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成功经验,尝试调整两面镜子的组合角度、摆放位置,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可以为探究后的集中交流分享、形成共同认知做好铺垫。用两面镜子合作照小花的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对中班幼儿而言,要清楚有序、准确地表述,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不做统一要求,而是请语言能力发展相对较好的幼儿进行方法的演示和表述。通过教师的肯定评价,幼儿既能了解用两面镜子合作照小花的方法,又能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教师以这样的语言范例进行引导,有利于幼儿在模仿学习中慢慢感悟,获得成长。)
五、视频欣赏,了解两面镜子组合照物体的神奇变化
师:你们知道两面镜子合在一起,还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吗?老师带来了一个视频,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两面镜子是怎么放的?三角形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师幼一起观看视频。)
师:三角形发生了那么多神奇的变化,两面镜子是怎么帮忙的?
幼:有时慢慢地打开,有时又慢慢地合拢。
师:如果我们用两面镜子慢慢打开、慢慢合拢的方法,去照只有一片花瓣的小花,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出现什么神奇的变化?我们也去试一试吧。
(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幼儿合作探究,教师巡回观察,并随机询问幼儿:“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析:该环节旨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用两面镜子组合照物体的探究兴趣。通过欣赏视频,借助动态的画面,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幼儿能直观地感受到伴随着两面镜子的开合,三角形边的数量随之发生着神奇的递增、递减变化,幼儿惊叹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有规律的变化时,主动萌发出探究镜子开合与图形数量变化关系的欲望。“如果我们用两面镜子慢慢打开、慢慢合拢的方法,去照只有一片花瓣的小花,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出现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一探究任务,既满足了幼儿探究镜子开合与图形数量变化关系的欲望,又转换了探究情境,促使幼儿不断更新、建构有关镜子成像的多样、复杂经验。当幼儿在合作探究时,教师随机询问的对象,更多集中在前面环节中没有积极主动表达的幼儿上,通过师幼间一对一的倾听与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这也帮助教师了解了幼儿对于镜子成像这一现象的认知水平,为之后教师个性化的指导提供了参考。)
延伸活动:
在区域中投放“只有一半的动物或植物”图片以及“动态的跳舞小人”材料。其中,“只有一半的动物或植物”图片这一材料,主要面向个别在集体活动中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他们可以通过操作区域中的材料,最终习得相关操作经验。而“动态的跳舞小人”这一材料,主要指向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水平上,通过操作摆弄、探究、实验等,主动解决关联性问题,这既能实现幼儿对经验的巩固,又能促使他们主动发现新问题、建构新经验。两种材料的投放,即可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探究需求,又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