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幼儿教育创新
作者: 李春霞[摘 要] 幼儿园开展幼儿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幼儿的创造与创新提供机会,这决定了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幼儿教育创新。以艺术教育为例,为支持幼儿在艺术中的创造与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技能取向转为创造取向,活动设计应从艺术专业的视角转向幼儿生活的视角,师幼互动应从教师控制转为幼儿主导。为此,教师应革新教育观念,在重新认识艺术创新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真正认同并尊重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幼儿教育
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1][2]因此,国家和社会都希望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我国于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将“实践创新”列为六大素养之一。[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5]年幼的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并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6][7]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幼儿创造敢想、敢说、敢做的环境,而不是直接教幼儿如何创新。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本身的创新,其着力点不在于改变幼儿,而在于改变教师已有的观念和教育惯习,使其能够为了幼儿的创新、创造而教,而不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教。
一、艺术教育:需要为幼儿创新而教的教育领域
为克服学科割裂的弊端,我国幼儿园在实践中一般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以“领域”为单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相比其他领域,艺术教育无论在“目标”还是在“内容与要求”上都非常强调幼儿的表现与创造,这与艺术教育涉及的美术与音乐这两种艺术的特性有关。美术主要通过视觉形象传达思想情感,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8]不同的创作者既可以选用类似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完全不同的思想情感,也可以用不同的视觉形象来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感。作品欣赏者更是如此,他们完全有可能读出连创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没有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这使得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没有必须遵循的刻板标准,他们主要是个体自身思想情感的映射与表达,其本质上都是体现个体意志的创造性活动。对于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尽管音乐的创作者可以为其音乐作品标注主题,但是仍然不妨碍音乐欣赏者听出自己的兴味。同时,对音乐作品的不同感受与诠释绝不是对音乐作品的否定,而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扩展与丰富。
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美术或音乐作品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运用美术或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即是在鼓励幼儿创造。由于幼儿的感受与体验深受情境的影响,[9][10]这决定了幼儿的个性化艺术表达也必然是随情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所以,从幼儿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每次表达都是新的,哪怕他们仍然画的是由田字当窗户、长方形当门、小方格加三角形当烟囱的房子,但上次这个房子是好朋友的家,这次却是他们自己的家,其象征意义与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同理,幼儿可以在上一个音乐时刻用转圈圈的方式来表达兴奋之情,也可以在相同的音乐旋律再次出现的下一个时刻用拍掌跺脚来表示自己的激动之心。[11]幼儿随情境的变迁与自我感受的变化而不断创造着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不断赋予这些艺术形式以新的内涵,展现了生命最初的蓬勃朝气与巨大的创新热情。在艺术教育中,最不需要教师教幼儿如何创造与创新,而需要教师围绕如何支持幼儿自己的创造与创新来重新思考艺术教育的目标与实践,创新幼儿艺术教育活动。
二、幼儿艺术教育创新:支持幼儿在艺术中的创造与创新
幼儿艺术教育应当更好地利用幼儿的艺术创造本能,[12]让教师组织实施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成为支持幼儿艺术创造与创新的过程。这必然要求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呈现出与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设计思路与互动特点。
(一)从技能取向的目标定位到创造取向的目标定位
传统幼儿艺术教育通常从成人的审美标准出发,认为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幼儿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为将来成为专业的艺术人才打基础。[13]这使得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总是以发展一定的艺术技能为目标,教师会把幼儿较难掌握的艺术技能分解成若干难度依次递进的子技能,然后从最简单的技能开始教起,逐渐加大难度,直至幼儿基本掌握该技能。如在传统的幼儿水粉画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认为幼儿能够在一次教育活动中就能掌握画水粉画的技能,所以会把其拆解成点色、刷色、铺色、扫色等若干个小技能,每次活动以幼儿掌握其中一个小技能为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割裂了艺术本身的整体性,破坏了幼儿对水粉画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幼儿被要求关注水粉画要如何画才能画得好看,而不是水粉画这种绘画形式可以用来表达什么。在这种技能取向的引导之下,幼儿也就必然不是把绘画视为表达自我感受的工具,相反使自身成为绘画技能的载体。所以,在传统的技能取向目标定位之下,幼儿不需要创造,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教学,一笔一画地模仿,掌握画水粉画的技能就可以了,这种目标定位就明显束缚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要革除这一弊端,就需要教师树立创造取向的艺术教育目标,让艺术技能回归其技能的本位,成为幼儿表达自我的工具。教师应关注的是幼儿借助艺术形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对幼儿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可以如何更进一步地了解幼儿,同时如何引导幼儿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促进幼儿对自己与世界的认识,激发幼儿新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所以,哪怕教师已经预备了某种特殊的艺术材料与工具,但幼儿没有选择用它们来表达自己此刻的情绪情感,教师都应欣然肯定和接受幼儿自己创造的任何艺术形式,因为在创造取向之下,幼儿的创造行为本身比他用什么来进行创造更重要,幼儿通过他的创造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又比他创造的形式是否完美更重要。
(二)从基于艺术专业的活动设计到基于幼儿生活的活动设计
传统幼儿艺术教育始终把幼儿艺术视为艺术的一个分支,用专业的眼光审视幼儿的艺术学习,[14]这必然会遵循艺术专业的学习路径来设计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虽然专业的艺术学习也强调内在的艺术修养,但是没有过硬的艺术技能做基础,是无法达到专业认可的艺术高度的。这使得学习艺术专业的个体必须经历日复一日艰苦练习的过程才有可能学有所成。受此专业学习路径的影响,在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把活动的小部分时间用来传授需要幼儿学习的艺术技能,在确定幼儿基本掌握后,就会把留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练习,并在活动结束后还会设计延伸到区域的后续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结束后仍然有机会反复练习所学的艺术技能。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之下,幼儿成了为技能的存在,而不是为他自己的存在,这种活动不仅不需要幼儿创造,而且抑制了幼儿创造的冲动。要激发而不是抑制幼儿创造的本能,释放而不是打击幼儿创新的热情,教师就必须从幼儿的逻辑出发重新建构艺术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让艺术为幼儿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而存在。为此,教师在设计艺术教育活动时,应首先着眼于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发幼儿表达自己感受与体验的渴望,然后鼓励幼儿相互诉说和倾听各自的感受与体验,由此丰富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并让幼儿产生想把自己的这种感受与体验表达出来的创造冲动。此时,教师再提供幼儿熟悉但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的艺术材料,将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使幼儿创造出极具个性化特征而又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三)从教师控制的互动到幼儿主导的互动
