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北京炸酱面”的探索
作者: 田琬滢 程丹彤 武秀文
我园地处北京西城区,这里的老北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饮食文化更是值得一谈。基于这样的资源优势,我们开展了“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幼儿园食育主题的整合式课程”的课题研究。
“炸酱面”作为老北京传统美食的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借食为养,依食育心”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跟随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有关“老北京炸酱面”的探究活动。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不仅丰富了对家乡美食的认知,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最爱幼儿园的炸酱面
入园的第一天,幼儿园便为孩子们准备了炸酱面,令孩子们赞不绝口。之后,每隔一周的周五晚餐,食堂的叔叔都会给孩子们准备炸酱面。孩子们总是边吃边说:“炸酱面真好吃!我还要再来一碗!”
一天,孩子们边吃炸酱面边谈论:“炸酱面是酱香味的。”“我在家吃炸酱面会放很多种菜。”“我感觉炸酱面挺有营养的,里面有很多种蔬菜。”“这么好吃的炸酱面是谁发明的?”……教师发现孩子们对于炸酱面有相关生活经验,也有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于是,教师发起了一场“关于炸酱面,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的调查活动。孩子们的反响十分热烈,提出了以下问题:炸酱面里都有什么?炸酱是怎么做的?面条是怎么做出来的?炸酱面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吃面要喝面汤?等等。这些问题涵盖了炸酱面的制作和历史、吃面的习俗等多方面内容。教师把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展示在主题墙上。那么,炸酱面这个话题能不能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呢?
炸酱面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面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围绕炸酱面开展的系列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炸酱面的起源和制作方法,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样的活动既是对美食本身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因此,教师跟随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启了一场探索炸酱面的食育之旅,引领孩子们共同了解这一老北京传统美食。
炸酱面里有什么
对于“炸酱面里有什么”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抓住周五幼儿园安排吃炸酱面的机会,让孩子们观察幼儿园的炸酱面里都有些什么。孩子们发现里面有面条、炸酱、胡萝卜、黄瓜丝、豆芽。
教师提问:“除了幼儿园,你们还在哪里吃过炸酱面?里面的食材都有哪些?”孩子们对此有相关生活经验,因而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我在北平楼饭店吃过炸酱面,里面有圆白菜、豇豆、黄瓜丝、豆芽,比幼儿园的多。”“我家的炸酱里面用的是猪肉丁,比幼儿园的肉丁要大。”“我家的面条都是手工擀的。”“我在饭店吃的炸酱面配的菜可多了,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当天晚上,孩子们也与家人进行了讨论。后续的几天里,家长们纷纷将孩子搜集的信息告诉教师。与此同时,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家制作的炸酱面的照片,有的孩子带来了在老北京面馆吃炸酱面的照片,还有的孩子把采访爷爷奶奶后获得的信息画下来带到了幼儿园。
最后,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调查结果,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出老北京炸酱面中包含面条、炸酱和不同种类的菜码。孩子们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也发现,做炸酱、备菜码、做面条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好吃的炸酱面要配什么菜码
与此同时,教师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图画书《我们都爱吃面条》有一页专门介绍了老北京炸酱面。这本图画书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区的代表性面条,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区的面条特色。教师将这本图画书放在阅读区供孩子们翻阅。通过阅读,孩子们了解到炸酱面是老北京的特色美食,它有丰富的菜码,包括大葱、豆芽、水萝卜条、黄瓜丝、扁豆丝、芹菜粒、黄豆和大蒜。
北京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炸酱面,因此,孩子们对于炸酱面中有什么菜码都有着各自的经验。“你们家的菜码和绘本中的一样吗?”教师请孩子们回家去调查,并用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调查结果。
教师将孩子们拍的照片和教师收集的一些面馆做的炸酱面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以帮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炸酱面的菜码。通过观察这些照片,孩子们发现不同家庭对菜码的选择各有特点,有的家庭的菜码较为简单,通常只有黄瓜丝、豆芽和芹菜粒等两三样。而有的家庭则会在此基础上添加胡萝卜丝、笋丝和圆白菜等菜码。还有一些家庭会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应季蔬菜,如春天的香椿,夏天的豆角,秋冬的白菜。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发现炸酱面中最常见的菜码是黄瓜丝、豆芽、芹菜粒或圆白菜,不同家庭会根据季节、口味自由搭配。此外,孩子们还发现了菜码摆盘的不同,有的面馆是将菜码均匀地铺在面碗里,而有的面馆准备了精致的盘子,五颜六色、营养均衡的菜码搭配着黑亮的炸酱,摆在小格子中,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在孩子们了解了丰富的菜码后,教师引入了一首顺口溜:“青豆嘴儿,香椿芽儿,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要掰两瓣儿;豆芽菜,去掉根儿,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心里美,切几批儿,焯豇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这首顺口溜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炸酱面菜码的了解,还让孩子们领略了老北京传统歌谣的魅力。
好吃的炸酱是怎么做的
好吃的炸酱是用什么做的呢?孩子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猜想:“是黄豆做的。”“是青菜做的。”“是黑豆做的,因为是黑黑的。”“酱很香,是用油做的。”“是肉酱做的。”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发现他们对于炸酱并不是很了解。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认识炸酱呢?
