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用移动端App实施儿童发展评价的效果、条件及其改进

作者: 衡若愚 李姗泽 李婷 周予行 周燕

教师应用移动端App实施儿童发展评价的效果、条件及其改进0

[摘 要] 教师应用移动端App实施儿童发展评价,有助于解决教师相关评价能力与精力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对3所应用移动端App开展儿童发展评价的幼儿园的21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所得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均认为移动端App应用于儿童发展评价是“有用的”,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园沟通、了解儿童、反思调整课程等方面,同时均表示所用的移动端App因其功能便捷、指标内置而是“好用的”。不过,这需要以技术支持有效、师幼比例适宜、教师运用和园所管理制度合理为前提条件。除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用于儿童发展评价的移动端App外,幼儿园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改革幼儿园相关管理制度,注重培养教师的相关知识、能力与意识,尤其是数据安全意识和对技术的反思批判意识。

[关键词] 儿童发展评价;教育评价;评价工具;移动端App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对儿童发展作出有效评价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与当前中小学老师与学生隔着学科知识打交道不同,幼儿园教师是直面儿童的,他们与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打交道,要设法满足每个儿童不同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必须会观察每一个孩子,而且必须能够对所收集的信息做出专业分析,准确判断当前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将来发展的趋势和需要。[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激励与评价作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维度,强调教师应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可见,有效评价儿童发展是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不管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当前我国幼教管理部门和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评价能力。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实施儿童发展评价的相关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部分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根据儿童的表现判断其发展水平和需求,存在着消极评价、笼统评价多等问题。[2]也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脱离幼儿发展的真实情境,缺乏严谨性。[3]相关调查研究也表明,教师对儿童的观察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评价观念有待转变。[4]教师在儿童发展评价实践中面临评价工作要求高、自身评价素养偏低等困境,期望学到更加科学和专业的评价知识和技术。[5]可见,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水平和能力不是很理想。有研究指出,儿童发展评价成为幼儿园教师面临的难题的原因在于,与中小学以纸笔测验为主的学业评价不同,在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幼儿园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其独特性与开放性,教师面临着更为情境化和个别化的评价环境。[6]在此情境下,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真实表现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收集大量的评价信息,了解每个幼儿的真实表现,且能在此基础上发现儿童发展的闪光点,归纳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儿童发展维度与指标。但在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往往面临着精力与能力不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能缺乏时间与精力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儿童进行详细的跟踪观察和记录;另一方面,虽然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地方层面如上海市颁布的《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为教师观察评价儿童提供了理论引导与指标体系,但教师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将儿童的具体真实表现与这些理论指标体系建立起对应的联系。

将移动端App技术应用于儿童发展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儿园教师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近十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的研发与应用进入持续上升的快速发展阶段,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7]App(Application)是指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能实现某些特定功能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基于移动端的App技术具有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等特点。[8]这些特点使教师能随时随地应用移动端App,便利地调取相关评价指标和参考案例,更有效地收集信息以及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表现,并通过分析和整理信息来对儿童的发展作出个性化评价。将移动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国外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在家园沟通中的应用,显示其能够提升家园沟通的效率,[9]增进家长参与,[10]提升父亲的育儿参与度[11]以及特殊儿童家长的参与度等。[12]有研究者对新西兰教师应用移动端电子成长档案(ePortfolios)开展基于学习故事的形成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发现相对于纸质的成长档案,教师应用移动端电子成长档案进行评价时会添加更多的观察记录内容,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与分析,并在增加评价内容和频率的同时能够保证评价的质量。[13]相关研究也指出,应用移动端开展儿童发展评价促进了教师和家长对评价的投入,[14]以及教师之间基于评价的更多分享和合作。[15]移动评价系统支持视频记录、随时随地调取评价记录和在线分享信息,能促进评价过程中师幼双方更好地回顾(recall)、重新联结(reconnect)和重新开始(restart)学习。[16]但也有研究指出,移动端App在提高评价工作效率的同时,可能并未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频繁应用移动端进行记录和评价可能会影响教师与幼儿的深入互动。在消费主义市场化的技术环境下,当移动端App更多地服务于成年人单方面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时,儿童可能会被定位为被观察、书写、查看的客体而丧失其主体性。[17]总体而言,国外有限的研究表明,移动端App技术的运用能为幼儿园教师开展儿童发展评价提供支持,提升教师的儿童发展评价质量与水平,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国内虽已有研究关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及其对幼儿学习发展的影响,[18][19][20][21]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有研究者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及相关评价、[22][23]移动端程序应用于幼儿园管理、[24]基于移动端App的家校沟通[25]等问题,但未见基于移动端App的儿童发展评价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已有学前教育机构引入了基于移动端App的儿童发展评价。有的幼儿园直接采用内置了国外较成熟的儿童发展评价指标的移动端App,如以内置美国加州儿童发展评价体系(Desired Result Developmental Profile,简称DRDP)为主的“时光迹”App、内置高瞻儿童观察评价系统(Child Observation Record Assessment System,简称COR)的“读懂儿童”App。此外,还有少数机构和幼儿园对此进行了本土化、园本化的尝试,如幼师口袋开发的内置上海市《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的“慧园通”App,南京鹤琴幼儿园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园本实际开发了基于移动端的评价体系。但整体而言,这些尝试依然是初步的,且缺乏对相关实践运用的系统研究,人们对幼儿园教师应用移动端App开展儿童发展评价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依然知之甚少。

