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 曹英 孙立明 陈希

[摘 要] 大健康教育以全面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致力于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整体与协同发展,培养具有健壮体魄、健全人格和健康能力的个体。大健康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以文化为根、以儿童为本、以品德为魂的原则,聚焦幼儿身体、习惯和品德的发展,全方位、全主体、全过程地开展大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健康教育;幼儿核心素养;园本课程

儿童的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在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上,仍有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健康教育缺乏整体性,由此导致的幼儿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健康教育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号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全面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为幼儿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园大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原则

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国家应努力确保没有任何儿童被剥夺获得这种保健服务的权利。”[1]同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大健康教育正是在充分认识到幼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健康大于一切,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会是滋养幼儿身体、心理、品德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大健康教育赋予健康三个方面的内涵:健壮体魄、健全人格、健康能力。其中健壮体魄是指大健康教育重视幼儿身体的生长与发育,培养幼儿生活与卫生习惯、安全防护意识,引导和支持幼儿动作与运动的发展,增强其身心适应能力。健全人格是指大健康教育重视发展幼儿在礼仪礼貌、社会交往、情绪情感、自尊与自信等方面的意识与认知,向幼儿传授道德知识,激励幼儿的道德实践,启发幼儿的道德觉悟,引导幼儿的道德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健康能力是指大健康教育支持幼儿在艺术创造、语言交流、探索认知、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

大健康教育倡导三个基本理念,即个体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以及保障的多元性。从人的发展来看,幼儿时期养成的健康的身体、对运动的热爱、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美好的品德将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大健康教育要坚持个体连续发展和整体发展的理念,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婴儿和幼儿两个时期,并通过托幼衔接和幼小衔接来确保这种教育的连贯性,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社会性、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健康教育还应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育人意识,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要扛起全员育人的责任,通过多方协同来保障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作为实施大健康教育的主体,在开展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幼儿健康身体、健康行为、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社区以及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来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将大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办学宗旨、办园目标、园务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家长教育以及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课程观。在儿童观上,大健康教育要强调儿童本位,要保障儿童发展的基本权利。在教师观上,大健康教育强调教师要用爱心和专业关爱每一个儿童,用真诚和理念服务每一位家长。在课程观上,大健康教育强调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体验、探索与表达,努力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幼儿园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文化为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大健康教育资源,其中又以家文化的资源挖掘为重中之重。因为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掌握了家文化就可以提纲挈领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3]因此,大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家庭文化的塑造,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滋养大健康教育。第二,以儿童为本。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础性、前提性研究,所有关注人的教育及其研究,最终都需要回到儿童这一原点上来。[4]大健康教育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和潜能,致力于建构基于大健康教育观的幼儿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与课程,形成系列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估量表,让他们的成长看得见。第三,以品德为魂。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倾向和道德要求。[5]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指明了方向。[6]道德之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做人做事的第一任务就是崇德修身。良好的道德既是幼儿成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首要内容。[7]幼儿园大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品德教育的阵地不仅在幼儿园,也在家庭中。因此,大健康教育要探索并推进以德统领的实践模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让德育渗透于幼儿在园及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铸就大健康教育的品德之魂。

二、幼儿园大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大健康教育指向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着重培养的是幼儿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8]陶行知用他的生活教育、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是儿童的解放者。陈鹤琴用他创立的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期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起点,生活中的学习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点,“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凭借。[9]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必须与中小学一起,一贯且一致地培养幼儿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共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竞争力。大健康教育视域下幼儿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身体棒、习惯好和品德美三个方面,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支撑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品质。其中,“身体棒”是指大健康教育要通过引导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营养、食用以及储存方法,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并通过开展体育锻炼等方式来强健身体。“习惯好”是指大健康教育要引导幼儿通过遵守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养成基本的劳动意识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等方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品德美”是指大健康教育要通过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游戏等活动中发展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交往意识、分享意识,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人更友好地交往,萌发出爱党爱国、热爱家乡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朴素而美好的情感。

以大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需要依据大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涉及的教育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重塑教育内容体系。根据时代发展对幼儿成长的要求,大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可以给重新整合为德育、食育、体育、心育、智育五个方面。其中,德育既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组织形态,又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要素融合在其他教育活动当中。而食育是指大健康教育从饮食出发,引导幼儿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饮食营养,懂得基本的饮食礼仪,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甚至尝试动手烹饪食物。在耕读教育中,大健康教育要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开展科学探究,与食物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对食物和自然抱有敬畏和感恩之心。体育是指大健康教育要以各类运动游戏为载体,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发展他们的运动意识、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心育是指大健康教育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幼儿的心理机能,开发幼儿的心理潜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防止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智育是指大健康教育要注意发展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模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专注力和想象力等学习品质。

三、幼儿园大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幼儿园大健康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全主体、全过程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10]办好教育事业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11]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共同构成了幼儿成长的微观环境,它们各自承担着相互补充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当前,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协同还处于单向协同发展阶段,社区的参与和卷入程度低,主体关系尚未从合作走向协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12]大健康教育强调三者的融合。其中,全方位的大健康教育强调健康教育要根据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游戏、生活、健康节日教育等活动把大健康教育理念渗入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幼儿园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以促进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全主体的大健康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的实施要关联所有的参与者,尤其是离不开家庭的有效参与。[13][14]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5]大健康教育要激发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育人意识,通过设立家长学院、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设计亲子活动、开展家风家教家训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大健康教育氛围,构建实施大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共同体。全过程的大健康教育从时间维度上强调了大健康教育要覆盖幼儿在园学习的全历程,而且强调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教育是一以贯之的。幼儿园要在幼儿入园时就要对他们在幼儿园三年的大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教育方法以及阶段之间的接续性。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大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诊断、调整、改进和优化大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健康教育的评价应科学确立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评价目的上,大健康教育评价不仅要对自身进行诊断,还要着眼于对幼儿园教育的促进,要看其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评价原则上,大健康教育评价要坚持真实性与客观性、人本性与教育性、统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要切实发挥大健康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在评价主体上,大健康教育评价包括幼儿园教师、管理人员、幼儿家长、教研人员、专家以及幼儿,幼儿园应充分吸收不同主体对大健康教育的评价意见,对大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诊断。在评价内容上,大健康教育评价可以从课程建构、环境创设、活动组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推动机制等方面展开,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评价方法上,大健康教育评价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如对大健康教育中的课程、环境、活动组织方式等的评价,就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幼儿园在开展教育评价前要充分采集评价信息,制订详细的评价计划,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讨和分析,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柳倩,周念丽.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2]赵悦.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2:20.

[3]任少平.习近平家庭观的文化基因、核心要义与时代特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88-91.

[4]边霞,张克明.我国儿童文化研究的三十年:回溯、反思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22(08):37-52.

[5]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5.

[6]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7]罗婷,刘向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22(06):1-6.

[8]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

[9]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

[10]李丽,吕雪,俞冰.学习路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幼儿园师资培训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2(07):12-22.

[11]杨锐.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协同育人生态圈的构建——重庆市合川区新华幼儿园的实践[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12):25-29.

[12]韩凤梅.以社区为教育实践基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J].学前教育研究,2022(12):87-90.

[13]陆芳.亲子情绪谈话与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2(0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