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冯义芳

[摘 要] 自然的缺失是当下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生态思维来建构绿色课程既是对大自然教育价值的肯定和吸纳,也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科学认知,幼儿园应强化对儿童发展的整体认识,推动儿童对自然的参与,丰富他们的经验范畴,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内容架构应进一步从自然拓展至生活、文化和社会实践领域,通过引导儿童对自然的深度体验和对学习的自主决策来推动他们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绿色课程;学习品质;深度学习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人是自然之子,他们在自然中进行游戏,在自然中绽放生命。让儿童释放自然的天性,既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本能,也是其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1][2]但人类不断远离自然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电子产品的使用成了现代儿童生活的主要部分,儿童严重缺乏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间。自然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释放自身的天性,让他们无法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互动来获得身体、情感、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发展。绿色是自然的原色,生命的本色,以绿色为理念来建构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既是对自然资源教育价值的肯定和吸纳,也是对儿童成长规律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科学认知,幼儿园应以整体性思维来开发绿色课程,促进儿童对自然的感知和体认。

一、幼儿园绿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自然环境中各种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因而以自然为基础的绿色课程应借助生态思维去思考和解决课程实践中的各种关系问题。[3]生态思维具有整体关联性、复杂多样性与和谐共生性等特点,生态思维就是关系思维。以生态思维来建设绿色课程实际上凸显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它强调自然的教育力量,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和认识自然。在绿色课程建设中,我们倡导建构一个共同的世界,把儿童对自然的参与和教师对儿童的倾听、关爱作为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倡导儿童对自然的参与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和信念,即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他们需要借助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生命的内在成长,只有借助充分的参与,儿童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自我。教师对儿童的倾听和关爱则是基于教育的立场对儿童的自然参与过程进行诊断、把脉和引导,强调的是儿童成长的前喻性。儿童对自然的主体性参与与教师对儿童的倾听和关爱是绿色课程建构的一体两面,反映的是儿童与自然、成人的相互依赖,彼此之间互动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更好地去认识自然和自我,发展他们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让他们保有解决问题的信念和付诸行动的能力。[4]

绿色是自然的、生态的和面向未来的,它象征着生机、繁茂和永恒。因此,绿色课程的目标也应该致力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5]为儿童的幸福快乐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认知、经验和能力基础,具体表现为通过户外游戏、主题活动和儿童的一日生活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生命自然,通过符合儿童成长规律以及能够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基。绿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其具象的表达就是要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等诸多方面,目的是让儿童学会合作、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探究以及学会创造。绿色课程目标的设定一方面要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儿童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要适当地考虑家长的教育需求,将他们的教育期望合理地体现到绿色课程建构中来。

二、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内容架构

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建构既是对大自然以及各类自然资源价值的肯定和吸纳,同时也表达了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知以及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绿色课程的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支配下由儿童和教师共同讨论后而确立的,其中对大自然的感知和体验是绿色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儿童一切关于生命的积极信念都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和具身感知。正是因为大自然给儿童天性的释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对象,儿童才能感知自我内在生命与外部世界的联动,才能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儿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其对自然的充分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幼儿园绿色课程内容的建构首先应该以大自然中具体的物象为基础,将风雨雷电之自然表象、春夏秋冬之自然变换等作为基本的绿色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融入生活、文化、艺术、科学等元素,引导幼儿逐步从更抽象的概念上理解事物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发展他们好奇好问、专注投入、勇于探究、乐于表达和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一,建构适应儿童生命成长需要的基础绿色课程和创新绿色课程。所谓基础绿色课程是指引导儿童如何更好地认识大自然的课程,它以认识大自然丰富的物象以及物象的特征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建构起儿童关于自然的基本经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山川海河等都是基础绿色课程的基本内容。创新绿色课程则是指在儿童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动能力。例如,幼儿园可以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绿色环保季”活动,增进儿童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以感恩或热爱劳动为主题开展“绿色收获季”活动,让儿童认识自然之于人类存在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改造,养成儿童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为儿童建构具有层次性的绿色课程内容可以逐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拓展他们的经验范畴,帮助他们建构起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性认识。

第二,建构发展儿童综合能力的绿色主题课程。大自然中的各种物体的存在都是整体的,它们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事物的关联构成了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样态。绿色课程需要基于这一特性以主题的方式来建构绿色课程内容体系,将儿童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探究与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情境体验中去理解事物的存在本质,发展他们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生姜的小秘密”主题活动中,幼儿园就不仅可以让儿童认识姜这一植物,还可通过姜的种植让儿童观察姜的成长过程,围绕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儿童认识气候、季节等基本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姜的种植过程还可让儿童体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以及劳动的艰辛,进而养成积极奋发、爱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良好品德。绿色主题活动重在发展儿童对课程内容的多重认识,引导他们从不同切面去认识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不断完善儿童的认知图式及其经验体系,将他们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对事物联系的认识上来。