因此,有必要验证此种技术在我国幼儿园运用的实效,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者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开发适应于我国国情与文化的移动端App儿童发展评价系统提供参照,以促进幼儿园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宜的管理制度与文化,扬长避短,提升其园本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儿童发展评价能力与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与扎根理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探索将移动端App应用于儿童发展评价的影响因素。由于将移动端App应用于儿童发展评价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针对其应用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与变量范畴,未见较成熟且可供参照的量表。此外,教师在实践中对同一技术应用的感受、体验和认知也存在差异,其应用效果可能与外部的管理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应用质性的访谈法能够更为深入地挖掘幼儿园教师的态度与顾虑,有助于发现和解释复杂情境中的深层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应用程序化取向的扎根理论,将资料分析与诠释作为研究设计重点,在分析过程中应用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的三级编码程序对资料进行提炼与分析。应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来自经验资料。扎根理论就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26]扎根理论扎根于具体的情境和经验资料来构建对教育现象的解释,相对于量化研究,这种解释能对研究的对象与现象做出更全面深入的描绘,并能够依据研究对象所处的独特情境构建出本土理论以及生动的诠释。

(二)研究对象

研究者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了上海市的S幼儿园、四川省成都市的J幼儿园和浙江省长兴县的Z幼儿园开展调研。这三所幼儿园均采用了内置儿童发展评价系统的移动端App。其中,S园和Z园主要采用内置DRDP的“时光迹”App,J园主要应用内置COR的“读懂儿童”App。S园和J园应用移动端App开展儿童发展评价的时间在两年以上,Z园应用时间在一年左右。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本研究选择了主班教师、副班教师以及相关教研和管理人员为主要访谈对象。在样本量的选取判断方面,梅森(Mason)等人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样本范围主要在20~30之间。[27]本研究在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间,共访谈了三所幼儿园的21位教师(详情见表1),符合多数应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样本范围。研究者前期通过现场一对一的方式深度访谈了17人,包括S园的8位教师(编号为S1-S8)和J园的9位教师(编号为J1-J9)。后期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对Z园的4位教师开展了焦点小组访谈,编号为Z1-Z4。焦点小组访谈是在初步完成前期深度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为验证资料是否达到理论饱和而开展的。由于疫情因素,研究者无法入园开展现场访谈,故与园方协商,根据现实情况开展了线上焦点小组访谈。

(三)研究过程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1)您觉得基于移动端的儿童发展评价系统有用吗?(2)您觉得基于移动端的儿童发展评价系统好用吗?(3)您认为在应用移动端开展儿童发展评价的过程中,哪些重要因素影响了它的有效性?(4)您认为目前使用的移动端儿童发展评价系统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研究者根据访谈者的回答内容进行适当的追问与灵活的提问。入园一对一深度访谈时间在40分钟到80分钟左右,在线焦点小组访谈时间在2小时左右。最后共形成了20余万字的原始访谈资料。此外,研究者还收集了园方和教师提供的移动端App评价系统介绍资料、操作界面照片、评价记录案例等辅助性资料。

在质性研究中,当研究者发现理论可以解释大部分(或所有)原始资料或新资料时,即可认为该研究达到了理论饱和。[28]本研究在前期深度访谈17位教师并进行资料分析编码的基础上,又选取了4位教师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新旧资料编码分析与比较,在确认无法发掘出新的概念与属性后,认为收集的资料达到理论饱和,并以此作为结束访谈的依据。

(四)数据处理

资料的编码分析采用了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的三级编码方式。研究者以本人为研究工具,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了仔细登录和逐行编码,从研究者认为非常重要、访谈对象反复提及或多个访谈对象都有提及的原始语句中分析提炼初始概念并将其范畴化,通过开放编码提炼出影响幼儿园教师应用移动端App开展儿童发展评价的34个初始概念和12个对应范畴。通过主轴编码,研究归纳出系统有用、系统易用、条件有效和反馈优化四个主范畴。(见表2)在选择性编码阶段,研究者将移动端儿童发展评价App的有效应用机制作为核心范畴并建构理论模型。(见图1)基于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概括为:在教师的儿童发展评价过程中,移动端App的系统易用性和条件有效性共同影响系统的有用性,系统易用性、条件有效性和系统有用性均需建立在使用过程中的持续和及时反馈优化的基础之上。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移动端App实施儿童发展评价的有用性

受访的21位教师均认为移动端App应用于儿童发展评价是有用的,其有用性主要体现在家园沟通、了解儿童以及反思调整课程等方面。

1. 对家园沟通有用。

受访教师认为移动端App应用于儿童发展评价有用的原因首先在于,它能够让教师基于系统的评价数据去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得沟通有据可依、更加专业。如J1老师所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家园沟通的时候,我能有理有据地跟家长进行互动和沟通。”其次,基于移动端的即时性、过程性评价让家园之间的沟通从教师单向主导转为家园双向参与,可以促进家园之间更充分的良性互动。如S4老师认为:“家长可以从这个平台了解到孩子的动态情况,同时他根据这些活动可以在家里做一些跟进,这样家园互动就会比较良性。”最后,细致的评价结果能让家长更认同教师的工作。如S7老师提到:“评价指标都很细小,家长能够看到老师真的在关注他的孩子,对我们工作还蛮认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