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实践探索
作者: 叶屏屏
我园是2016年由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联合创办的幼儿园,以践行与创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己任。开办之初,教师队伍年轻,办园经验不足。如何让教育理念变成看得见的实践,让年轻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坚定专业信念,让“活教育”思想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经过6年的实践,我园逐步探索出主题课程和领域课程双轨并行的“活教育”课程。本文将从主题课程探索、领域课程探索以及主题课程与领域课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我园是如何探索并实施“活教育”课程的。
一、主题课程探索
(一)对主题课程的理解
1.源于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和兴趣
很多教师一说到主题活动就会想到可以开展哪些领域教学活动,在很多幼儿园里,集体备课就是把能想到的和主题活动相关的领域活动整理出来。然而,主题活动并不是承载领域教学内容的,虽然主题活动中会有一些领域教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为了发展幼儿的五大领域经验而要刻意选择一些领域内容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其实是源于幼儿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和兴趣的,也就是说当幼儿有了真问题和真兴趣时,主题活动才可能发生。
2.是幼儿经验展开的过程
主题活动起始于幼儿的问题和兴趣,解决问题和满足兴趣都会让幼儿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即幼儿经验展开与提升的过程。虽然主题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每个主题活动仍会有一定的领域偏向性,比如,关于季节的主题活动可能会偏向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学习经验,关于中国的主题活动可能会偏向社会领域的学习经验。因此,任何一个主题活动都不可能达到领域内容的绝对均衡。如果教师尝试通过每周均衡安排五大领域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均衡发展,只会使主题活动偏离幼儿的真实经验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幼儿园三年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实现五大领域的相对均衡发展。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并不是将五大领域的活动平均分配、“拼盘”式地来开展每周活动的,而是基于主题活动进展的需要、幼儿问题探究的需要来选择并开展相应活动的。
3.时间规划是灵活的
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会有一个时间规划。预设时间只是为了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能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但并不是说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绝对要按照预设时间进行,也不是说在规划的主题活动时间内所有活动都要与该主题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而定的。当幼儿有持续的兴趣并且经验在不断丰富时,即便到了既定时间,教师也可以继续开展该主题活动。而当幼儿的经验饱和或兴趣转移时,教师则可以结束该主题活动,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比如,大班“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因幼儿兴趣持续不断而时间跨度长达一学期。
(二)主题活动内容及来源
我园基于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理论,遵循“真生活、活主题”的理念,坚持“主题活动要源于幼儿真实生活、源于幼儿真实需要和兴趣”。我园把围绕一个话题或者核心内容展开的活动统称为主题活动,包含“大主题活动”和“小主题活动”。
1.大主题活动
我园将教师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预设了主题目标、主题线索的主题活动称为“大主题活动”,“大主题活动”的内容主要与幼儿生活环境、生命成长历程相关。
(1)生活环境:大自然和大社会
我园在主题活动之下对于大自然的探究主要以季节现象为中心展开。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探究,大多可以在季节的背景下进行。跟随着季节变化的节奏,幼儿对季节的感受和探究也不断深入。同样的季节主题,在小班、中班、大班等不同年龄班都可以开展,但在探究重点和深度上有所区别。当然,每学期是否要开展季节主题的活动也可根据情况灵活确定。如果不开展季节主题的活动,也可将这些内容融于日常生活中。
而对于社会环境的探究则更多集中于对幼儿园、家庭、社区、家乡和祖国等的探究。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经历了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的巨大改变,他们对于家庭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呢?教师可以和幼儿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到了中班,教师可以和幼儿开展“我的家乡南京”的主题活动。到了大班,随着幼儿经验的扩展,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也由家乡扩展到其他地域,关于中国的话题自然产生,这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和幼儿开展“我是中国娃”的主题活动。但这些与社会环境相关的主题活动并非每个年龄段、每个班级都要开展,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基于幼儿的兴趣、问题、需要决定是否开展。
(2)生命成长:上幼儿园、上中班、上大班、上小学
生命成长的内容主要是指幼儿在每一成长阶段中的那些节点,这是我园一贯以来从小班到大班都会关注的内容,每个年龄段、每个班级通常都会开展这方面的主题活动。比如,刚入园的幼儿离开家庭、父母,会产生分离焦虑,为了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需要开展“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找到归属感,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生活。到了中班,幼儿会发现自我的变化、同伴的变化以及自我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变化,教师需要开展“我上中班了”的主题活动。到了大班,幼儿作为哥哥姐姐应负起什么责任,具备什么样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呢?教师需要开展“我上大班了”的主题活动。对于即将上小学这一问题,幼儿要进行哪些准备和思考呢?为了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教师需要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这些“大主题活动”也是源于幼儿真实生活感受和体验的。
2.小主题活动
“小主题活动”主要是指基于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围绕节日或幼儿生成的兴趣与问题开展的相关探究活动。节庆活动就是一个“小主题活动”。比如,中秋节来临之际,中班幼儿问:“为什么我们要过中秋节?中秋节为什么会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我们要做什么?”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开展关于中秋节的主题活动。“小主题活动”也可以是生成的项目活动。如幼儿在小班时种下了一棵苹果树苗,到大班时忘了它是梨树还是苹果树,基于此,教师和幼儿共同去探寻答案。在幼儿有了初步的探究兴趣后,教师进一步给予支持,围绕苹果树受伤、给苹果树过生日等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探究活动。由于每个班的资源或者幼儿关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每个班的“小主题活动”也会不一样,但一定是基于幼儿的问题与兴趣层层深入的。
