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班化”的托班教室环境创设

作者: 夏娟

“去小班化”的托班教室环境创设0

随着国内生育二孩、三孩政策的陆续出台,家庭的托育需求迅猛增加,越来越多的私立托育中心开办起来,面向1—3岁儿童提供日托服务。从2021年开始,公办幼儿园也陆续开办托班,招收2—3岁的儿童。为此,不少原先具有丰富的面向3—6岁儿童的工作经验的教师走进托班,保教对象变成了3岁以下的儿童。

因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机缘,我走访了国内30多个托育班级。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公立或私立婴幼儿教育机构,其中既有示范性的公办幼儿园,也有普惠性的私立托育中心。在与这些托育机构带班教师的深入交流中,很多教师向我反映了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们发现自己并不能直接将原有的面向3—6岁儿童的工作经验迁移到托班这个年龄段的保教工作中,于是各种各样的困惑扑面而来,教师们甚至在托班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打造一个合适的托班教室,就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有的教师选择照搬小班的教室环境设计,认为2—3岁儿童与3—4岁儿童的差别并不大;有的教师已经积累了一些面向托班孩子的工作经验,创设的托班教室环境明显体现出了不同于小班教室环境的特点,但他们还是常常不确定地询问:究竟怎样的室内软装才更适合托班孩子?区角该怎么布置才能更好地满足托班孩子游戏、探索的需要?托班教室的墙面是否要像小班教室那样布置?

针对以上这些有关托班教室环境创设的问题,我想基于自己过去5年在德国托育机构一线工作的经历,以及在项目研究工作中深度参访德国南部30多家不同托育机构所积累的经验,与国内的托育工作者分享我对托班教室环境创设的思考,希望有助于教师们从不同角度了解1—3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1—3岁的孩子有的个头看起来并不比小班孩子矮很多,但有着完全不同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与之对应的需要获得的发展支持。即使年龄相同,孩子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很大。他们的特殊需求常常体现在大肌肉动作发展、小肌肉动作发展、语言发展、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自我意识的萌芽等方面。托班孩子是在与教师建立依恋关系的基础之上,在令他们拥有安全感的托班教室里自由、积极地生活、游戏、探索的。因此,基于托班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托班教室的环境创设。

一、室内整体装修

不少托班在进行教室整体色调设计时会采用粉红、浅蓝等所谓的“糖果色”。有的托班教室随意使用大量不同的颜色,没有一种主色调,让整个教室看起来像一个杂乱的调色盘。其实,能让托班孩子拥有安全感的教室环境应像家一样简单、清爽、温馨、舒适。常见的德国托育机构教室整体装修风格都突出自然和温馨的特点。

“自然”体现为室内颜色一般都采用大自然中可以观察到的颜色。墙面大多选择白色、浅灰、浅黄等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家具并不选择那些色彩缤纷的所谓的“儿童家具”,而是大多选择原木色或白色家具。局部的配色与整体色调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这些颜色同样源于大自然。比如,窗帘常会采用淡淡的橘色或绿色,这是太阳和青草的颜色;悬挂的装饰物往往是每个季节孩子们在户外能观察到的自然物,如春日的绿草,夏日的紫花,秋日的红叶,冬日的枯枝。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孩子们愉快、安静地在其中游戏。

“温馨”则体现在教室里有像家一样让人感到舒服的氛围。比如,墙面上挂着好看的装饰画和孩子们的全家福,孩子们走进教室,就像回到家一样,会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角落里有落地灯或小台灯,在寒冷的日子里或室内光线不足时,只要打开这些灯,便能营造温馨的氛围,带给孩子们温暖的感受;教室里的很多地方都铺着柔软的地毯,有大有小,可厚可薄,孩子们可以集体坐在又大又厚的地毯上做游戏,也可以独自舒服地躺在小小的毛茸茸的地毯上,静静地待着。

我在走访国内的托育机构时观察到,在大部分托班教室里都没有选择使用地毯,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感到无法保证每天对地毯进行消毒,担心因此滋生细菌、病毒。但其实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我们对教室里的其他设施和玩具也并没有做到每天消毒,而且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无菌的环境。也有一些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托班和私立托育机构在教室里为孩子们提供了舒适的地毯,就是因为教师意识到使用地毯对于提升1—3岁这个年龄段孩子室内游戏质量的重要意义,所以选择优先保证地毯的使用,再来考虑采取适宜的消毒措施。

