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
作者: 王颖嫣[摘 要] 幼儿园开展食育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礼仪,发展幼儿的思想与情感,而且可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幼儿园食育课程应以关于食物的本体知识为基础,强化幼儿对食物及其制作和食用方法的认识与实践,同时纳入食物生长、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保证食育的高质量开展,幼儿园应创立食育基地,组织食育教学活动;构筑食育讲堂与工坊,引导家长参与;挖掘社会食育资源,拓宽幼儿园食育活动空间。
[关键词] 食育;幼儿园食育;食育课程
对食物及其相关问题的认知和实践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食物为核心和基础而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被归纳为食育,在近二三十年逐渐受到关注。食育思想从对食物的认知拓展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文化活动。[1][2][3]一般认为,食育这一概念是石塚左玄于1896年提出的,日本在食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它与个体的食物认知、饮食健康、饮食礼仪、饮食文化、思想塑造等形成了紧密的关联。[4][5][6]有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加强食育有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方式、减少食物浪费以及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的开展应该从幼儿阶段就开始。[7][8]幼儿食育不是关于食物或者饮食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以拓展幼儿生活经验范畴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完美人格、健全思想为目的的。食育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对幼儿的生活和认知的启蒙上,而且应体现在对幼儿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的发展的促进上。[9]因此,幼儿园应该在深刻把握食育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课程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
在学前教育阶段,一日生活皆课程,对饮食的关注不仅牵涉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同时也涉及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并经由生活活动来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发展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塑造幼儿的思想与情感。以食物为基点开展教育具有多重价值向度,它以契合幼儿生命发展规律的方式滋养着幼儿的健全发展。
第一,食育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范畴,增进幼儿的认知经验。食育以食物为载体和中介,其首要价值是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围绕食物本身,幼儿可以获得食物名称、形状、色彩、味道、功能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自然界各种自然生长的、可被当作食物的植物都具有自身的生长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时节,从食物本身的特性拓展到其生长过程,也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季节的变化,让幼儿从对食物的表象认知拓展到规律认知。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文明,节气不仅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同时也赋予了它们相应的价值内涵,因而部分节气又进一步演化为传统节日。这样一来,当将传统节日融入食育过程时,食育又促进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得幼儿的认知经验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第二,食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礼仪,促进幼儿的社会化。食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生活实践的过程,经由对幼儿生活的指导,幼儿便可逐步发展起相应的生活能力,如独立进餐、餐具整理甚至自己准备食物等。在发展基本生活能力的基础上,食育还可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餐前洗手、按时用餐、均衡饮食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的基本保障,可以为幼儿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食育还可以引导幼儿发展相应的生活礼仪,如用餐时保持良好的坐姿、不发出声音、礼让长者和客人等。[10]食育对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文明素养,同时也可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相应的实践情境,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内化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以及人类文明所蕴含的各种道德与伦理思想。
第三,食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思想与情感,帮助幼儿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全、人格完整且富有人文精神的个体。食物的教育要义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食物作为自然之物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本质。二是从食物获取的角度来阐述人类劳动的价值,引导幼儿经由劳动来丰盈自身的思想与情感。也就是说,食育可以从食物的获取过程来让幼儿感知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引导幼儿更好地珍爱自然,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积极参加劳动的个性品质。这一过程是发展幼儿辩证性思维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幼儿发展成为一个认知完善、思维健全、人格完整且富有人文精神的个体。
第四,食育可以更好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赓续和发扬光大。饮食既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食物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食育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为教育载体,让幼儿自小通过食物的多种表现形态来感知饮食的文化与思想意涵,这有助于幼儿萌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的接纳和实践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
二、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容建构
幼儿园食育课程具有完整的价值和目标体系,其内部具有鲜明的结构和层次。幼儿园食育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要以幼儿的经验水平为基础,遵循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以适合幼儿的方式来建构课程内容体系,让幼儿获得层次性的发展。
(一)以食物的本体知识为基础,强化幼儿对食物及其制作和食用方法的认知
食物是开展食育活动的载体和中介,幼儿园食育课程也必须以建构幼儿对食物知识的认知为基础,并指向相关技能的培养。[11]第一,食物本体知识体系的建构。所谓食物本体知识是指关于食物的种类、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建构和发展幼儿经验的内容来源。在食物本体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呈现不同种类的食物,并通过组织分类来引导幼儿有效认识食物的形状、颜色、味道、功能等特性。第二,进食方法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以及健康的饮食方式是食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正确地使用进餐工具、掌握进餐时间以及正确的饮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区分食物是否健康,并能够根据经验以及食物的外观或者包装鉴别食物的安全性。第三,食物制作能力的培养。食育课程要进一步强调幼儿食物制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掌握食物的简单制作方法。此时,教师既要传授幼儿制作食物的基本方法,也要引导幼儿了解不同食材可能的烹制方法。