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以技能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反复练习为主要学习策略,反映在师幼互动上必然呈现出教师控制的特点。[15]因为教师是技能的完美掌握者,所以他自然获得了评判幼儿学习结果的权威。凡是教师认为画得不好、唱得不好、跳得不好的地方,幼儿都需要改正。幼儿也以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为荣,所以会竭力模仿教师。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都不是需要幼儿思考的问题。只要教师觉得漂亮好看,就是漂亮好看的。在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为幼儿确定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与步骤,幼儿只要顺着教师的教去学就可以了。艺术对幼儿来说只是需要被学习和记忆的客观知识,无关幼儿的思想情感,也不必幼儿用心去感受与体验,更谈不上有什么必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可见,与教师控制成正比的是幼儿主动性的降低,幼儿成为被动的惰性学习者。如果没有必要调动自己的身心参与和投入,幼儿也就必然会失去创造的动力与创新的热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教师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控制地位,使师幼互动成为幼儿从教师那里受益的过程。这就需要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艺术探索者,他们不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艺术技能学习任务而与教师互动,而是有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与教师互动,从教师那里获得智慧的启发,或者是需要有人来分享他对艺术的探索成果而与教师互动。由此,什么时候互动、如何互动、互动何时结束,都由幼儿根据自己探索与学习的需要决定。在幼儿感觉到熟悉的艺术形式无法支持自己的探索和表达欲时,他们就会产生创造的内在动力,对熟悉的艺术形式进行部分创新或根本改造,以满足自己探索与表达的需要。此时,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主导地位,敏感地回应幼儿创造与创新的需要,积极支持幼儿的创造与创新。
三、幼儿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
基于幼儿内在的创造需要与创新潜能,实施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创新幼儿教育的组织与表达形式,以满足幼儿的创造需要,释放幼儿的创新潜能。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育创新只能依赖教师来实现。为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由于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起着引领与指导的作用,所以教育创新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就幼儿艺术教育创新来说,教师至少应完成以下教育观念上的变革才有可能。首先,教师应改变对艺术创新的传统认识。创新在传统观念中通常指创造出不同于现有事物的新事物,所以一般认为尚处于发展中的幼儿不可能创新。然而,创新也可以从个体自身的角度来定义。如果个体创造出的事物就他自己的经验来说属于从未见过的事物,那么该事物对个体来说就具有创新性。对于艺术经验还非常有限的幼儿来说,在无法借助极其有限的已有经验来表达自我时,幼儿主动创造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艺术符号与形象即是在创新。教师认可幼儿的这种创新,本质上就是对幼儿创造性解决自己艺术经验不足问题的肯定,有利于幼儿积累成功的艺术创新经验,为将来创造全新的艺术形式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改变对幼儿艺术创新能力的传统认识。在传统观念里,只有专业的艺术家才有能力进行艺术创作,完成艺术创新。幼儿不仅艺术技能不成熟,而且艺术经验贫乏,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艺术创作。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幼儿确实还没有能力在艺术上创新,但艺术也可以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定义。幼儿从自己创造的符号与形象中获得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感与满足感,对幼儿来说这些符号与形象就是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而言,幼儿不是没有能力进行艺术创作,只是没有能力创作出符合成人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教师不能因此否定幼儿为自己创造的热情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瑞俊,周莉.新世纪的呼唤:创新·创新人才·创新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01):56-57.
[2]程丹丹,高新正.“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大学,2021(11):111-112.
[3]吕玉芬.“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01):118-120.
[4]赖配根.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J].人民教育,2016(01):116-117.
[5]林婷婷.在童话剧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22-23.
[6]邓雪梅.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的价值与支持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1(03):89-92.
[7]黄静.在体验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93-96.
[8]洪新发.论美术教学中的欣赏、临摹、写生三者之关系[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139-141.
[9]殷静.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非准备性[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93-96.
[10]刘秀凤,刘国艳,李沐洵.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形态及其对幼儿环境需求的满足[J].学前教育研究,2020(08):60-70.
[11]陈永莉.幼儿音乐表演活动中的教师支持[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89-92.
[12]王瑜.涂鸦艺术的教育意涵与幼儿园涂鸦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07):87-90.
[1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20.
[14]许卓娅.音乐教学游戏化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83-95.
[15]蒋烨,陈繁.幼儿艺术教育中多元实施主体的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21(11):79-82.
The Precondi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 Innovation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LI Chunxia
(The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of Zhongyuan District of Zhengzhou City,
Zhengzhou 450006 China)
Abstract: Children have the potential of innovation.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hildren is not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innovate, but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children to innovate. It means the innovation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hildren. Taking the art education of children for example, kindergarten should change the education goal from skill?鄄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鄄orientation, the activity design from professional art perspective to children’s life perspective, and the teacher?鄄children interaction from teacher control to children leading. Teachers should reform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respect children’s subjectivity in educ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educ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childre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