在德国的托育机构,教室里都会使用地毯。年幼的孩子在家时常常会在地毯上爬、滚、玩游戏。孩子们一进入托班教室就会看到很多区域像家里一样铺着地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针织物具有安抚和舒缓情绪的作用,同时,地毯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触摸不同类型针织物的感官体验。

在托班教室里使用地毯也有很多功能性考虑。地毯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玩耍的空间。在教室中间铺上一块大大的地毯,便可以安心地让学步儿自由地爬,不用担心他们会摔疼;孩子们爬累了可以直接换成坐姿,摆弄那些放在地毯上的他们感兴趣的玩具。有时,孩子们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玩搭建游戏或玩娃娃家游戏,就可以拿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坐在地毯上玩;有的孩子喜欢拿积木一遍遍地玩“垒高—推倒”的游戏,这时,地毯还可以起到减少噪音的效果。集体游戏时,孩子和教师全都坐在地毯上,围成一个圈,不受板凳的限制,这样的活动形式天然地会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安抚区铺上厚厚的毛茸茸的小块地毯,孩子们玩累了、想家了,可以直接躺在上面,抱着自己的安抚玩具或教室里的毛绒玩偶,安静地独自待一会儿或和教师一起待一会儿。在游戏区提供更小的正方形地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拿着地毯玩不同的游戏:有时把地毯当坐垫;有时把地毯一卷,它就变成了娃娃家的枕头;有时把它盖在玩偶身上,它就成了被子……慢慢地,孩子会了解不同地毯的功能是什么,学会了在有需求时使用。

德国托育机构中地毯的清洗和消毒方法是:常态下每天用吸尘器除尘;每周一次,将它们卷起,清理底部灰尘;定期使用免冲洗的消毒液清洁,拿到户外阳光下晾晒;如果发生特殊情况,比如有孩子呕吐了或尿不湿漏了,弄脏了地毯,通常是很小的一块区域被弄脏了,教师会马上用湿纸巾清除污垢,再喷洒免冲洗的消毒液和除味剂。只有极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专门的清洁剂清洗地毯。

二、区角环境的创设

在布置小班教室时,教师通常会利用教室角落的空间,通过橱柜、桌椅等家具的错落摆放,做成一个个半开放式隔间,设置娃娃家、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适合开展不同活动的区角。这些区角里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区角的材料与该区角的活动内容相联系,某个区角的材料一般不能被随意拿到其他区角去使用,每个区角有同一时间最多可容纳的人数限制,等等。有小班工作经验的教师进入托班工作,在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设置与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区角环境时,很容易将已有的在小班工作的经验迁移过来,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托班教室的区角布置与小班教室基本一样。但实际上,适合托班孩子活动的区角与小班的大有不同。

首先是区角的空间设置。在德国的托育机构,教室的中间或某一侧常常会摆放着一张大的地毯,用于开展集体活动,各个角落则会被利用起来摆放家具。这些家具大多靠墙摆放,这样,孩子们站在教室中间就能清晰地看到整个教室的所有角落有哪些玩具。这种没有视线阻隔的家具摆放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教师能很方便地注意到每个孩子,同时孩子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和小伙伴在做什么,当有需要时,教师和孩子能第一时间进行眼神交流。

其次是区角的内容设置。德国托育机构教室里的每个区角并没有明确的、固定的主题,教师会从大肌肉动作发展、小肌肉动作发展、角色游戏、低结构材料探索等托班孩子需要积累的经验出发,为孩子提供其感兴趣的可自由探索的材料,并进行大致的区角划分,分为大肌肉游戏区、小肌肉游戏区、角色游戏区、安抚区等。这些区角通常设置在教室的角落,而在哪里摆放什么类型的材料,更多是从该类型的活动需要多大的空间,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这些角度出发考虑的。

大肌肉动作发展区。有的德国托育机构会在托班教室一个空间较大的角落放置一套小型的滑梯组件,其中包含了攀爬组件、平衡组件、台阶、滑梯等。有的德国托育机构的托班教室空间太小,就会考虑配备方便随时组装和拆卸的三角形攀爬架和滑梯板、室内秋千、可供练习平衡的小桥等。此外,在大多数托班教室里,都会有为学步儿准备的练习爬行的小型台阶,还有婴儿车玩具和购物车玩具,并在教室中间留出一块足够大的空间,这样,孩子们在室内也能进行爬、跳、走、推的动作和平衡的练习。