教师联想到,北京人家家都会吃炸酱面,尤其家里有老人的家庭会经常制作炸酱面,所以,不如邀请家长来分享炸酱的制作方法,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于是,教师与家长们进行了沟通,家长们纷纷表示“老北京炸酱面”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既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孩子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饮食文化。周末,有的家长就在家和孩子一起制作炸酱面,并拍下视频发给教师,其中就包含制作炸酱的方法和做面条的步骤。
周一,孩子们带来了他们收集的信息和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将爷爷奶奶制作炸酱面的步骤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有的孩子带来了家里制作的炸酱,放在区角里供大家观察、交流。
通过观看家长发来的视频,孩子们知道了做炸酱的食材和流程:先在锅中加入食用油,待油温升高,放入葱段、八角和姜末,煸炒后捞出;接着,将肉丁下锅,翻炒至变色,再倒入调好的酱料,继续翻炒至肉丁完全上色;最后撒上葱花。美味的炸酱就做成了。借助视频,孩子们对制作炸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发现,制作炸酱前,需要准备葱段、葱花、姜末和八角等配料。制作炸酱的肉丁至关重要,必须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才能确保炸酱香而不腻。至于酱料,传统老北京炸酱会使用干黄酱和黄豆酱,并加入适量的甜面酱。干黄酱需要先用黄酒或水调开,与甜面酱按7:3的比例混合。不过,现代家庭图方便,通常会选择将黄豆酱和甜面酱按1:1的比例混合。最后,孩子们总结出了好吃的炸酱的必备特征:炸酱上面要浮着一层薄薄的油,不能干巴巴的;肉丁要有肥有瘦,不能都是瘦的;炸酱要稠稠的,不能太稀。
筋道的手擀面是怎么做的
了解了炸酱的做法后,孩子们又将关注点转移到了面条的制作上。传统老北京炸酱面的面条是手擀的,它比用机器制作的面条更有嚼劲。
通过观看家长发来的视频,孩子们明确了制作手擀面的流程:先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揉成面团,然后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片,接着将面片叠起来,切成面条。为了防止面条粘连,可以撒上一些面粉后轻轻抖动。最后,等水微微冒泡时,将面条放入锅中,煮3到5分钟即可捞出。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经验,孩子们认识到,制作美味手擀面的关键不仅在于面条的制作方式,还在于煮面条的时间,如果煮的时间过长,面条会变得太软,没有嚼劲。
一起制作炸酱面
在了解了炸酱和手擀面的制作方法后,孩子们想亲手制作炸酱面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教师结合幼儿园的食谱安排,把制作炸酱面的时间安排在一个周五的下午,这样孩子们在当天傍晚就能吃到自己做的炸酱面了。
在正式做炸酱面之前,教师让孩子们再次观看家长拍摄的视频,一起明确了制作顺序:先炸酱,再备菜码,最后做面条、煮面。教师还和孩子们逐一梳理出了制作炸酱面所需要的工具和食材:做炸酱需要用到炒锅、锅铲、碗、刀、案板、勺子,食材是五花肉、大葱、八角、姜、黄豆酱、甜面酱、食用油;备菜码需要用到刀、案板、擦丝器、手套、盘子,食材是胡萝卜、黄瓜、芹菜、心里美萝卜、青豆、黄豆、豆芽;做面条需要用到面板、擀面杖、刀、煮锅、筷子,食材是面粉。
整理好食材清单后,孩子们去找食堂的叔叔帮忙购买。幼儿园的食育教室里有孩子们制作炸酱面所需要的工具。
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实操环节。教师引导孩子们回顾了制作炸酱的食材和步骤。为了保证活动安全、有序,避免孩子烫伤,在做炸酱的环节,教师组织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翻炒。教师还设置了投屏直播,未轮到的小组可通过屏幕观看炸酱的制作过程。
在前期准备里,教师提前把五花肉分成若干小块,以便让孩子体验切肉丁。孩子们切完肉丁后,继续体验切葱花。在食材准备就绪后,教师开始热锅放油,随后放入肉丁进行煸炒,炒至变色后加入豆瓣酱和甜面酱,炒至均匀后撒入葱花,最后盛出。孩子们在闻到酱香味的那一刻不禁赞叹道:“炸酱真香呀!好想吃一口!”“做美食太有意思了!”
