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董艳 高松青

[摘 要] 体育活动是发展儿童各项身心能力的重要手段。融合幼儿园的领域教学和小学的学科教学开展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实践可以为儿童身体机能、动作、社会性、意志品质等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和小学应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建构中始终坚持儿童立场,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培育课程师资、共构课程资源和共研课程评价等方式来推动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实践。

[关键词] 幼小衔接;体育游戏;体育游戏课程

幼小衔接阶段是学前儿童身份和角色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焦点也逐渐从儿童本身转向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意图。[1]尽管学段的转换要求儿童适应新的角色并具备相应的品质和能力,但儿童本身的适宜性发展仍然是各项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目标,[2]教师和家长需持续关注学前儿童在心理、学习品质、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状态和发展需求。[3][4]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发展儿童的身心适应能力都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身体机能、动作、意志品质等的发展构成了学前儿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基础。[5]在幼小衔接阶段,将游戏与体育活动整合为体育游戏课程,既顺应了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又强化了其学习的目的性,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6]

一、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价值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根据一定体育任务进行设计,由身体动作、情节、角色和规则等组成的活动性游戏。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国内外的幼小衔接工作都更为凸显以儿童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调各项工作要为儿童做好准备。[7][8]体育活动的本质是游戏,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由游戏演变而来的。[9]所谓的体育活动游戏化,就是将走、跑、跳、投掷等动作融入到游戏中,这种整合既可锻炼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又能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10]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能够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而体育游戏课程兼具身体活动和游戏体验的双重功能,其实践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儿童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幼儿园和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割裂使得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储备的运动经验在小学阶段得不到延续,从零开始的重复教育现象在小学频现。[11]幼儿园对小学一年级动作技能发展所需的前期经验缺乏专业认知,容易形成过度追求动作技能发展的局面。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一体化的体育游戏课程实践,可以促使教师从整合的视角去审视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去规划体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从而使幼儿园和小学的体育课程在逻辑上具有递进性。

第二,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前儿童动作技能的序列发展。幼儿园体育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其指向的动作技能之间多为平行关系,教师无法依据一定的梯度和序列来组织体育活动,[12]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前儿童动作经验的迁移和重构。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将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有关活动与小学一年级的体育活动进行整合,它可以通过将幼儿园每日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和小学体育大课间、体育课等教育教学活动连接起来,清晰地展现动作技能的发展序列。在这一课程模式中,儿童可因循体育游戏课程的内容脉络有序地发展动作技能和积累运动经验。

第三,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以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介质,以可释放感受、磨炼意志的体育项目为载体,在主题策划、规则设计、环境创设、器材收纳等方面能够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实现在身体、动作技能、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二、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原则

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儿童与环境、同伴开展充分的互动,帮助其在充满游戏性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动作、塑造行为、培养规则意识和锻炼协作精神。具体来说,教师一是要坚持“本”的教育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活动感受和情感体验,基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和反思相关教育活动;要以培养儿童的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增进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设计结构合理、负荷适量、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二是要确立“合”的课程观。一方面,教师要实现幼儿园领域活动和小学分科教学活动在目标上的融合,以实现彼此的双向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体育游戏课程在内容上的联合,帮助儿童身心获得进阶式、持续性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在发展儿童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三是要践行“悦”的活动观。教师要帮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引导儿童感知活动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横跨幼小两个不同学段,涵括领域活动和学科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开发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体育游戏课程应将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视为一个整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设计贯穿四年的体育游戏活动。第二,双向性原则。体育游戏课程应同步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关于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关注儿童前期运动经验积累与动作技能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幼小两个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环境、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相互呼应。第三,发展性原则。体育游戏课程要充分考虑儿童在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能促进儿童动作技能序列发展、健康行为持续塑造、规则意识不断强化的体育游戏活动。第四,安全性原则。体育游戏课程要选择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且难度适中的体育游戏活动,在增强儿童活动挑战体验感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活动的安全感、控制感和成功感。第五,综合性原则。体育游戏课程应充分考虑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小学跨学科之间的主题融合,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不同领域知识的关联与整合,支持儿童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去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三、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建构

