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奇特的太湖石”引发的教研
作者: 成媛
我园自建园以来一直以园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年轻教师勇于实践,乐于创新,把握领域关键经验,发掘个人兴趣特长,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在近期的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有水墨画特长的年轻教师因自己精心设计与准备的教学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感到困惑,由此引发了教师们的研讨:怎样才能让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更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一、围绕活动设计的研讨
吕老师是一位有3年多教龄的男教师,他不仅擅长水墨画,而且对文玩、古画都感兴趣。由于他具有美术特长,也喜欢研究美术教育,他就加入了我园美术教研组。在一次美术教研组集体备课时,吕老师提出想尝试引导大班幼儿欣赏太湖石并学习用浓淡不同的水墨来表现太湖石“皱、漏、透”的特点。围绕这一活动设想,教师们展开了研讨。
有教师问:“你为何不选择南京特有的雨花石而选择太湖石作为课程资源?孩子们对太湖石是否具有相关经验?”吕老师说:“选择太湖石作为课程资源的想法,是由我班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祖国的好东西’生发的。在生活中,太湖石对孩子们来说不陌生。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又因其造型奇特而被称为窟窿石、假山石。平时,在社区、公园、庭院等的景观设施中都能见到太湖石。我前期组织孩子们参观了清代园林甘熙宅第,带着孩子们观赏了园子里的假山石,孩子们甚至还在那里攀爬玩耍。所以,我认为孩子们对太湖石是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的。”
又有教师问:“你打算如何让孩子用浓淡不同的水墨来表现太湖石的‘皱、漏、透’呢?据我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吕老师说:“我也考虑过该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还是想试一试。我打算将活动放到美术专用室去开展。活动前,我会布置一个展台,展台的背景是一幅长长的卷轴画,展示的是我从网上收集到的清代画家竹禅大师用水墨画的手法表现的太湖石。画卷前方则放置三四个微型太湖石摆件。当用古琴演奏的乐曲响起时,我带着孩子们走进活动室,让他们在乐曲所营造的意境中,自由地观赏、触摸、把玩,从而感知太湖石的外形特征。然后,我会通过一体机播放不同形态的太湖石的实物照片以及竹禅大师的太湖石画作,引导孩子们欣赏,让孩子们一边对太湖石的造型展开想象,一边感知画作中水墨的浓淡特点,为他们后续的自主创作提供借鉴。我也想到,让大班孩子用水墨画的手法表现太湖石表面的纹理,凸显其‘皱’的特点,确实会让他们感到有难度。为解决这个难题,我特意请教了园外一位专职的美术老师,他教给我一个诀窍:在墨汁中加入一些明矾,用这样的墨汁来绘画,待墨干后,画纸上就会自然地呈现出一定的纹理感。我试验过,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所以我打算给孩子们提供这种经过加工的墨汁,让孩子们能成功地表现太湖石的‘皱’。”
听了吕老师信心满满的陈述,园长对他周密的思考加以肯定,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从‘太湖石’这一题材来看,我最初也觉得选择雨花石确实比选择太湖石更贴近南京的地域文化,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亲近感。但听完吕老师的介绍,我觉得,他作为年轻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班本课程的实施中研究与设计新的活动,这一点值得肯定。而且,他的思考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引导南京的孩子认识和欣赏太湖石也未尝不可。而吕老师班上的孩子自小班起就受他的影响在班级美术区学习用毛笔作画,他们对水墨画工具、材料的使用是有一定经验的。再加上吕老师特意组织了参观活动,带着孩子们近距离感知了太湖石(即假山石)的外形特征,让孩子们积累了感性经验。另外,他在活动环节的设计和材料的准备上也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特点,运用了渐进式引导策略:先通过布展,陈列太湖石摆件,创设让孩子可以直接感知的环境;接着,借助欣赏实物照片及大师画作,进一步引发孩子对太湖石造型的想象;最后,让孩子尝试用水墨画的手法表现太湖石的‘漏’与‘透’。最令我感动的是,吕老师预见到孩子用毛笔来表现太湖石的‘皱’是有困难的,便试验在墨汁中滴入明矾,引起化学反应,助力孩子表现太湖石表面的纹理,这着实体现了吕老师在活动设计中的钻研精神。他的陈述让我深切感受到他的设计思路的严谨缜密。当然,对于该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如何把握重点难点,我认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不过,我们都没有尝试组织过这一类型的活动,无法确切了解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所以,我们不宜仅凭以往的经验就认定该活动不具有可行性。我觉得,该活动值得一试。”
二、走进现场的研讨
活动当天,美术教研组的教师们走进现场进行了观摩。
吕老师按之前的设计思路组织活动。在感受与欣赏环节,孩子们均表现得积极主动,不仅能发现并描述太湖石摸起来很粗糙、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洞等特点;而且能借助对太湖石摆件、实物照片及大师画作的观察、欣赏,积极地展开想象,纷纷表达太湖石的外形像龙、像马、像枪、像怪兽等。当吕老师进一步追问孩子们想如何用毛笔表现太湖石的孔洞与造型时,有的孩子说:“我想先画一块枪形的石头,再画几个圈,就可以画出它身上的洞了。”有的孩子说:“我可以先把洞画好,再画石头的形状,最后用淡墨把石头的中央涂满就行了。”听完孩子们的想法,吕老师鼓励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那就试一试,看谁能画出造型奇特的太湖石!”
