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儿文学为载体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

作者: 李军静

[摘 要] 幼儿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素材。以幼儿文学为载体建构园本课程应秉持儿童视角,注重作品内容与幼儿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结,强调幼儿的体验与操作。教师可基于幼儿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听、说、读、演等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为幼儿创设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课程实践环境。

[关键词] 幼儿文学;园本课程;课程建构

基于幼儿学习的经验性特征,以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多围绕幼儿的一日生活或者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各类常见资源来进行。[1][2][3]这些园本课程不少涉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但同样多取其形式,对深层次内容的开发并不多。在知识碎片化、思考浅层化、生活娱乐化的现代生活困境中,重新寻找并确立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其价值不言而喻。培养一个人格独立、精神充盈且富含人文精神、富于审美和创造的个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迫切性。[4][5]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自为性,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及持有何种信念,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6]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也将人文底蕴作为第一要点,认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个体应该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7]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幼儿文学则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幼儿园当以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之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应通过各类文学作品来滋养幼儿的人文成长。

一、幼儿文学的课程价值

幼儿文学是指适合学前儿童听或看的各类文学作品,包含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戏剧、 电影等,它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易被吸收的素材,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强大的作用。[8]早期的幼儿文学以儿歌和童话为主要表现形式,成人的语言传授以及文学作品本身都构成了幼儿学习的重要对象,且语言的表现张力为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9]虽然儿童文学中存在着教育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儿童文学功能的主体。[10]儿童文学不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其本质只能是审美。[11]教育固然是幼儿文学的功能之一,但上述论点亦提醒我们,幼儿文学广博的内容体系和多元的表现形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更宽广的对象。我们在将幼儿文学建构成有明确教育目标的园本课程时,首先要思考文学可以为幼儿带来什么样的核心经验。

第一,幼儿文学可以发展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的认知视域。在早期的儿歌和童话中,不仅有各种紧扣幼儿生活的内容,还有各种关于山川地理、人物风情、历史文化、社会时事的描述,以及各种神话、鬼怪传说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幼儿经验发展的重要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交流的日趋紧密,幼儿文学所承载的经验不仅在范畴上从本土走向了世界,而且幼儿可以从更广泛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其他地域、民族和国家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从经验的交互中发展出了更为宽广的认知视域和更具独立性的思维品质。各类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供其自由选择的经验场域,幼儿对作品内容的选择性吸收和改造是丰富其经验的重要内在动力,能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幼儿文学可以启迪幼儿的思想,厚植幼儿的人文情怀。任何一种形式的幼儿文学作品不仅能彰显时代的风貌,而且蕴含着对人生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等各种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缺乏思想性的作品是难以发扬和流传的,好的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体系,还可以启迪幼儿的思想,塑造幼儿的价值观。传统的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思想的启迪主要体现在人伦、时政以及人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宇宙的认知等方面。在近现代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各种关于科技、未来的要素愈发凸显,它们进一步启迪着幼儿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各类幼儿文学作品的内容都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它们试图将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美好或者能够推动人类个体及社会趋于更加完善的东西传递给幼儿,因而这类作品能够让幼儿从小树立维护人类尊严、创造社会平等价值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幼儿文学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视文学的本质为工具,所产生的只能是时事政治方面的即时效应;视文学的本质为审美,作品所产生的必然是一种美学方面的历时效应。[12]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形式美、内容美、精神美等诸多方面。幼儿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不仅表现在各类图书、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以及色彩美上面,同时也表现在语言的韵律美和歌曲的节奏美上面。至于内容美,各类幼儿文学作品将各类真善美的事物用最精美的语言和文字呈现出来,为幼儿呈现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和意境。在精神美方面,幼儿文学作品则通过经过精心筛选的内容让幼儿在情感上感到愉悦,在思想上能体验到各种积极和奋进。它们共同构成了幼儿审美发展的支撑框架。此外,幼儿文学还为幼儿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各类文学作品对现实的留白、对未知的描述等都不断牵引着幼儿去想象和探索。而对美的感知和追求也催生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它不断牵引幼儿通过想象去建构美和表达美。

二、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建构的原则

传统的园本课程往往只将视角聚焦于其中的一种,如围绕儿歌、童话等具体的文学体裁进行园本课程建设。以幼儿文学为载体开发园本课程的核心是要从幼儿文学这一概念承载的内容和传递的信息出发,使其能服务于幼儿在经验、审美、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第一,坚守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就是幼儿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13]在教育性思维的干预下,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常表现出一种成人的视角,即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学习规律,只是将识记某些词语、事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的建构要从幼儿的学习需要出发,确立幼儿在文学园本课程建构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置幼儿文学园本课程目标时,要注重目标设置的层次性以及幼儿的接受程度。基于此,幼儿文学园本课程的内容组织要关照幼儿的既有经验,实施方式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具身操作,让幼儿自己去建构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幼儿。