接下来是制作菜码。孩子们先清洗蔬菜,再切菜,最后装盘备用。切菜时,孩子们发现站着切更容易将菜切断,而且菜不会“逃跑”。切萝卜时,孩子们发现萝卜非常硬,很难切成又长又细的丝。这时,一个孩子说自己曾在家中用擦丝器做过黄瓜丝,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戴上保护手套,用擦丝器制作了萝卜丝。在此基础上,孩子们还了解了焯菜的环节,像黄瓜、胡萝卜和心里美萝卜这三种蔬菜是可以生吃的,余下的青豆、黄豆、豆芽和芹菜粒都要用水烫一下才能食用。随后,他们把焯好的菜捞出。为了加强孩子们对美的感知,支持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为他们提供了漂亮的七格摆盘,孩子们将准备好的菜码逐一摆在盘中,不同颜色的菜码令人赏心悦目。
最后是制作面条的环节。由于幼儿园有面条机,教师决定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一组制作手擀面,一组利用面条机制作面条。手擀面的制作方法是:第一步,在面粉里分多次加入适量的水,和在一起,揉成面团;第二步,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面片;第三步,叠一叠;第四步,切一切;第五步,抖一抖。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的孩子当起了小老师:“我在家跟姥姥一起擀过面饼,要用一样的力气擀每一个地方,一点一点地擀,每个方向都要擀到,这样面团就能擀成大圆饼了。”有的孩子发现自己制作的面条粘在一起了,同伴就会提醒他撒上面粉,把切好的面条抖一抖,防止粘连。使用面条机制作的小组,将面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倒入机器后,观察面条机压面的过程。分组采用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一方面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另一方面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现代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
孩子们在做炸酱、备菜码、做面条的过程中体会到,原来制作一碗炸酱面需要这么多食材和步骤,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有讲究。如炸酱需要用油煸香,面条要切得粗细均匀,切菜时要用对方法。
晚餐时间,孩子们品尝着自己制作的炸酱面,一脸的满足。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顿晚餐,更是他们的劳动成果。这种亲身体验也让孩子们更喜欢炸酱面了。
炸酱面的由来
随着孩子们对炸酱面的认识逐渐加深,教师结合他们最初对炸酱面的问题,趁机引导他们探寻炸酱面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再次收集相关资料。有一个孩子和爸爸妈妈找到了一个关于老北京炸酱面由来的故事,并带来一个视频短片。孩子们通过观看短片,直观地了解了炸酱面的来历:当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在西安一家小店吃到了一种十分好吃的素酱面,就把小店的厨师带到北京为她做面,炸酱面就这样落户到了北京,从此老北京炸酱面逐渐流行。这一传说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性,却为炸酱面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听完故事,有的孩子兴奋地表示想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为了画好慈禧的旗头,他们专门去查阅清朝宫廷人物的图片,画出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不仅如此,孩子们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收集的其他版本的有关炸酱面由来的故事,并在绘画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
自制图书《一碗炸酱面》诞生了
班里的孩子一直都喜欢在图书区绘画故事连环画,随着“老北京炸酱面”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孩子们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们想制作一本关于炸酱面的图书。一本完整的图书应包含哪些内容呢?孩子们在了解了图书的结构之后,回顾活动中的收获,画出了炸酱面的制作方法,包括炸酱的做法、面条的做法、菜码的组成;孩子们还画了炸酱面的由来,并把之前在家中做的调查表也放进了书里……《一碗炸酱面》这本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将这本书装订成活页册,以便后续增添新的内容。一本自制图书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图书的结构,也巩固了对老北京炸酱面的认识。最后,教师把这本图书放在图书区的显眼位置,供孩子们自主阅读。
由图画书引发的关于面条文化意义的探索
在阅读区,孩子们除了阅读自制的图书,还一直很喜欢阅读《我们都爱吃面条》这本图画书。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好吃的面条,如兰州牛肉面、四川担担面、重庆小面、山西刀削面等,帮助孩子们了解了更多地方的特色面条。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吃面条?”“我们通常在哪些时候吃面条?”“你知道哪些吃面的习俗?”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孩子们对面条文化的探索。孩子们陆续带来了调查的结果:“我奶奶告诉我,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冬至吃饺子,夏至吃面。”“出门饺子,进门面。”“过生日要吃长寿面。”……孩子们分享着自己搜集的信息,也越来越了解有关吃面的习俗和意义,知道面条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寓意,人们喜欢在特定的节日或重要时刻食用面条,是为了表达对家人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对炸酱面的探索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老北京炸酱面的制作方法,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面条特色,还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对老北京炸酱面的探索活动让我们体会到,我们需要用心创设、用情耕耘,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课程相结合,增强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