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滚球游戏引发的探索
作者: 金华英
一天下午,在区域活动时间,衡衡把美工区的毛绒球拿到了建构区,并把它放在自己搭建的轨道上滚动,可毛绒球从轨道斜坡上滚下后就停止不动了。凡凡说:“这个球不够光滑,滚不远的。”宁宁听到后说:“我家有很多光滑的小球,我明天带来。”第二天,宁宁带来了很多大小不同的实心弹力球。“这个球好光滑呀!”“用这个球肯定能滚得很快。”“我喜欢这个大的球,因为大的肯定比小的滚得远。”“我觉得应该是小的滚得比较远,大的太重了肯定滚不动。”这时,凡凡说:“要不我们给这些球搭个轨道试一试吧!”于是,孩子们开启了滚球游戏的探索之旅。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滚球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游戏,其中蕴含着很多探究机会,如探究球滚动顺畅度与轨道类型、有无护栏、隧道高矮之间的关系,球滚动速度与其重量之间的关系等。幼儿通过不断地尝试、交流、调整、再尝试,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生发了一系列的游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顺应幼儿的游戏兴趣,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持续发展。
小球总是乱跑
衡衡把木板的一头放在奶粉罐上,另一头放在地上,搭成斜坡,再接上一块木板作为直道,一个没有护栏的斜坡轨道就搭好了。阳阳拿着一个硬纸筒放在斜坡上,衡衡把小球放进硬纸筒里,小球顺着斜坡往下滑。快到轨道终点时,小球偏离了方向。衡衡赶紧拿起一块木板往小球滚落的方向移动,小球碰到木板后弹向了活动室空旷的地方,衡衡捡起小球又重复了一次,结果小球还是滚出了轨道。他看了看教师,说:“小球总是会乱跑。”教师问:“小球为什么会乱跑呢?”衡衡指了指轨道的木板,说:“因为轨道没有护栏。”教师追问:“你仔细看看,小球是怎么跑出去的?”衡衡思考片刻,撤去木板,用薯片罐连接硬纸筒,阳阳把小球放进斜坡上的硬纸筒里,小球最终滚进了薯片罐。几天后,教师发现孩子们在轨道的两边用木板围成了护栏,并在轨道的终点处用木板围出了一个小洞,小球从斜坡滚下后,顺利进入小洞。
分析:
幼儿虽然有滚球的游戏经验,但光滑且有弹性的弹力球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次尝试用弹力球在轨道上滚动时,因为轨道没有护栏,小球在滚向终点时偏离了轨道,于是幼儿试图用木板拦住小球,但没有成功。《评估指南》指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当幼儿经历几次失败后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小球具有弹性的特征。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小球乱跑的根源在于:小球在没有护栏的轨道中滚动容易脱离轨道,若用硬木板直接阻挡也只会让小球弹跳到其他方向。于是,幼儿通过搭建一个有护栏的轨道,并在终点围出一个小洞,顺利解决了小球乱跑的问题。
小球能穿过隧道
衡衡和阳阳在有护栏的轨道上玩了几次滚小球游戏后,说:“我们在轨道上加个隧道吧,这样更好玩。”阳阳连忙把一个长的硬纸筒放在了轨道上,衡衡说“不是这样的”,他拿掉硬纸筒,把两块短木板分别横放在轨道护栏上的不同位置,说:“隧道应该是这样的,小球可以从下面穿过去。”哲哲见状,连忙拿了一个短的硬纸筒,说:“这里再来一个。”搭完三个隧道,他们赶紧把小球放在斜坡上,可小球滚至第一个隧道时就被木板弹了回去。于是,衡衡把那块木板放到后面更高的护栏上,最终,小球顺利穿过了三个隧道。
分析:
在这个游戏阶段,幼儿想在轨道上搭隧道,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当一个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其他幼儿也加入到新游戏中。在搭建隧道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调整隧道。小球第一次穿隧道时受到阻挡,停止了前进,教师不是急着介入,而是选择放手,在旁边默默地观察,“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幼儿很快就发现是隧道太矮导致小球没有顺利通过,便及时调整隧道的高度,最终让小球成功穿过了隧道。
小球拐直角弯
程程因为早上来园比较晚,连续好几天都只能旁观滚球游戏,没有机会加入。这天,他提早来到幼儿园,对衡衡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滚球游戏吧。”衡衡说:“好的,今天我们搭一个更难的轨道,这样会更好玩。”于是,他们先搭了有隧道的轨道。程程说:“我们让小球拐弯,滚到这边来。”他一边说一边在直道的旁边接了一条直道,形成一个直角弯道。衡衡把小球放在斜坡上,看到小球穿过一个隧道,撞在直角弯道的挡板上,停留了一下,并没有继续向前滚动。程程说:“小球为什么不会拐弯呢?”衡衡说:“肯定是因为速度不够快,我再来试一下。”接着,他加大坡道的倾斜度,再次尝试,可小球还是碰到直角处的木板被弹回。程程显得有点不耐烦了,在直角弯道处用木块撞击小球,想让小球继续前进。衡衡说:“这样不行,你这样是犯规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围绕幼儿提出的“小球不拐弯”的问题,开展了谈话活动。幼儿观看游戏视频,回顾游戏场景,联系生活中玩滑梯的经验,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轨道形状不同,滑动的路线也不一样。经过小组讨论,幼儿决定在转弯的地方搭建一个有弧度的弯道,让小球能够顺利转弯。
分析:
幼儿在探究“如何让小球在轨道上拐弯”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尝试,对小球进入直角后原路返回的现象惊奇不已,并做出了小球速度太慢导致不能顺利拐弯的判断,幼儿通过调整坡度再次尝试,可还是失败了。后来幼儿尝试通过搭建直角弯道和借助外力(如推、撞)使小球拐弯,但依然未能实现不借助外力自然拐弯的目的。
《评估指南》指出,教师要“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瓶颈,需要教师支持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回顾游戏,进一步观察、对比生活中滑梯的形状,帮助幼儿寻找小球不能顺利拐弯的原因。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了游戏的发展。
小球过双弯道