第二,呼应幼儿的既有经验。基于当下社会生活创作的文学作品较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但一些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抽象性的文学作品可能会超出幼儿的经验范畴。例如,胡昭的《雁哨》、韦其麟的《百鸟衣》等以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为对象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可能就不为其他民族的幼儿所熟悉。因此,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呼应幼儿的既有经验。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内容要尽可能在幼儿的经验范围之内,要依据幼儿的经验水平建构有梯度的文学作品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幼儿既有的认知能力,对主题以及各种文学要素的选择要是幼儿能够理解的。

第三,强调幼儿的主体性体验和探究。传统的观念认为,幼儿文学主要以各种图书和绘本为载体,因而其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看和读,是一种静态的认知加工活动。事实上,幼儿文学是以说和听为原始表现手段的。各类文学作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对象和极具开放性的情境,要将文学作品中高度浓缩的文学对象转化为幼儿认知、情感、想象等方面发展的动力源泉,教师就应该强调幼儿的身体参与和内在感知。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建构要推动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从静态的阅读走向身体实践,这些实践包括语言表达、游戏、表演等,甚至是幻想。其根本旨趣是要将作品内容与幼儿自身的内在感知联系起来。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兴趣点和行为方式,在建构和实施幼儿文学园本课程时,教师要允许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不要为幼儿的学习设置唯一答案。

三、幼儿文学园本课程的内容构建方法

幼儿文学是一个综合的内容载体,一个文学作品可能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以主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是开发园本课程的常用模式,但在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建构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一课程活动的内容量过大、主题与主题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等。[14]各类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建构的是一个综合的学习情境,文学作品的要素与要素之间、显性要素与背景性知识之间很难被分开对待,也不应该被分割。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应为幼儿呈现完整的课程对象和课程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建构起对事物的全面和深刻理解,教师应该在目标、内容和手段上都保持开放性。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基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而非主题类别来建构园本课程。

第一,以听、说为基本手段组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有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读图等方式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尽管日常语言未经加工和雕琢,但它涵盖的内容却非常广泛,可以为幼儿理解学习情境以及开展交互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有很多幼儿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以听、说来组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应该居于首位。以听说来组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一是要注重收集和整理各种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等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引导幼儿建立起对文化的基本认知;二是要挖掘各种在选题、语言、韵律等方面都非常优美的古诗词,深化幼儿对文化的理解;三是可以尝试进一步搜集各种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幼儿文学作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来拓展幼儿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以听、说为手段来组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应尽可能指向人类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要尽可能拓展文学作品的覆盖面,为幼儿的经验拓展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学作品与幼儿生活之间关联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并自主建构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意义建构。

第二,以读为基本手段组织幼儿文学课程园本内容。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部分年龄稍大的幼儿开始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在幼儿前期已经积累一定生活和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始以阅读为基本方法来组织幼儿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阅读包含读文和读图两种,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内容积极向上、情节设计富有逻辑性或想象力、画面优美、装帧精良的图画书作为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此外,各类影像作品也是幼儿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这一类幼儿文学作品兼具声、光、电等多种特征,能够更为形象地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为幼儿切身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供更理想的条件支持。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和幼儿园既有的物质条件,将静态的图画书和动态的影像结合起来,为幼儿呈现更为全面和立体的幼儿文学内容。

第三,以演为基本手段组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在听、读和看的基础上,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的组织还可通过“演”的方式来进行。幼儿文学是幼儿体验的特殊场所,幼儿文学从内容、语言、体式到内在精神,都体现了一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15]将文学作品转化成具身行动可以加强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发展幼儿的认知加工、表达、想象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性出发,以戏剧表演、游戏等具身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幼儿文学园本课程内容,促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抽象的概念转向内在的情感体验。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幼儿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研学等深度实践的方式将文学作品还原成现实生活,强化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具身体验和认知。

参考文献:

[1]韩佳文.头枕运河唱童年——基于运河歌谣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08):43-47.

[2]郑黎丽.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89-92.

[3]李志英.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3(06):87-90.

[4]李利芳.中国儿童文学价值论纲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5):118-131+237.

[5]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7.

[6]邢久强.论人的本质及其实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06):69-71.

[7]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8]朱自强.幼儿文学:学前教育的珍贵资源[J].学前教育研究,2010(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