3.大、小主题活动可以穿插并行
我园在学期初以年级组为单位预设两个“大主题活动”,“大主题活动”持续的时间是弹性的,短则一个月(小班可以更短),长则一学期。除此之外,各班可以根据幼儿对生活中的资源和问题的关注开展“小主题活动”。大、小主题活动可以穿插并行,指的是在某个时间段可以两个主题同时进行。有的时候,两个主题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如在大班“我们的鹤琴爷爷”这一“大主题”中,穿插了中秋节的“小主题”。也有的时候,“小主题”是从“大主题”衍生而来,如在“春天”主题活动之下,因为幼儿对小动物的关注而产生了“我们的蚕宝宝”这一“小主题”。
(三)主题活动实施路径
我们需要明确,主题活动并不是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来实施的,而需要通过多种活动来实施。因此,在考虑主题活动实施路径时,我们需要通过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来进行全方位支持。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解决共性问题的有效形式。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是服务于主题活动目标的实现的,目的是解决幼儿在主题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具有共性的、有必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本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一周教学活动。在一周五天的集体活动时间里,可以依据主题活动进展情况安排集体教学活动,但如果没有必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也可换成其他活动形式,比如上午半天全部进行区域活动。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为了支持幼儿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设置的。区域活动在主题活动中起着深化和拓展幼儿学习经验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看见幼儿的主题学习经验,发现幼儿在主题学习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区域活动都能够与每一个主题活动高度相关、完美结合,教师可以重点选择几个与主题关联度较高的区域进行思考、投放材料并持续关注幼儿的活动,其他区域仍可为幼儿的领域学习而单独设置。
3.生活活动
除了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外,一日生活活动也可以服务于主题活动目标的实现。生活活动具有真实性、随机性、常规性,教师要关注适当的教育契机,与主题活动自然联系,而不是强行建立联系。比如,某小班的“我爱劳动”是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几乎没有可供参考的课程范例,而劳动的日常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因此,该主题活动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四)主题活动实施支架
为了保证主题课程的方向和质量,我园设立三层审议制度,支持教师进行主题课程的思考与实践。由于“小主题活动”基本由班级自主开展,所以下面主要阐述“大主题活动”的实施支架。
1.园部审议——明确主题活动价值及方向
在园部审议环节,我们主要是帮助教师明确主题价值及方向,而非研讨具体活动。在每个学期初,每个年级组会预设两个主题活动,其中包括主题价值、主题目标、主题线索以及主题可利用和可挖掘的资源。在园部课程审议会上,全园教师会围绕每个年级组对所预设主题活动的思考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聚焦于主题活动是否真正来源于幼儿生活,主题目标能否更加契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何将幼儿经验的逻辑与知识的逻辑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每位教师都会带着思考而非答案回到自己的班级进行实践。
2.年级组审议——把握主题活动线索及走向
除了园部审议,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年级组的审议来支持班级主题课程的开展的。年级组审议主要是帮助教师把握主题活动之下符合幼儿经验的线索及线索的走向。在“主题前审议”阶段,年级组主要是对学期初提交到园部审议的内容进行审议,包括对主题价值、主题目标、主题线索以及主题可利用和可挖掘资源的思考。在“主题中审议”阶段,年级组主要是关注主题活动进入方式、主题活动线索走向及主题活动开展情况。具体流程是班级教师总结幼儿上一周的活动及经验,梳理幼儿新的问题和兴趣,分享班级下一周可能的活动走向,然后年级组教师就各班可能会碰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包括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家长工作、资源利用等方面。在“主题后审议”阶段,年级组主要是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复盘和反思,总结经验和问题,进行资源整理。
3.班级组审议——关注主题活动开展及效果
到班级组审议的环节,我们更加关注具体的活动走向及活动开展效果。首先是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每个班级需要把主题活动线索细化到每一周的活动中,思考每一周该如何围绕这条线索去开展相关活动。其次是具体的活动安排。每个班级安排周计划活动时要基于主题活动的走向,基于幼儿上一周的问题和兴趣去选择、设计活动,一步步推进幼儿经验的提升。最后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为了使每周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经验,每个班级需要设计符合本班幼儿经验与兴趣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基于幼儿经验而设计的,有助于推进主题活动,提升幼儿经验。
二、领域课程探索
(一)对领域课程的理解
1.为了获得领域关键经验
我们认为领域课程是儿童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指向各领域的关键经验。比如,在开展认识蔬菜或水果的主题活动时,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或水果是其中一个具体的活动目标,但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他们理解事物是具有多样性的,这其实是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关键经验——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幼儿在后面的活动中会迁移经验,举一反三,发现动物、植物等世间万物都是各种各样的。所以,领域课程内容需要精简,重点是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领域关键经验有哪些,并基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考虑帮助幼儿丰富哪些领域关键经验。
2.是通过完整生活实现的
我们认为幼儿获取领域关键经验不是通过孤立的领域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完整的生活去实现的。比如,幼儿并不只是通过一个集体教学活动获得“按数取物”经验的,而是不断在日常游戏、生活中丰富“按数取物”经验的。比如,吃饭前根据家里有几个人就放几双筷子、盛几碗饭等。幼儿只有在真实生活中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按数取物”。因此,领域教育并不等于领域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领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