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起点,其选择和确定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自身、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基础之上。[13]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目标的建构一是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来设置适宜的发展目标,二是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来设置进阶发展目标,三是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运动兴趣来设置综合的课程目标。具体来说,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应该通过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与小学一年级体育活动的融合来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儿童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奠定良好的身体与动作技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基础。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总目标可以根据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大维度做进一步分解,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阐释具体的要求,从而形成进阶式的课程目标体系。

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内容建构需要处理好儿童运动能力发展与经验储备、运动环境、活动任务以及运动认知需求之间的关系,应具有鲜明的结构和丰富的层次。第一,体育游戏课程内容要有整体性与关联性。体育游戏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儿童完整的生活经验,教师应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横轴,以儿童的年龄为纵轴,通过教师主导的游戏、高结构体验游戏、低结构自主游戏等形式来组织。教师主导的游戏主要完成对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技巧的传授,规范儿童运动行为,指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高结构体验游戏帮助儿童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熟练运用已掌握的动作技能技巧和安全保护知识来完成经验迁移。低结构自主游戏则要为儿童提供综合运用自身运动感知和运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赋予儿童更大的人际交往空间,促使他们在更深层次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各项核心素养。[14]第二,体育游戏课程内容要体现复合性与层次性。体育游戏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系统分析各年龄阶段儿童运动经验的纵向联系,注重将多个单一功能的游戏项目进行组合,将其设计成混合渐进式体育游戏。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不同体育游戏活动方式之间的组合,又要考虑同一活动内部不同内容之间的聚合,最大限度促进儿童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发展。第三,体育游戏课程内容要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育游戏课程内容要基于课程目标对活动环境、活动形式、活动过程等进行充分的预设,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体育游戏课程内容要为儿童的自主探究预留空间,以满足儿童的个性化运动需要。[15]

四、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实践方式

第一,幼小共建课程管理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共同组建一个由课程专家、幼儿园决策者、小学决策者、幼小联合教研员以及家委会代表等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介入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结果的评估等工作,形成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双向互嵌的课程协同管理机制,厘清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

第二,幼小共育课程师资。幼儿园和小学可以组建联合教研小组,通过“同课异构”等方式引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系统把握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幼儿园教师需结合对《课标》的认知,全面分析学前儿童在进入小学时所应具备的前期经验,逐步培养起对体育活动的专业判断和实施能力。小学教师需结合对《指南》的研究,深入分析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经验基础,逐步形成持续、完整的体育课程理念。

第三,幼小共生课程资源。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可以以空间重构、器械投放为核心开发条件性资源,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自主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感知新环境中“旧”元素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拓展体育活动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可以以文献搜集、经验提炼为核心开发素材性资源,将知识来源、技能描述、活动实录等过程性资料整理成册,形成幼小联合教研活动资源库。

第四,幼小共研课程评价。一方面,幼小衔接视域下的体育游戏课程评价要关注儿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感知,对儿童与环境、同伴的互动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另一方面,体育游戏课程评价要重视儿童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中前后经验之间的联系,要关注儿童运动经验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此外,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评价要善于运用学校之外的各种资源,不断强化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宋烁琪,刘丽伟.“儿童的视角”下幼儿与小学生的衔接困境和需求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11-27.

[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62.

[3]王小英,刘洁红.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心理压力分析——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8(02):3-11.

[4]许浙川,柳海民.OECD国家实施幼小衔接的目的、原则及启示[J].基础教育,2018,15(01):32-39.

[5]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02):28-31+37.

[6]董艳.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佛山教育,2022(11):58-60.

[7]崔淑婧,田兴江.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28-39.

[8]金彩凤.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J].现代教学,2022(19):65-66.

[9]庄弼,周毅,杨宁.幼儿体育活动“三维动作”内容体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2:4.

[10]袁丽.谈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以及培养幼儿运动兴趣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165-167.

[11]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2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