在表现与创造环节,吕老师特地给孩子们提供了用托裱工艺制作的国画卡纸,希望孩子们在创作时更好地感受国画的意境。但正如很多教师所预料的那样,画太湖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们对于如何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太湖石造型显得有些茫然。比如,之前那个想画枪形太湖石的孩子,在画的过程中一直纠结于枪画得像不像,最终,他真的只是在纸上画了一杆枪。还有一些孩子,先在画纸中央画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以表现太湖石的孔洞,接着随手用毛笔在外围勾勒出一个不太规则的形状,以表现石头的外形轮廓,最后用水墨将石头中央空白的地方涂满。完成后,画纸上呈现出的是一块硕大的顽石。现场观摩的教师们感叹道:“孩子能画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这大概就反映了多数孩子现有的水平。”
活动结束后,园长组织大家进行研讨。吕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班里的孩子在小班时就开始接触用毛笔画水墨画这种手法,他们对于水墨浓淡的运用具备一定的经验,而今天,他们似乎并没有关注水墨的浓淡,也没能充分表现出太湖石奇特的造型,只专注于画有孔洞的石头。另外,画面的美感和意境也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这次现场教研活动中,我们还邀请了定期来我园参加美术教研的专家孔老师。针对吕老师的困惑,孔老师在点评时表示,这一题材对于大班孩子而言确实有难度,一是难在水墨画的技法,二是难在意境的表现,而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具有足够的经验。孔老师说:“虽然该班孩子具备一定的画水墨画经验,但要很好地控制水墨的浓淡,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而言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吕老师能积极探究用墨汁中加明矾的方法帮助孩子表现太湖石的纹理,展现太湖石的‘皱’,这样的巧思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真正要用毛笔表现太湖石的‘皱’,需要运用一种名为‘皴擦’的水墨画技法,这种技法简而言之就是用毛笔蘸少量墨汁,在纸上蹭出一种纹理感。这对于没有一定的水墨画功底的孩子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可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做价值的取舍。用水墨画的手法表现太湖石‘皱、漏、透’的特点,是否符合当下孩子的能力水平和需求?还有没有其他表现形式?如果一定要选择这个内容,孩子前期还需要积累哪些经验?教师又可以为其提供哪些支持呢?”听完专家的点评,吕老师陷入了深思。
研讨结束后,园长安慰吕老师道:“今天的活动实施过程中,确实重点难点颇多,孩子明显力不从心,所以无法顾及表现太湖石的美感与意境,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但是,你不要灰心,我们再一起想想办法,也许能找到适宜的支持策略。”
第二天,园长欣喜地找到吕老师,对他说:“我昨晚仔细回想了活动的表现与创造环节,想到了一个帮助孩子提升画面美感和意境的办法!你想一想,你提供的这些微型太湖石摆件属于艺术品,平时这类艺术品在陈列时,它的下方都有什么?”吕老师眼前一亮,回应道:“都有底座衬托!”园长肯定道:“没错!有了底座的衬托,就凸显了这种石头的艺术性,意境也立刻体现出来了。所以,你可以先在画纸上贴一个用卡纸剪成的底座,这样,孩子们只需要根据底座的位置和大小添画太湖石的外形,勾勒出孔洞即可。这样,画纸上就会呈现出一个有底座支撑的太湖石艺术品造型,仿佛给太湖石拍特写一般,美感和意境一下子就到位了。”
当天下午,吕老师就按这一想法在班级的美术区实践起来。他用卡纸剪了一些不同样式的底座,将它们投放在美术区,引导孩子先选一个微型太湖石摆件充分观察并借形想象,然后选一种底座贴在画纸上,用添画的方式进行创作。果然,底座的加入起到了帮助孩子在创作时定位和控制大小、比例的作用。有了底座的衬托,孩子们仿佛找到了创作的“支点”,独具意境的太湖石跃然纸上。
三、围绕儿童学习特点的研讨
