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混龄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作者: 陈玲[摘 要] 良好的社会性是提升幼儿交往品质、改善幼儿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幼儿全面自主发展、提升幼儿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混龄体育游戏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真实、丰富且积极的交往环境,有利于发展幼儿积极的社会性品质。幼儿园应贴近幼儿的生活,设置多维度、多层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混龄体育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混龄体育游戏活动进行自主评价,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 混龄体育游戏;社会性发展;社会交往
社会性的发展对于任何阶段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及社会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社会特性的统称,如社会心理、审美认知、社会经济认知特点、哲学认知特点等,它为个体适应生存的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提供引导。[1]社会性不是仅仅只表现为交往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和方法,它还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加工过程,它的发展与培育自个体出生起就已经开始。家庭结构以及现代交往方式的变革为当代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构造了一个别样的环境,幼儿不再有充分的机会和动力将时间花在与同伴的现实互动上,少子化的家庭结构和虚拟化的交往空间使得他们对人类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特征失去了真实且完整的理解。[2][3]学前期是建构个体信念和价值观、发展个体积极心理和情感品质的关键阶段,为学前儿童创设真实的社会交往环境,回归人类成长的原始样态,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混龄体育游戏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教育手段,它通过混龄的方式为幼儿创设了真实的交往环境,通过游戏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一、混龄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体育游戏是将运动、游戏和教育指导三种要素融合在一起的身体练习运动,运动、游戏以及教师的指导,这三种要素缺一不可。[5]幼儿混龄体育游戏则是指打破了年龄界限的体育游戏,3~6岁的儿童可以通过自主结伴、自愿参与的方式参与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游戏中去。[6][7]除了游戏本身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去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交往规则、辨别交往情境、理解自我及其他角色在游戏中的心理需求之外,混龄体育游戏还进一步提升了同伴之间交往的异质性,要求不同年龄的幼儿去模仿或者照顾其他幼儿,提升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即混龄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带小、小学大的机会,它为幼儿创设了更为真实、丰富且有适切性的交往环境,更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8][9][10]
第一,混龄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了社交情境,有利于幼儿全面认识社会交往的异质性和复杂性,积极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混龄体育游戏中有大量的异质性交往行为,个体不同的经验水平、个性品质、交往特质和交往目的为幼儿建构起了更为复杂的交往环境。收获各种积极的交往信息,同时各种冲突也同时存在。为了更好地融入情境,幼儿就必须积极地吸纳积极因素和转化消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交往的本质,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情境,辨别并回应自我以及交往对象的心理需求,积极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交往方式。
第二,混龄体育游戏为幼儿创设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环境,可以培养幼儿积极的个性品质。体育游戏能够挑战幼儿的身体动作,需要幼儿在意志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例如,在动作技能、器械操控中,幼儿要不断突破现有水平,越是复杂、越是困难的体育游戏越需要他们的坚持,而克服困难取得的成就感会反过来强化幼儿的自信,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体育游戏内含规则,幼儿只有遵守规则才能顺利开展体育游戏。这样一来,幼儿就不仅发展了相应的社会交往技能,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坚毅、共情、克服自我中心等社会性品质,[11]这是体育游戏之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三,混龄体育游戏契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则,发展幼儿的社会情感。游戏是自愿的活动,幼儿能够自觉接受并遵从游戏中的规则。混龄体育游戏的开展是基于幼儿自主协商和自主决策的,为了推动体育游戏的顺利开展,幼儿就必须积极地与同伴开展协商以更好地明确游戏目标和游戏规则,并使所有的游戏参与者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体育游戏有大量需要同伴协商、解决问题、分配角色、适应规则的情境,每出现一次问题就是一次检验社交行为的机会。这种基于自我建构的游戏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心理的发展,[12]使他们能建构起对社会交往的积极理解,并实现对各类社会交往活动的有效适应。
二、基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设置合理的混龄体育游戏任务
组织开展幼儿混龄体育游戏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该活动要达成什么样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以及如何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兴趣设置合理的游戏任务和游戏情境。游戏任务的设置不仅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其发展水平,同时还要保持开放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供条件支持。
第一,基于幼儿生活经验设置游戏任务。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对外界的认识多停留于自己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再加工,所以在设置游戏任务时要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以及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设计混龄体育游戏“推小车”时,就可以利用幼儿在超市乘坐购物车的经验。在玩“推小车”的游戏中,较大的幼儿可以充当父母的角色负责推小车,较小幼儿坐在车上。大的幼儿在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除了要把握好车的平衡外,还要和小的幼儿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给予他一定的动作指令和情感沟通;小的幼儿在游戏中要听从大的幼儿的指令,与大的幼儿共同保持小车的平衡。
第二,设置多层次、多维度、具有挑战性的及可分解的游戏任务。混龄体育游戏本身的设计难度较大,其受到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更多。教师在设计游戏任务时可以从动作、语言等不同角度切入,从不同的目标维度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例如,在设计混龄体育游戏“揪尾巴”时,幼儿背后绑一块布条做的“尾巴”,混龄幼儿两两合作,结为一组,共同揪他组成员的尾巴,在保护自己尾巴的同时还要保护本组同伴的尾巴,两人中有一人尾巴被揪即为失败。游戏中的幼儿除了身体动作配合外,还会有语言的沟通以及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要能够引导幼儿进行多种角色的参与、讨论和合作。
