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作者: 陈姗

“活教师”在反思中成长0

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

转眼间,我已经工作6年了,回忆这段经历,发现“反思”在自己专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一、学习与反思让我获得职业归属感

6年前,我怀揣着教育理想踏入了鹤琴幼儿园的大门。由于只接受过短短两年的学前专硕教育,我对即将面对的工作感到有点心虚。也许是想弥补我的短板,园长建议我到成熟园所去学习。就这样,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到了一所成熟园访学。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给予我很大帮助的师傅,她二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一线,用丰富的教育经验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我刚跟着师傅带班时,是小班开学最忙碌的阶段,每天都在帮孩子们上厕所、换裤子、卷袖子,以及关注入园适应慢的孩子……但我受益匪浅,因为我在观察师傅带班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学习。例如,怎样安抚情绪失控的孩子,如何组织亲子活动,怎样设计符合小班孩子特点的游戏,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专业“充电”……这种思考和学习增强了我后来独立带班的底气。一年的访学让我汲取了成熟园所在管理上、教学上的经验,使我后来无论面对孩子还是家长都不再那么慌张。

访学结束回到鹤琴幼儿园时,我因为没有系统地学过“活教育”理论,也不懂鹤琴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样的,所以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但我始终保持爱动脑筋的习惯,每天和班上教师钻研课程建设,边实践边总结。在一次次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进中,我从“把流程顺下来”“渴望找到标准答案”走向真正关注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学习更好地把学科教学知识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容。就这样,在不断反思中,我较快适应了工作,初步获得了职业归属感。

二、团队教研丰富了我反思的角度

在一次园本教研中,中班的林老师介绍了自己班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快乐的夏天”。她说,除了在幼儿园里实施课程,他们还在思考怎样为那些因为生病而缺席的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这时,“全局意识”四个字跳入我的脑海,我不禁赞叹:我园的教师是在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的眼里有每一个孩子,心中有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在一次问题式教研中,针对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挖草皮”“弄死蝌蚪、小鱼”“破坏蛤蟆的家”等行为,教师们围绕“生命教育与科学探究如何平衡”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教师说:“科学探究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在规划课程时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孩子们通过观察以及获取资料等方式就可以进行探究的,哪些内容是孩子们一定要通过亲自养殖才能获取经验的。”有的教师说:“这些现象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只要孩子不是刻意去残害生命,我们就不必干涉。”有的教师说:“生命教育要融于孩子的生活中,只要孩子对生命有了敬意,他们就会对科学探究中遇到的动植物更温柔,就会善待生命。”有的教师说:“生命教育和科学探究并不是天平的两端,为了对孩子探究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教师应该提前做功课,与孩子共同学习养殖的经验。”……教师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通过思维的碰撞让认识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让视野更加开阔。

参与了多次团队教研后,我意识到教师们之所以进步飞快,是因为幼儿园创设的团队教研文化让大家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们通过观点碰撞、相互交流,跳出了个人视角的局限,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并站在前人肩膀上进行教育实践。

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团队教研,同事的分享、专家的发言、教师之间的交流宛如一道道“精神大餐”。哪怕最终并没有针对一个问题形成定论,我也能获得很多启发。我常常一边听教师们的汇报,一边问自己:“在当下的情境中,如果是我,会怎么做?”我也积极参与到教研现场的交流中,有时为教师的做法点赞,有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大家进行碰撞。常常有人问:“为什么在你们幼儿园的教研现场,每个教师都敢说、会说?”我想原因就是——我们从来都不怕说错。

全园性教研、学科组教研、年级组教研、班组教研,无一不在为我的反思搭建平台。在参加全园性的主题活动课程汇报与课程故事会时,无论是产生共鸣还是产生冲突,都会推动我对课程的反思性实践;学科组教研中,从活动构思开始,团队成员就相互出主意,共同帮助执教者组织好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在助人的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年级组教研时,与同年龄班的教师一起交流主题活动开展中的经验与困惑,更能引起我的共鸣;而随时随地进行的班组教研更是让我去反思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渐渐地,我反思的内容越来越多。我反思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反思为什么班上这学期值日生活动的推进并不顺利,反思班上一些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反思自己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教育行为是不是合适。在这个阶段,我的反思渗透到更多方面,也变得更加立体。

三、从参与教研到组织教研

后来,我成为了教研组长,我要从考虑自身的专业发展拓展到考虑全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园部建立了立体式园本教研体系,全方位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我组织的每一次教研活动是否都能够充分引起大家的反思呢?有时我感觉自己明明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会听到一些比较消极的声音。难过之余,我安慰自己,教研工作本身也是一场行动研究,如果发现某条路走不通,就要再思考、再实践。

在主持了一次问题式教研后,我对教研工作仿佛有了一些新的思路。问题式教研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教师们先自由地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共同投票,从中选出下一期研讨的话题,所提问题被选中的教师自动变成主持人。然而在经历几期问题式教研后,我发现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刚开始那么高了,提问的教师也变少了。经过走访与了解,我得知有的教师害怕自己成为教研主持人,感到压力太大,所以干脆就不提问了;有的教师觉得前几次教研都是各班轮流说自己的做法与观点,教研方式不够灵活,所以兴趣就不大了。

问题式教研的组织有那么难吗?终于有一天,我提的问题被选中,我成了主持人。我翻阅了专业教研书籍,仔细思考了这次教研的目标、内容、方式和准备工作,拟定了详细的教研方案。结合自己每次参与高质量教研的经验,又想起园长曾经对我说“好的教研活动要指向教师们的合作学习”,我尝试将以往轮流发言的形式改成“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的形式,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够参与到互动中,充分地发言和讨论。在那一次教研中,教师们围绕着“如何开展班级教研”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从各班分享的做法中获得了新的思路,在小组讨论中对“高质量的教研”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分组展示中吸取了大家提炼的思想精华。教研结束后,大家给予了正向的反馈。

经过这一次,我才意识到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先根据所了解的教师的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教研目标,选择相关教研内容,再思考用何种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教研活动中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千万不能糊里糊涂地开展了教研却不知为何开展,否则就会浪费全园教师的精力与时间。至此,我也对自己之前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反思:我在适应教研组长身份的过程中,常常在事务性工作上花费很多精力,没能协助教师充分准备教研内容。

我开始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与教师们沟通,了解他们对于教研的想法,鼓励他们消除顾虑,然后把他们的建议与反馈用于之后的教研工作。我也开始对教师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中,每个教师也都有自己的成长步伐。有的教师刚进入职场便能很快找到感觉,无论是带班还是思考,看上去都很“在线”;而有的教师却要在积极拼搏的职场中积累好几年,才终于在一个阶段绽放自己的光芒。这带给我的启示是:一方面,成长的快慢并非评判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每个教师都有个性化的演绎,我们要看到每个人的精彩并对其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面对不同的教师,无论怎么变换培养方式,最终都要指向充分调动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让教师在实践中逐渐懂得如何去思考、总结、表达。

“活”的教师必定是会反思、会调整的教师。在园部建立的立体式教研体系的支持下和高校专家的引领下,我的反思意识与能力逐渐增强,我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今后,我会朝着反思性实践者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