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SR模式下小学数学单元习题“结构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天影
小学数学单元习题结构化是指在大单元、大结构、大资源的USR(Unit- Structure-Resource)模式,将单元内的习题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旨在指向学生的专家思维、关键能力和素养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郑毓信教授指出,要用结构的观点考虑教学,数学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求关联。笔者试图从“基于‘大’单元整合,培养‘专家思维’”“基于‘大’结构思维,助推‘关键能力’”“基于‘大’资源再造,提升‘素养意识’”三方面,阐述单元整合下凸显知识元素间的结构关联,整体设计习题,促使学生从单元知识系统化走向思维结构化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让教学更加精准服务于学生。
一、基于“大”单元整合,培养“专家思维”
基于大单元,引导学生以类聚合,以序递进,以网链接,指向核心素养,促进习题横向结构化。
1.以“核心目标”为导向,让概念本质化
(1)多创生途径,延展生命力。基于核心目标,理解内化“源于教材”的问题资源,调整重构“源于课堂”的问题资源,捕捉利用“源于学情”的问题资源,从而有效创生习题群。通过结构化的创生递进式的过程设计,让单元核心概念变具体内涵,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关联生长。
(2)分领域梳理,实现进阶力。统观教材重构,分领域梳理,细化核心子目标,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为例,将教学结构转向习题结构,并不是要重走整合发生、发展的过程,而是需要基于单元整合的核心概念,优化整合“关键目标要素”,创设挑战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进行结构化呈现,促进学生举三反一,形成结构化思维。
2.以“核心任务”为驱动,让内容结构化
(1)优化关键要素,任务链助力。通过优化整合“关键目标要素”,设计单元习题任务链,在任务链中感受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单元习题融合协同效能。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单元习题可分为关键目标要素和认知内涵分析。
(2)着眼重构路径,支架式驱动。根据重构路径,有效地对各单元习题群进行谋篇布局,对单元核心内容、思维方法等进行梳理回顾,建立核心问题的任务单,衍生多样化的习题训练,建立习题类型支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
3.以“核心题群”为载体,让体系深度化
(1)详统筹架构,构筑思维迭代。设定单元核心题群目标,共同构成该单元的目标体系,教师要强化迭代数学模式,形成一条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大单元学习链,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专家思维。
(2)阶段性筑搭,聚焦审辩拓展。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的目标维度、清晰合理的表述,通过阶段性题群构筑知识体系,聚焦审辩拓展,进一步发挥核心题群的增值作用。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年月日》阶段性设计分析为例。
话题:时间的奥秘。
第一阶段,查阅月历秘密。以任务驱动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给予学生足够空间和时间去探索月历中的知识,开放记录方式。
第二阶段,梳理单位关联。以思维导图方式,自主梳理知识,深化理解时间单位间和计量单位间的本质联系。
第三阶段,拓展微课:谁动了二月那几天?通过微课拓学,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知识迁移应用,加深对时间单位的深度了解,拓宽知识的外延。
第四阶段,制作冬运会活动日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活动日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丰富作业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核心素养。
二、基于“大”结构思维,助推“关键能力”
单元习题设计,应基于序列化的设计,关注题组间互联结构、水平结构和难度结构,促进纵向“自下而上”结构化。
1.“多渠道”体验,激活知识结
构化
在“大”结构引领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基于丰沃的习题土壤,多渠道利用习题材料是构建完整知识样态、构建结构化思维的保障;以无边界学习为理念支撑,创建单元题组玩创中心,结合角色扮演、游戏玩乐等,形成实时反馈互动的教育场……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形式下对单元知识有整体认知,对单元习题有结构化感悟,打破常规习题展现模式,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2.“多维度”整体架构,清晰联结认知
单元习题群只有呈现为整体状态时,才有生长力。在构建单元习题群时要关注单元体系的逻辑完整性、单元的内在结构,明确构建的三个维度,即从“增加厚度”“挖掘深度”“拉伸长度”进行整体架构。追本溯源,将关联单元打通,理清不同核心知识之间的先后顺序,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点“从哪里来”的问题;再用积累的经验去类比、同化新的学习内容,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新问题,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
3.“多类型”任务规划,精准迁移拓学
对编排体系进行解读、分析和类比,了解编排特点,依据“支架”有效地对各单元习题群寻找关联和拓展延伸,实现知识迁移。右上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单元主题习题的类型结构。
这样思考和设计,有利于建构单元习题群的体系,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的学习任务网络。以实践活动展评课为载体,在多样化成果展中对单元核心内容、思维方法等进行梳理回顾,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让学生感悟意义、体验价值和提升素养。
三、基于“大”资源再造,提升“素养意识”
利用评价资源,转变习题发生方式,促进纵向“自上而下”结构化,提升学生素养发展,推动评价方式创新。
1.题集促学,强化过程评价
依据制作目的、主题内容、发挥作用,从学生自身组织学习的境脉进行探讨并定期展出学生的作品,关注“团队展示度”,能看到学生对习题认知的迭代过程,也看到了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习题的汇报答辩可以促进学生再次深入理解知识,促进学生从基础学力到“高阶学力”。
2.分享链探秘,串并联型单元结构
整合梳理不同单元习题内容中的侧重点,设计各单元习题拓展微课资源主题,全面建设优质单元习题资源库。
3.“题智成长机”激学,精准评价
角色转换,从学生学习角度,依据特定目标,以专业方案呈现学生学习的历程,避免“专家盲点”现象,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巧用智能,助力反思晋阶。利用ChatGPT 等现代技术,发展学习式评价,通过输入的大量习题数据分析准确反馈,促进评价智能化、共享化和可视化精准输出。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大单元、大结构和大资源的USR模式,尊重学生学习起点,融合各领域知识,拓展学生思路,设计整合有结构关联的单元习题,发挥结构的力量,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专家思维的形成,提升学生素养意识,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