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意惹的“祸”
作者: 聂梦佳
这天,像往常一样,孩子们在各个区域游戏,有的在玩七巧板,有的在搭建房子,有的在设计服装……
这时,我注意到了美工区里的天天,这让我有点儿意外。因为天天特别喜欢建构游戏,是建构区的“常客”,平常很少参加其他区域的游戏,今天怎么会在美工区做手工呢?好奇心驱使我一探究竟。我走近天天,只见他先将塑料吸管剪成一截一截的,再根据吸管的颜色有规律地搭配,将其一截接一截地串起来,还在其间串了几颗亮闪闪的小珠子。完成一部分时,天天就把作品拿在手里打量,检查有没有哪截吸管串得不对。看得出,他对这个作品很用心。
过了一会儿,天天自豪地把串好的项链递给我,对我说:“老师,麻烦你帮我打个结吧。这是我给妈妈做的项链。妈妈说,我今天回家就可以见到她了!”“你做的项链真漂亮啊!妈妈一定会喜欢的。”说着,我打好了结。可是,我发现这条项链有点短,不适合戴在大人的脖子上,为了不影响天天的兴致,我将这条项链戴在了天天的手上,并对他说:“也可以当手链哦。”“这是我给妈妈做的项链!”天天强调道。我以为他只是重复一遍说过的话,便没有在意,说:“没关系,你先戴在手上,到时候拆下来送给妈妈。”天天乖巧地点了点头,摸了摸项链。
离园时,天天妈妈果然来接他了。谁知,一见到妈妈,天天就扑进妈妈的怀里哭诉:“妈妈,我给你做了条项链,可是周老师把它拿走了。”看到天天哭得那么伤心,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搭班的周老师解释说,她在孩子们午睡时看见天天时不时地把玩手链,无法入睡,也担心手链会硌着他,就把它取了下来。天天妈妈告诉我们,她前阵子出差,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回家了,孩子肯定特别想念她。我这才意识到,这条项链承载的是天天对妈妈沉甸甸的思念。
事后,我与周老师做了交流。我们仔细回想了下午天天的表现,发现他的确与往常不同。天天没有了往日的活泼,没有跟同伴一起玩,只是时不时地向教室外张望。而我们以为天天是被窗外的风景吸引了,并没有深究。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好意惹了“祸”!我们出于好心,将有点短的项链戴在天天的手上,又将其取下代为保管。而从天天的视角来看,我们在未征求他的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干预他的创作,还没收了他的项链。这一系列行为实际上忽视了天天的需要,我们只是在“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意图,导致天天情绪反常。
我与搭班教师进行了深入反思。回顾整个事件,首先,如果能真正从儿童立场出发,那么我与天天对话时,我应当理解当时天天对我说的话的意义。除了知晓天天希望教师帮助他给项链打结之外,还要明白项链是他表达对妈妈思念之情的一个载体。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师幼间才能开展持续的、有意义的互动。比如,当看到天天做的项链有点短时,我可以拿着项链往自己的脖子上比一比,他自然会发现长一点的项链更适合妈妈佩戴。这样既满足了天天的需要,也给予了他主动权。我还可以询问天天“你为什么想做项链送给妈妈”,以此引导他表达,了解他对妈妈的情感,倾听他的想法,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体现了师者的教育观、儿童观。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做一名有温度、懂儿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