第三,设置开放的游戏任务。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有着鲜明的自我中心化思维,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与同伴产生分歧是很正常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置开放性的游戏任务,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游戏。如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主动用语言表达想法,通过适宜的策略使其他幼儿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既能培养幼儿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能使幼儿观察模仿到合作技巧,提高合作能力。当新的游戏生成后,教师要详细解释游戏任务、清晰描述游戏任务成功的标准,这样能让幼儿清楚了解游戏的任务与目标,知道小组内的个人分工。在解释游戏任务时,教师要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为幼儿提供支架,让幼儿将原有经验迁移到当前游戏中。讲解之后可以让幼儿重复游戏任务或提一些问题来让幼儿回答以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解释游戏任务时还要注意指导语的导向性,通过教师的有目的的引导来增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性。
三、创设适宜的游戏体验情境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混龄体育游戏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基于活动本身的游戏性特征和幼儿学习特点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混龄体育游戏情境应该涵盖两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观察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去初步感知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习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要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实践创造条件,要通过角色参与、角色互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培育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信念。
小组合作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个小组内既会产生合作行为,也会发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冲突,这种合作和冲突均可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供契机。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展示自己的长处,优势互补。混龄体育游戏中的分组是一种异质性分组,它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差异。[13]因为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混龄体育游戏可以为能力较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为能力较弱幼儿提供学习榜样,从而引导幼儿在不断的合作和冲突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幼儿体育游戏中最常用的分组方式是幼儿的自由组合。教师可以在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接触不同的伙伴,用语言提示或者游戏规则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自发组成小组。在小组游戏中,教师可指定小组长,也可由幼儿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清楚游戏的任务与规则,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能与同伴合作,掌控体育游戏的进程。小组长可以进行轮换,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组建完成混龄体育游戏小组后,教师要通过自身以及幼儿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来为幼儿的观察提供行为示范。首先,教师在讲解交往技能时要尽量做到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可以创设拟人化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把技能要素融入到情境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己探索出技能要素。[14]其次,教师要使用好榜样示范的强化作用。在幼儿初次探索游戏后,教师要挑选幼儿演示正确的行为,通过指导和评价及时让幼儿意识到哪些是好的行为,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肯定,强化幼儿的合作动机,促使其做出更多合作行为。
在进一步的游戏体验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角色互换和换位体验。在混龄体育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个角色,引导幼儿通过互换角色来观察和感受不同角色带来的游戏行为和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组织一些活动来引导幼儿进行技能的多次练习。在练习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强化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体验。当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教师应给予批评或暂停游戏,让幼儿体验到消极情绪后减少不良交往行为的产生。但惩罚措施的选择要适当,因为惩罚也是一种示范,幼儿可能会模仿惩罚行为,并运用到与其他幼儿的交往中。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某种不良交往行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幼儿理解其行为的错误之处。
四、通过总结和提升游戏经验来内化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
适时恰当的评价能让幼儿明白自己与组员的表现与缺失,为再次活动做准备。[15]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来反思自己以及合作伙伴在游戏中的表现情况。幼儿对游戏有着真实的感受,会开展一些即时性的互动,这些互动既有来自大龄幼儿、能力较强同伴的鼓励、赞扬和肯定,也有来自低龄幼儿和能力较弱同伴的依赖、敬慕和求助。但由于幼儿思维水平有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使得他们不能对混龄体育游戏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内化。此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总结,还要对幼儿自评进行指导,使其初步了解如何去总结活动经验,提升其社会性发展水平。教师应正确对待幼儿的自评,自评过程比自评结果重要,要能通过自评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组自评需要小组成员根据小组目标达成的情况反省合作的情况,如小组中哪些活动是有益的,哪些活动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等,鼓励每个幼儿积极发言,让幼儿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参与情况。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1-17.
[2]张冠文.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98-107.
[3]史秋丽.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幼教),2020(10):19-21.
[4]朱家雄.超越儿童认知发展的普遍性——从“光谱方案”看当今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2(05):5-7.
[5]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8.
[6]李广萍.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18(06):62-63.
[7]成洁萍.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