小肌肉动作发展区。小肌肉动作发展区通常设置在教室的另外一个角落,目的是避免这里的孩子受到大肌肉动作发展区游戏的干扰。这里的游戏材料包括各种各样的垒高、套叠、穿插类玩具,还有托班孩子特别喜欢的木质动物玩具、毛绒玩具、汽车玩具等。木质积木、木质轨道、乐高玩具等玩起来需要较大空间,通常被放在较大的收纳盒里。

角色游戏区。角色游戏区的材料包含了常见的娃娃家游戏的厨房、桌椅等家具,围巾、帽子、鞋、包等装扮材料,电话、钱包、烤箱、洗衣机、护肤品、打扫用具等生活用品,这些都是托班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材料。

安抚区。安抚区并不等同于国内幼儿园小班教室里常见的放有软垫、靠枕、小沙发或小帐篷等材料的阅读区。德国托育机构在托班教室里设置安抚区更多的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情感发展需求,突出其安抚的功能,即允许孩子在教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并且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让他们在此处安心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学习安抚自己的情绪。相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托班孩子更需要有自己所信任的成人的陪伴,从中获得心理和情绪的安抚。不同孩子的情感需求获得满足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孩子在想念家人的时候希望教师轻哼儿歌,给予拥抱和抚触;有的孩子喜欢抱着自己的娃娃独自躺在柔软的沙发上安静地待一会儿;还有的孩子喜欢坐在教师的腿上和教师一起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当遭遇冲突或伤痛时,他们通常也需要教师的拥抱和通过肢体动作给予的安抚,从而平复情绪。教师需要通过对每个孩子的观察和了解,给予他们需要的、合适的安抚。很多时候,这类师幼依偎的安抚或孩子的自我安抚都会发生在安抚区。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安抚区也渐渐成为一种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空间存在,孩子会在有情绪时自己来到安抚区,拿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自我安抚。很多成人因为孩子随意发脾气或胡闹而感到苦恼,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就是从在托班教室里创设安抚区开始的。教师引导孩子学习理解不同的情绪,陪伴孩子学习正确应对和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慢慢地,孩子就能学会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最后是区角活动的规则。在德国的托育机构,教师并不会限制孩子只能在某个固定的区角里玩某个玩具,而是允许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将不同的玩具拿到教室的不同区角去探索不同的玩法。今天出现在小肌肉动作发展区的用来搭建高塔的积木,明天有可能是娃娃家放在盘子上烤好的蛋糕,后天则可能是孩子推着婴儿车提着购物袋去购买的面包。教师也不会限制某个区域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容纳几个孩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拿着自己想玩的玩具,去教室里合适的空间玩。当某个玩具数量有限引发孩子们争抢时,教师会制止冲突,建议孩子们等待,或提供其他玩具。教师并不担心教室被孩子们玩得一团乱。当太多玩具散落在各处时,教师会建议孩子们先收拾一部分已经不想玩的玩具,留出空间玩接下来想玩的游戏。游戏后,教师通常会预留5—10分钟时间,和孩子们一同愉快地收拾玩具。有的孩子还不满2岁就已经清晰地知道教室里的哪个盒子是摆哪个玩具的,哪个玩具的“家”在哪里。孩子们的分类、收纳能力就是在日常的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德国托育机构室内游戏的规则只有三条: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同伴,不破坏教室环境。比如,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游戏时,有个孩子在玩网球,他可以随意选择合适的空间玩,但当教师观察到他拿着球扔向其他孩子或抛向高空时,教师会制止他,向他解释原因,并建议他可以用球在地上滚着玩。

三、家具的选择

在德国的托育机构,教室里通常会利用开放式的架子来摆放玩具。这些架子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孩子的身高,分为2—3层,并会沿着教室的角落或靠墙边摆放。除了放玩具的架子之外,教室里常用的家具还有用餐和玩桌面游戏的桌椅,供孩子们阅读和休息的沙发,睡觉的小床。这些家具的样式和孩子家庭里的家具类似,只是根据孩子的身高在尺寸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大部分教室里还会配置一个厨房空间,那里有橱柜、灶台、操作台、洗碗机、微波炉,有的还配有烤箱。厨房里摆放着孩子们吃饭时所有需要的用具。教师可以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在这里为大家准备食物,有时还会一起做一些烘焙以庆祝节日。此外,有的班级还会用帐篷给孩子搭建一个娃娃家,里面有教师利用硬纸板等自制的厨房玩具等,孩子们在那里游戏时会有与家人一起露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