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张升峰 荐秋[摘 要] 为克服传统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培养层次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初中起点、3年中专层次、4年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秉持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培养理念,通过科学设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突出教学的实践导向、加强培养质量监控,较好地提高了生源质量,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综合素养,同时也促进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学前教育师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既是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幼儿发展质量的内在需要。[1][2]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已经达到本科层次,甚至很多教师已经取得硕士学位,且在入职前就已有丰富的实践经历。[3][4]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体制从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整体偏低的问题,但在培养过程中仍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障碍,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顺应和引领学前教育的实践发展。[5][6]幼儿园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高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卓越的教育智慧和专业发展能力,对他们的培养也应当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近年来,为解决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师范性和学术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和等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创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来优化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以期使他们在胜任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研究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思想观念认识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没有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导致学前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政府部门没有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充分的保障,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也一直存在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也存在偏颇,导致幼儿园教师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身份和社会声望。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的供给水平和培养过程,另外一方面则取决于生源的质量。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整体培养层次不高。学历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历层次越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往往也更高。[7]尽管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层次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2 913 42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6 475人,占比0.22%;本科学历764 834人,占比26.25%;专科学历1 705 518人,占比58.54%;高中及以下学历436 599人,占比14.99%。[8]这一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是以专科层次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明显偏低。
第二,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教育具有双专业性的特征,其中师范性侧重于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学术性则侧重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当前我国不同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都面临着无法有效调和师范性和学术性之间矛盾的问题。对于专科及以下层次的师范院校而言,它们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理论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入职初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院校而言,它们往往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比较明显。加上高中起点的学生身体可塑性比较差,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不佳,导致这一部分毕业生学术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冲突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脱节,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获得有效发展。
第三,生源质量整体偏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一直拥有较为优质的生源。[9]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低、工作待遇差、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很难吸引到优质的生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较低,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也较低,这使得培养院校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加大资源供给和优化培养过程来提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0]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各种问题,我国在提升幼儿园教师培养层次的同时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它试图通过学制改革来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突破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范性和学术性难以兼顾的困境。该模式秉持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培养理念,采用分段贯通的培养方式,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修读学前教育专业,以期经过3年中专层次和4年本科层次的教育,让他们在实践技能和理论素养两个方面都得到融合发展。
(一)科学设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归宿。[11]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并结合幼儿园教师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细化。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应在秉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中专与本科层次贯通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设定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突出的保教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化人才。这一目标突出实践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可在发展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筑牢他们的自我发展根基。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改革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12]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必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设计和开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本着贯通培养、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应系统构建厚基础、强技能、重贯通的“三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其中“三平台”是指要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素养三个方面来规划课程设置的方向,并从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拓展课程五个维度来设置具体的课程,但它们不是两个阶段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设置。中专阶段侧重于打基础、强技能,积极培育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实践技能,课程设置以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为主。本科阶段侧重于专业理论和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导向,促进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主。
(三)突出教学的实践导向
实践教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教学要围绕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实施,围绕儿童保育、儿童游戏、环境创设、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以及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系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建构“一体三段六步式”教学体系。其中“一体”是指理论与实践教学要一体化,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三段”是指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三个阶段,实现人才培养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螺旋式发展;“六步式”是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培养质量监控
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要始终遵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建立教育教学核心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全方位监测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培养院校还要认真做好转段考核工作,科学研制转段考核方案,重点考核文化素养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
三、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生源质量。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招收的是初中起点的优秀毕业生,其对高考的规避以及地方政府在学费资助、就业等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大大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以山东省为例,从2013年至2020年,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齐鲁师范学院开展了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其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同时期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良好的生源为后续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教师有高学历和高素质,又需要他们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14]有研究显示,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总体较高, 高职层次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总体较低。[15]初中起点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培养周期长,专业思想教育持续渗透,再加上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见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拉近了学生和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巩固了他们的专业思想,提高了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
第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段设计、贯通培养的方式可以兼顾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协同培养,让学生在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教学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丰富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通过发挥培养院校特长、革新培养理念、前置培养起点、延长修业年限等方式努力解决传统师资培养过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生源质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突破了制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丰富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对于探索其他形式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琼.我国幼儿园师资保障质量评估与提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57-66.
[2]张晋,刘云艳.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38-43
[3]杨晓萍,何孔潮.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3(02):9-16.
[4]邓莉,彭正梅.确保“起跑线”公平:基于OECD国家和中国的学前教育机会指标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62-74.
[5]邰康锋,任江维,门亚玲.“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逻辑审视与实践策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1):92-96.
[6]张根健,卜凡帅.学前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1(03):81-84.
[7]刘霖芳.谈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入职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1):103-1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0-08-27](2022-03-02)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0/quanguo/202108/t20210831_55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