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变革:可为、应为与何为
作者: 孙杰远[摘 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重大战略,标志着一个崭新教育时代的开启。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基础教育变革必然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和必由之路,这要从可为、应为与何为三个逻辑向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教育强国战略为基础教育变革提供方向引领、生成动力和实践基础,此乃可为;基础教育变革推动儿童健康成长、时代新人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文明赓续,以达成教育强国目标,此乃应为;系统把握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之向、思维之度、创生之基,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着力点,以增强基础教育适应性为切入点,以坚定中国特色教育自信为支撑点,通过基础教育变革更好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最终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基赋能,此乃何为。
[关键词] 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变革;立德树人;教育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了系统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前进方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能够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进一步阐释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根本保证、根本任务、根本目标、重要使命、基本路径、核心功能等,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入口关”,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2]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变革成为必然趋势,厘清基础教育变革的可为、应为及何为,既能重新认识基础变革的价值意蕴,又能在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大局中谋划基础教育发展,充分释放基础教育的潜在支持力。
一、何谓: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
“教育强国”是继“教育大国”之后,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和新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迫切需求的必由之径。厘清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
(一)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
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尤其是以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等为代表的重要历史变革对国家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工业革命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产生了以英、美、法等为代表的世界教育强国,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各国在实现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战略行动框架。教育强国成长是一个复杂、非线性、成败与起伏交错的演进过程,有其内在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教育逻辑。[3]百年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国经历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在我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概念,其根植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情景,与“教育救国”“教育大国”等命题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印证:“教育强国”并不局限于归类于一种描述性概念,而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
教育强国是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礼记·学记》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释了教育对国家发展极度重要。近现代以来,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教育大国”,最终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教育与国家的关系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迈入新时代以来,“教育强国”频频现于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关于教育强国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教育强国作出了新论述和新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将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内涵上讲,教育强国具有两种意涵,既指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强,也意味着通过教育能够使国家强盛。前者是一个国家教育的结构样态,即“教育强国”作为一个名词,重点突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之高,具体表现为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呈现出最优的样态;后者则关涉教育自身的功能发挥,将教育强国作为一个动词进行建构,以凸显教育功效之强,“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4]概言之,“教育强国”兼具名词和动词的属性,是目标和手段的有机统一。教育强国建设,既体现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的“强”表现在为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内部的自洽——教师、学生、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要素能够协同、适应并支撑教育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其二,教育对外部的支撑——教育作为一种间接生产力,通过儿童照护、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文明赓续等方式,对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进步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二)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强国的“强”是一个比较概念,具有相对性。教育强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强国”并不是具有绝对性的结果,而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达成的一种理想样态,如果脱离生长的土壤,则会由“强”转化为“一般”状态。相对性是基于比较的概念而提出的,需要以绝对性作为支撑,为教育强国提供可比较的标准。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从国家内部服务于人的现代性增长和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从外部表现为这个国家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都相当强。[5]依照此观点,教育强国的比较标准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在横向上,教育强国是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作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教育强国的“强”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即与特定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和数据进行比较之后,体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在这个国际比较的场域内,教育强国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某些国家属于教育强国的范畴,但随着其他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水平相应得到提升,教育强国的地位则会日益凸显。为保持教育强国的地位,扩大教育影响力,世界各国加快教育变革的进程,以期在国际比较中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引领示范意义的强国。在纵向上,教育强国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时期,教育作用于国家发展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近代以来出现的“教育救国”思潮,强调教育在唤醒民众、服务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教育强国则突出强调通过教育关照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培育时代新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教育强国与国家发展的宏大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出相对性的特征。
第二,教育强国的“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教育强国具有联动性。当下世界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6]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等新形势下,建设教育强国面临着一种时代性机遇和挑战。教育强国建设深植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孕育着独特的教育文化基因,但教育现代化是在世界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宏大浪潮中进行的。因此,教育强国呈现出鲜明的联动性特征。一方面,教育强国的建设凸显了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前沿性。本质上,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生产力,旨在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通过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马克思认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7]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教育强国并不是孤立的行动过程或结果,而呈现出联动性的特征,即教育改革发展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之间存在联动,还能够在传统和现代的平衡中汲取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必然要求融入全球教育,在世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内外联动,为国际教育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彰显中国教育话语权的同时,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缔造。
第三,教育强国作为一种战略,展现出鲜明的前瞻性。教育强国的提出经历了一系列政策演变,但一个不变的逻辑是,它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相一致。政策制定语境下的教育强国是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协调,与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与我国人民的美好愿望相一致的必然选择。[8]纵观教育强国建设,其始终能够适应所处时期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这与教育强国的前瞻性部署存在必然联系。梳理教育强国相关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教育强国建设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例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安排新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新的前进方向。教育强国的前瞻性特征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推动教育强国的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等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水平和质量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特定条件下,这些要素是需要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且需要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够达成理想样态。教育的间接性和滞后性特征决定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二、可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
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具有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变革的使命与担当、机遇与挑战、成就与突破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引领、生成动力和实践基础,教育强国新征程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做出积极变革。
(一)方向引领:基础教育变革的使命与担当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其根本宗旨在于守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9]基础教育变革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教育领域来看,基础教育已整体实现基本普及,“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成为共同期盼,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0]这更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从时代使命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须建成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夯实精神文明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其目标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等对基础教育变革提出迫切要求。在基本内涵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世界教育现代化共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特性,是满足巨大规模人口教育需求、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教育现代化。[12][13]基础教育变革必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生成动力:基础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