(二)拓展食物的知识链条,将关于食物的生长知识纳入食育课程内容范畴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成人要为幼儿创设自我实践的生活场,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获得经验的发展。幼儿园食育并非只是对食物的静态认知,事实上,一切发端于自然界的食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这一规律又与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联。幼儿园食育课程应该从食物的本体性知识拓展到食物产生和生长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时间和四季,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节气和节日。
(三)从食物延展到文化,将饮食文化纳入食育课程内容体系
幼儿园食育活动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传承职能。食物不仅可以满足个体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一种食物就可能代表着一种文化模式或者文明的传承。[12]例如,元宵节食用元宵、清明节食用青团、端午节食用粽子、中秋节食用月饼等就是用食物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典型,元宵、青团等食物本身便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创新。幼儿园食育要从物质形态的食物延展到文化形态的食物,将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形态纳入食育课程内容体系范畴。除此之外,幼儿园食育课程还应关注饮食礼仪,将饮食礼仪的有关内容纳入食育课程体系,使幼儿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食物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与价值。[13]
三、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路径
(一)创立幼儿园食育基地,开设食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开展要依托相应的平台,这些平台既可以是为幼儿开辟的种植基地,也可以是幼儿园食育工坊,还可以是班级食育区。第一,为幼儿开辟种植基地,开展各种耕种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辟相应的种植区域,这些种植区域既可以是分班级的,也可以是公共的。在种植区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该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各种不同的种植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种植与观察来直观地感受农作物的特性及其成长规律,了解和学习相应的耕作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劳动中引导幼儿感知种植活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包含收获的喜悦,也包含劳作的艰辛。第二,创建食育工坊,开展饮食文化体验活动。从食物到文化,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的饮食文化体验活动来促进幼儿对食物文化品性的认知。食育工坊可以从饮食技能、饮食礼仪、节气与农耕、食物与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建构,让幼儿全方位体验和感知食物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第三,创设班级食育区,开展食物制作活动。在认识食物本征及其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幼儿园应该进一步强化幼儿对食物的操作体验。班级食育区主要是为了增进幼儿对食物的具身操作能力,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从环境创设到食物制作、食物买卖、餐具收纳等整个过程的实践机会。
(二)构筑食育讲堂与工坊,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食育活动
食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它既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14]家园共育开展食育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步骤和环节。第一,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食育讲堂来向家长普及食育知识,提升家长对食育的认知水平。幼儿园在面向家长的食育普及活动中,不仅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饮食和教养理念,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饮食的文化内涵,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全方位的认知应用到对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去。第二,幼儿园应该通过创设食育工坊来营造食育氛围,增进家长对幼儿园食育活动的参与水平。食育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分享相关饮食信息和开展食物制作两种途径来实施,要通过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食育环境。第三,引导家长设立亲子餐桌,在亲子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劳动品质。幼儿园要鼓励和引导家长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厨具,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厨房劳动,让幼儿在具体操作中发展技能、培养情感和建立思想。
(三)挖掘社会食育资源,拓展幼儿园食育活动空间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不能只局限于幼儿园和家庭,而是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将其拓展到幼儿园和家庭之外。第一,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应该突破时空的限制,秉持“走出去”的思想,将食育活动拓展到田间地头。例如,幼儿园可以租赁农户的土地设立种植基地,让幼儿在基地中开展各种春种秋收活动,在种植过程中感知自然的发展规律,体验劳作的艰辛以及认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二,幼儿园可以聘请在某一方面有精深造诣或者高超技艺的专家入园开展专门的食育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食育活动的广泛和精深。这些专家既可以是食物制作方面的,也可以是果蔬栽种和病害防护方面的,还可以是民俗等其他方面的。其目的应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增进幼儿对食育活动的参与兴趣。第三,幼儿园还应该充分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开展食育活动,如菜市场、超市等都可以成为开展食育活动的载体。[15]幼儿园食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其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多向度的,教师应该把握好食育内容与幼儿发展需要之间的内在关联,推动食育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和高质量。
参考文献:
[1][9]张秋萍.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8(08):70-72.
[2]汤广全.儿童食育迫在眉睫:缘起、内涵及特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6):1-7.
[3]刘鹏.中国古代食育思想述论[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8-9.
[4]张倩荻.日本“食育”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6(04):53-57.
[5]丁诺舟,张敏.从塑造人格到助推经济的全方位教育理念:日本“食育”思想的历史与现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09):28-35.
[6]程蓓.食育的中国之策:基于日、美两国的经验[J].中国德育,2019(04):14-18.
[7]侯鹏,王灵恩,刘晓洁,等.国内外食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资源科学,2018(12):2369-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