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黄彩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此次新课标修订最大的创新点之一。
为了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阳江市阳东区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开展了题为“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为例”的课例研究。
一、研读课标,明确学生思维的培养路径
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学习任务群正是对应了“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是发展理性思维,它的设置与实施,目的是改变重接受、认同,不重质疑、多元的思维状况。《自相矛盾》这一课所处的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的导语明确清晰地告知了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感受思维的魅力),对应这一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研组把研究主题确定为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理性精神、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了寻找更适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教研组在统一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择了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研究小组通过对比观课、分析来寻找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自相矛盾》是一篇小古文。选择这一课作为研究课例,一方面是因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基于以往的经验往往容易落入“教材至上”的窠臼,被“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的思维固化,使得思维训练的学习任务落空。教研组选择这一课例进行研究,正是希望能够有效寻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二、同课异构,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本次课例研究中,教研组主要使用了比较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1.比较法
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由A、B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班级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讲授《自相矛盾》。A教师主要采用任务引领的方法进行教学,围绕“帮助楚人卖出矛和盾”创建任务群,形成任务链,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地思考、质疑、表达。B教师采用常规教法,主要采用“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把握文章主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研组围绕思维品质培养这个目标进行了集中研讨,笔者提出了进一步明晰学习任务,细化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辅助的建议,指出评估量表要降低观测的难度,提升观测数据的效度。
2.观察法
(1)经过商讨,各观察小组确定的观察点如下:教学结构组,环节·内容·时间·学习活动;教师行为组,提问·参与·理答;学生表现组,情绪状态·参与度·思维状态描述。
(2)观察工具:观察表,摄像机一台。
(3)观察位置的选择。主要观察授课教师,坐在后排观察,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有听课教师坐在过道两侧区域进行观察,便于物色一位优生和一位学困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4)观察过程。课前:观察者在上课前进入教室。课中:所有观察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量表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课后:教师与他们选定的观察对象进行访谈。
3.访谈法
在两节课上完以后,学生行为观察组的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描述学生学习本节课后的真切感受、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情况,以此了解该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访谈提纲如下:
你喜欢××老师的语文课吗?为什么?
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了吗?你对自己说出的答案满意吗?
你喜欢在课堂上提问题吗?
你会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矛”和“盾”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对比反思,明晰学生思维品质
1.对教学设计的比较
(1)内容选择。两节课教学均选择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这一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单元是典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课程内容。
(2)教法选择。A教师采用任务引领的方法进行教学。B教师则以寓言文体“学文+明理”的常规教法,从古文鉴赏角度切入教学。
(3)参与度对比。两位教师的思维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感知与体味”“联想与想象”“辨识与推理”等思维能力均起积极的作用。但根据观察记录统计,A教师的课堂发言覆盖率达到50%,B教师的课堂发言覆盖率只有31%。A教师的课堂的学生的表现明显更为活跃。
(4)教法对比。A教师的课堂创设的“帮助楚人卖出矛和盾”情境任务明显能让学生得到更多思维和语用的训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对教学过程的比较
教学活动在形式、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上,这两节课都包含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A教师的思维课堂还有“做”:学生扮演楚人卖矛和盾。在“说”这一言语实践活动中,增加了“帮助楚人卖出他的矛和盾”和动画配音环节,增加了思维训练点,提升了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思维训练的内容上差别在于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思维的条理性外,更强调学生思维的参与度、灵活度和思维的批判性,B教师的思维课堂则侧重于现有思维的适应,文学审美和文化自信等感性思维的味道更浓。
3.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改进
教学活动后,教研组集中研讨,根据以上分析修改了A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了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高追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敢于怀疑、挑战课本权威,因而增加了拓展阅读《矛与盾的结合》,重新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改进之后,由A教师再次授课,思维训练效果显著提升。这堂课不仅使学生锻炼了理性思维,学习了理性表达,更初步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优化设计,成就学生思维发展
1.课本剧创编活动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此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创编剧本,并在课堂上呈现。教师组织课本剧创编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设计了角色、台词,还制作了相关道具,将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2.故事新编活动
文中故事的结局是商人十分羞愧,再也不敢卖弄小聪明,开始本本分分做生意。教师鼓励学生对结局进行改编,仍然从商人卖矛和盾入手,将自己代入商人视角,思考商人该如何卖出矛和盾,创编一个新的结局。教师通过组织这一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集结智慧,勇于创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一个好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要通过聚焦学生的语言实践,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梁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