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专业眼光做出专业判断
作者: 陈婵媛
在本期话题中,教师对孩子们在建构区的表现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喜欢玩开车游戏,却不搭建马路、停车场、加油站?为什么有教师陪伴时,孩子们会按教师的指导认真搭建,而教师一离开,孩子们就不搭建了?教师还担心:孩子们待在建构区却不玩建构游戏,怎么提升建构水平呢?案例中教师的困惑和担心同样也是当下很多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常有的困惑和担心。教师只有以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游戏行为,才能做出专业的判断,给予专业的支持。
首先,真正的游戏应是自由、自主和自发的。我们知道,游戏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的活动,在自发参与的游戏中,孩子情绪高涨,认真专注。正如案例所呈现的,孩子们每天迫不及待地去建构区,生怕去晚了就没空位了。他们兴高采烈地开汽车、摆弄积木和纸杯,天天玩都不会腻。他们在游戏中积极探索,乐此不疲,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获得了新经验、新技能。接着,他们会主动尝试新的玩法,挑战更高的水平。比如,孩子玩纸杯,刚开始可能是用套叠法叠高,接着是用拼接法铺开,变着花样拼接、叠高,就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小步递进地实现了发展。案例中的教师担心孩子的游戏偏离方向,担心孩子得不到发展,就连孩子想搭一个游泳池,教师都要细致地指导:游泳池是什么形状的,里面是怎样的,外面又是怎样的,可以用什么材料搭建……而教师一离开,孩子们又开始玩自己的游戏了。可见,教师希望孩子玩的所谓“游戏”无法吸引孩子持续参与,更谈不上通过这种“游戏”促进孩子的发展。
其次,读懂孩子的游戏,才能对孩子游戏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做出正确判断。案例中,教师看到孩子的游戏行为与自己预设的不一样,就认为孩子当前的游戏行为无益于提升建构水平。其实,孩子把纸杯一个一个摆开,将卡普乐积木一块一块铺开,将彩色小积木一块一块堆叠,将管子插塑做成枪,融合了堆叠、拼接、插入等多种建构方法,孩子们的建构水平在游戏中稳步提升。案例中的教师正是由于没有读懂孩子的游戏,才会担忧孩子的建构游戏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最后,教师的介入要讲究时机和方法。孩子是游戏的主人,教师的介入应顺应孩子游戏的意愿,以孩子的需要为前提。如果教师随意介入、过度干预,就会起到反作用。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在玩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而是关心自己提供了那么丰富的材料,孩子怎么不用它们搭建高级的、有创意的作品。教师急着把孩子的游戏往自己预设的方向引导,为孩子的搭建提供各种思路,这种介入不但没有助推孩子的发展,还干扰了孩子的游戏。教师如果想提高孩子的搭建水平,应以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为前提,在认真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寻找适宜的机会给予指导,帮助孩子梳理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发现下一步探索的方向,以推动孩子的发展。
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游戏行为,相信孩子的能力,顺应孩子的需要,助推孩子的发展。
(广东湛江军分区幼儿园 陈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