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点名

花式点名0

小班孩子初入园时,我和搭班教师为了帮助他们更快地熟悉同伴,会在每天上午他们来园后进行点名。我们一般会按学号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报出孩子的名字,孩子们则在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响亮地回答“到”。一开始,这样的点名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孩子们都很认真专注。渐渐地,孩子们熟悉了班里同伴的名字,有的甚至能记住全班孩子的学号顺序,知道下一个叫到谁。后来,我们试着在点名时加入一些小游戏。比如“开小火车”的游戏,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拍手,教师说:“嘿,嘿!我的火车要开了!”孩子们齐声问:“开到哪里去?”教师答:“开到某某家里去。”然后大家按座位的顺序一个一个轮着玩这样的问答游戏。一轮游戏下来,点名也完成了。又如“模仿小动物”的游戏,孩子们被叫到名字后可以任意模仿一种小动物,有的学小兔蹦蹦跳,有的学小狗汪汪叫……我们鼓励孩子们尽可能模仿不同的动物。再如“打招呼”的游戏,被叫到名字的孩子要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礼貌用语跟大家打招呼。这些小游戏增加了点名环节的趣味性。孩子们不仅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点名,倾听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发现,在新鲜感褪去之后,孩子们对这样的游戏式点名也没那么积极了,有的孩子在自己被点过名后就开始跟一旁的同伴讲话,把注意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和搭班教师对此进行了讨论。我们觉得,每天的点名环节都差不多,孩子们经历几次后就知道“套路”了,就会感到无聊,而且由于整个过程需要孩子们等待的时间比较长,还没点到或点过了的孩子就会感到无所事事。

其实,在我看来,点名这件事在孩子们初入园阶段确实能起到帮助他们熟悉班里同伴的作用,而之后对孩子们似乎就没太大意义了。但我觉得点名对于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每天都需要统计班级出勤人数并上报园部,也需要清点人数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因此,我觉得,设置点名环节似乎只是为了让孩子们配合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拓展一下思路,在点名环节加入一些学习的内容,让它对孩子们的发展更有意义一些呢?恰好在小班下学期,我园开启了一项“以音乐为载体,在一日生活中构建幼儿艺术经验”的课题研究,我便在班里尝试将音乐活动融合到点名环节中。比如,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布谷鸟》欢快的节奏,打着拍子,一个接一个地起立报出自己的名字;又如,以《化蝶》为背景音乐,让被点到名的孩子依次起立,每人创编一种表现蝴蝶翩翩起舞的动作。我还设想过接唱歌词的点名方式,比如,教师选一首歌,第一个被点到名的孩子起立唱出第一句歌词,之后被点到名的孩子依次接唱后面的歌词,每人唱一句,如此循环。但换了几种点名方式之后,我发现,无论我怎样变换,孩子们的新鲜劲儿都只能维持一阵子,不久之后,孩子们就又会觉得无趣了。难道孩子们一感到无趣,我就要设计新花样吗?事实上,几次过后,我也感到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了。

后来,我发现到了中班、大班,很多班级的点名都改换了形式,很少有教师沿用传统的方式。有的班级采用值日生点名的方式。每个小组轮到值日的孩子负责统计和记录本组出勤人数,并向教师汇报谁来了、谁没来。有的班级把点名改成了签到,比如,在中班时,在靠近活动室门口的地方布置签到墙,孩子们每天一来园就将一根小木棒放入贴有自己姓名标签或头像的格子里;到了大班,有的班级投放了签到表,在签到环节中嵌入了书写姓名、认识时间等学习内容。有的班级还将点名、自主用点心等活动结合在一起,比如,孩子立起贴有自己头像的人形卡牌,就表示自己已来园并用过点心了,当天的值日生则通过清点竖立的人形卡牌来统计全班或小组的出勤情况。总之,教师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形式来替代点名,还融入了多领域的学习。然而,我对此仍然有疑惑。插牌、签名、由值日生统计等方式,真的可以取代传统的点名方式吗?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名环节除却班级管理方面的功能外,还应赋予其更多的课程意义和教育价值吗?

您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您对这样的问题怎么看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