幼儿根据自己制定的调整方案进行着弯道改造。程程找出一块弧形木板,替换了原来的方形木板,一边搭一边说:“我要搭两个弯道。”他用两块弧形木板搭成了一个双弯道。豪豪用手沿着双弯道一边比画一边说:“小球这样能滚过来吗?”程程不说话,继续搭护栏。除了弯道里侧,他在其他地方都搭好了护栏,他用小球试了一下,小球在即将通过弯道时撞到外侧护栏滚到了弯道里侧有缝隙的地方。于是,程程马上用长方体积木拼搭在弯道的里侧。豪豪把手假想成小球在轨道上滑行,滑到了拼接的缝隙处时,说:“你看,这里有缝隙,小球肯定还会掉下去。”程程不理会,继续尝试,小球果然又掉进了缝隙。豪豪再次用手指了指缝隙,说:“这里,这里有缝隙。”程程通过调整长方体积木摆放的方向、位置,还是不能解决弯道里侧有缝隙的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弯道的形状和护栏积木的形状。程程说:“这个弯道是弯的,这个拼搭的积木是直直的。”教师接着问:“那选择什么样的积木更合适呢?”程程说:“要圆圆的积木。”于是,他们找来圆柱体积木,将其围在弯道的里侧,这样弧形的弯道就没有缝隙了。
分析:
在探究过程中,如何给弧形弯道加护栏是一个难点。幼儿用给直道加护栏的经验,选择了长方体积木,调整了积木的大小、摆放位置等,但都不能解决小球总是掉进缝隙的问题。对此,教师没有干预,而是让幼儿在不断地试错、重复、探究中感知不同形状积木的特点。在幼儿多次失败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弯道的形状和做护栏用的积木形状的不同,幼儿比较后选择圆柱体积木做护栏,从而解决了弧形弯道护栏有缝隙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在一次次的试错中积累经验,学习变换长方体积木的角度、位置等,从而获得初步的图形组合能力。
小球怎么滚得这么慢
幼儿通过不断调整,终于成功搭建了弧形轨道,让小球顺利拐弯。程程和凡凡把自己的小球放在斜坡上往下滚,程程发现自己的小球拐弯后滚动的速度越来越慢,凡凡的小球拐弯后则继续快速滚到了轨道的终点。程程说:“为什么我的小球滚得这么慢?你的小球给我试一下。”于是,他用凡凡的小球进行尝试,小球依然快速滚到终点。他说:“怎么这么奇怪?我再试试让两个小球一起滚吧。”说着,他把两个小球放在斜坡上,同时放手,观察小球滚动的情况,结果发现还是凡凡的小球滚得快。凡凡用手掂了掂两个小球的重量后,举起自己的小球说:“因为我的小球比你的重,所以滚得快。”程程也掂了掂小球说:“应该是轻的滚得快,我的小球比你的小球重,所以滚得慢。”两人对此讨论不休。这时,教师问道:“到底谁的小球重,谁的小球轻?”凡凡想了想,说:“用秤称一下就知道了。”他们把自己的小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发现程程的小球比较轻,于是得出结论:轻的小球比重的小球滚得慢。
分析: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两个小球在相同的轨道上滚动的速度不一样。凡凡通过用手掂的方法,发现两个小球轻重不一样,并得出“重的小球比轻的小球滚得快、远”的结论。但程程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轻的小球比重的小球滚得快、远”。面对幼儿不同的意见,教师尊重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支持他们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判断,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新的经验。
反思与总结
滚球游戏持续了两个多月,幼儿沉浸于游戏的快乐,专注于探究不同玩法,遇到问题时积极讨论、勇于尝试,从而获得了很多新的游戏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
1.用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
当发现幼儿对滚球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及时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保护了幼儿的游戏兴趣。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走进幼儿游戏世界,为幼儿提供支持的前提。观察幼儿,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在滚球游戏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了持续观察,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调整轨道、改变玩法等,并及时捕捉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适宜的引导,从而推进幼儿游戏的不断发展。例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小球不拐弯的难题,便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经验分享等方法,共同破解难题。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观察者、发现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支持幼儿持续探究
在滚球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游戏的主题、玩法,获得了很多的机会,产生了持续探究的兴趣。例如,在解决护栏缝隙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允许幼儿不断试错,从最初通过同伴演示来预判“缝隙会让小球掉落”,到尝试改变不同长方体积木的摆放位置,再到使用圆柱体积木填补缝隙解决问题,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而是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支持幼儿持续探究。
3.相信幼儿的游戏能力,学会耐心等待
教师相信幼儿具有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探究热情,耐心等待幼儿的自我发现与成长。例如,在小球滚出轨道时,幼儿对小球乱跑的问题感到困惑,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小球的特性,几天后,一个带有护栏的轨道就出现了。在小球穿隧道游戏中,当小球无法通过隧道时,教师并未立即介入,而是选择相信幼儿,继续观察他们的游戏行为。随后,幼儿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及时做出调整,让小球成功穿过隧道。幼儿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了信心和成就感,这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总之,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要对幼儿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耐心,放慢节奏,静心等待,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