小小的设计,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一幅幅独具意境的太湖石画作诞生了,活动初步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但美术教研组的教师们意识到,深入的研讨才刚刚起步,对于这个活动,其实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还有许多方法和策略有待发现与验证。于是,教师们又开展了一次教研。
在本次教研中,教师围绕在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结合孩子们在活动现场的真实表现,深切地感受到落实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既要求教师理解儿童,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又要求教师在尊重儿童学习特点的前提下引领儿童发展。
1.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经验
儿童经验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经验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内化为能力。在“奇特的太湖石”活动中,吕老师刚开始拟定的活动目标是:学习用浓淡不同的水墨表现太湖石“皱、漏、透”的特征与奇特造型。但通过进一步研讨,教师们了解到,该班大部分孩子虽然在生活中不乏见到假山石(即太湖石)的机会,但真正近距离直接感知的机会只有两次,一是在参观甘熙宅第时攀爬园子里的假山,二是在本次活动中观察和把玩教师提供的微型太湖石摆件。可以说,孩子对太湖石的认知经验尚在建构中。因此,尽管教师在活动中提供了实物照片及大师的画作来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但孩子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他们对太湖石的艺术表征自然会与教师既定的目标有距离。
让吕老师感到困惑的还在于,班里孩子拥有近三年的画水墨画经验,对水墨浓淡的控制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为何大多数孩子只关注对太湖石孔洞或造型的表征,却未能很好地运用水墨的浓淡来作画?在研讨中,教师们分析了活动目标,发现在当天的活动中,孩子需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表现太湖石的“漏”与“透”,二是表现太湖石的奇特造型,三是控制水墨的浓与淡。每项任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任务多、难度大的情况下,孩子必然会出现应接不暇的状况。
由此,大家建议吕老师对目标进行拆解,分三次活动落实。比如,在第一次活动中,重点引导孩子用泥贴的方式表现太湖石上有很多窟窿的特征。油泥可塑性强,便于孩子根据需要反复调整,从中积累对太湖石典型特征的认识。在第二次活动中,提供陶土材料,支持孩子用泥塑的方式再次对太湖石进行表征。陶土也是可塑性强的材料,便于孩子自由塑形,而且风干后支撑效果好,不易坍塌,最后成型的作品也更接近太湖石实物。作品的表现方式从平面的泥贴发展到立体的泥塑,可以再次丰富孩子对太湖石的感知经验。在第三次活动中,重点引导孩子学习在贴有底座的画纸上用毛笔添画形态各异的太湖石,但不强调对水墨浓淡的控制,而更关注让孩子专注、大胆地运用毛笔描绘太湖石的造型。后续,在孩子通过多次操作,能够比较自如地用毛笔画出形态各异的太湖石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控制水墨浓淡”的要求。那时,孩子可以将已有经验与新经验联结,厚积薄发,逐步向既定目标迈进。
2.应善于“做减法”
“做减法”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将无用、多余的部分去除或简化,从而抓住重点,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常常不经意地增加难度,致使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多,孩子学习负担重。研讨中,园长引导教师们思考,该如何对吕老师拟定的目标“学习用浓淡不同的水墨表现太湖石‘皱、漏、透’的特征与奇特造型”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