第三,建构贯通儿童生命成长全时空的家园一体绿色课程。除幼儿园之外,家庭也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空间,绿色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实施应该从幼儿园拓展至家庭,通过家园协作来丰富绿色课程的内容体系及其实施方式。例如,幼儿园可以联合家庭围绕“茶”这一主题一起开展“茶色生香”微课程,组织儿童和家长一起到茶园开展采茶活动,欣赏茶园的自然环境,参观茶农的制茶过程,了解各种茶具,让儿童在看一看、闻一闻、做一做的过程中认识自然,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贯通儿童生命成长全时空的家园一体绿色课程进一步将儿童的经验场域从大自然延拓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场域中来,增进了儿童经验发展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三、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践策略

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有创造力的人,而要发展这些能力就必须让儿童从多种多样的经历和资源中去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6][7]绿色课程强调儿童对课程的主动参与和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倾听和适切性引导,其实施需以儿童的具身感知和体验为切入点,在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实践中提升儿童的深度学习水平。

第一,引导儿童对自然环境进行深度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儿童有与生俱来的自主探究的冲动,大自然则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物质对象,实施绿色课程的首要方法是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命本能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认识自然。幼儿园可以在园内创设小公园、种植区、饲养区等自然活动区域,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小山坡、草坪、树林、沙水池等自然资源,让儿童在其中尽情地游戏和探索。幼儿园在组织各类自然探究和体验活动时,一方面要注重环境和活动内容本身对儿童发展的支持性,要朝着尽可能完善儿童自然经验的方向努力,要让儿童尽可能认识自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儿童对活动设置和环境创设过程的参与,尊重儿童的想法与活动需要,通过师幼共同协商的方式来实施绿色课程,让儿童在深度体验中不断发展问题意识以及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需注意的是,绿色课程实施中的儿童参与不是一种象征性参与,在尊重儿童想法和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尽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儿童能够更系统、更完整地去体验自然。

第二,引导儿童参与对问题的决策,提升儿童的自主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他们自主建构对事物认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绿色课程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去认识自然,通过自主探究去积累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解决去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大自然中哪些对象可以成为儿童的学习对象,这一问题需要由儿童自己来回答。例如,在北面种植的蔬菜是否会因为晒不到太阳而枯萎、小公园里是否可多种植一些果树以便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食用、早上树林里的小鸟总是叽叽喳喳地叫是不是因为找不到家等问题的提出便是儿童自主探究自然和主动参与问题决策的开端,教师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决定哪些内容可以成为绿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面对大自然的绿色课程是综合的、开放的,其实施还可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等方式来开展。[8]教师所应做的工作是要为儿童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要以问题为导向来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师幼谈话、同伴讨论等方式引导儿童不断深入地去解构问题,让他们在做中学,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9]

第三,引导儿童直面学习困难,通过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或者认知困境来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等心理特点,[10]而观察、分类、提出问题、预测结果等基本能力是儿童探索自然和认识事物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1]绿色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既包含大自然各类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性,也包含重量、体积等数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等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当儿童发现得越多,其获得的快乐感就越强,同时感到的未知也会越多。[12]因此,绿色课程的实施要从不同的向度入手,引导儿童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追问,通过建构问题与儿童学习思维之间的联结来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13]教师要把问题交给儿童让他们直面困难,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去解剖问题,最终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解决问题。[14]幼儿园建构和实施绿色课程的目的不只是发展儿童关于自然的经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发展他们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15]概言之,幼儿园绿色课程是期望在关系性思维的指导下,健全儿童的心智,优化儿童的发展模式,使他们在具有宽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伟.现代自然教育的古典意蕴及其困境——对卢梭自然教育论的批判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6):36-44.

[2]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M].美同,海狸,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6-9.

[3]张林,刘海辉.生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现代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4(03):6-10.

[4]戴维斯.幼儿与环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3-118.

[5]虞永平.在疫情中重新认识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0(06):3-8.

[6]杨斌.为人生的教育:名家名师对话叶圣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

[7]斯特拉瑟,布雷森.小脑袋,大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高水平提问[M].孟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92.

[8]莫伊蕾斯.游戏的卓越性[M].刘峰峰,宋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8.

[9]计彩娟.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77-80.

[10]陈鹤琴.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