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自主评价自然发生
作者: 魏爱玲
案例中的教师能够重视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这样所谓的“自主评价”影响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显然是得不偿失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思考一:评价环节只能置于游戏结束之后吗?
可以看出,案例中幼儿的每次自主评价都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时间、方式都是固定的。虽然教师也意识到部分幼儿回忆不起游戏过程,已用拍摄照片的方式予以提示,但幼儿还是出现了“没什么可说”的情况。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幼儿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如果评价仅限在游戏结束后进行,那么对于部分幼儿来说便成了一桩难事。既然我们都说“评价不是仅关注活动结果,也要关注活动过程”,那么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游戏过程进行。幼儿游戏时,教师需要随时捕捉有意义的瞬间,抓住适当的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幼儿置身于具体的游戏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会更为深刻,表达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多元。
思考二:评价的方式仅限于口语表达吗?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案例中的评价似乎更注重语言表述,由于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幼儿不善于口语表达,或者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无法很好地组织语言,就会让人觉得他“不会评价”。因此,我们需要丰富自主评价的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评价氛围,鼓励幼儿用绘画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这才是面向全体,做到了因材施教。
思考三:对评价的关注可否越过对幼儿游戏体验的关注?
实施自主评价能强化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为什么案例中的幼儿不喜欢自主评价?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将幼儿自主评价能力的培养统一化了,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比如,教师给总结得比较好的幼儿发了小奖品,那么,那些所谓“总结得不太好”的幼儿,内心会不会有失落感?那些在评价会上没有说话或说的话不符合教师期待的幼儿,就是游戏玩得不好的,就是不会评价的吗?又如,一部分幼儿由于专注于自己的游戏而忽略了观察同伴这一“任务”,以至于在互评环节“表现不佳”。其实,这种表现恰恰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因为幼儿的感知、体验是先于语言表达的,如果不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自主的游戏机会,幼儿就无法获得深刻的体验,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当教师过于关注自主评价本身而忽略了幼儿对游戏的感知和体验时,自主评价在幼儿看来就会成为一种脱离实际的高要求任务,那么,这样的自主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自主评价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及个体差异,给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评价氛围,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帮助幼儿在获得充分的游戏体验的基础上去思考和表达。
(河北邢台市信都区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