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宏才: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作者: 韦英哲郭宏才,中职思想政治正高级教师,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兼任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思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公共基础课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珠海市首届德育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珠海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在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培养对象和培养基地名单中,广东有3人入选名校长培养对象,郭宏才是其中之一。他的职业生涯从思政教师起步,成长为中职思想政治正高级教师,一直践行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目前,他既是珠海一职党委书记,又是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围绕如何加强党建引领、打造校园文化、带领团队成长等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郭宏才。
党建引领,打造高质量党建品牌
郭宏才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班子的“龙头”作用,促进党建高质量发展与学校管理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相互融合,营造同频共振、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广东教育》:作为珠海一职党委书记,您如何推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落地?
郭宏才: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
一是明确职责,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书记主持党组织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组织重要活动,召集和主持党组织会议,督促检查党组织决议贯彻落实,督促党组织班子成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行使职权,负责召集和主持校长办公会议,按照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是党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学校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党政协同,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聚焦学校党组织和行政事务“谁主管、谁来管”问题,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需经学校党委委员会商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班子领导、党支部书记和中层干部联席会议,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开展“双培养”工程,把教学教研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为教学教研骨干,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的党员教师队伍,持续增强党员战斗力。
《广东教育》:您目前还主持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工作,将如何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高水平教研体系?
郭宏才: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坚持“以党建促教研,以教研强党建”工作思路,关注时代命题,致力于建设珠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发挥教研支撑和担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研新高地。我们将通过深入基层,加强调研;搭建平台,资源共享;队伍建设,教研联动;质量监测,优化提升;特色活动,打造品牌等举措,推动珠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文育人,创造高质量校园生态
在珠海一职,郭宏才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和乐”校园文化,以文育人,创造高质量校园生态。
《广东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学校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以此引领师生的教学行为。2016年,您调到珠海一职,这些来年打造了怎样的校园文化?
郭宏才:珠海一职2016年开始提炼和建设“和乐”校园文化,这是我们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求出发,立足学校实际,实践探索出来的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模式,通过打造“和乐文化”校园品牌,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和乐”校园文化,以“和”为核心,以“乐”为目标,既包含“和于心、乐于行”的“知行合一、内外一体”的含义,又包含“心地平和、乐源于心”的氛围营造。“和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整体协同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校园文化模式,通过以文化人,推动学生乐学乐做乐沟通、教师乐教乐研乐担当,最终实现师生以技圆梦,全员出彩。
在“和乐文化”引领下,学校朝着成为发展质量高、社会贡献度高和认可度高的湾区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中职学校不断前进。
《广东教育》:作为一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珠海一职如何拓宽学生优质升学和就业渠道?
郭宏才:珠海一职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培育现代职业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办学理念。
在升学方面,学校成立本科冲刺班,名师坐镇助力学生考取本科,目前共有75名学生通过春季高考或体育单招考试,考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鼓励通过专插本、研究生考试继续攻读学位,部分学生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加强中高职三二分段贯通培养,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
在实习就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多项举措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学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200多个企业开展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建立180多个顶岗实习基地。近五年,学生平均顶岗实习比例达到94.86%,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8.96%,对口就业率91.64%,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牵头成立了“珠海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联合行业协会、企业、中高职学校等40多家单位,共同推动与珠海市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发展与改革。同时,学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联盟、珠海市职教集团、粤港澳跨境电商产教融合联盟、广东省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电商职教研究中心),积极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形成共建共赢、共通共享、共管共育的“共享型特色职教集团”办学模式。
团队共生,锻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众行致远。郭宏才引领校长成长、带动教师共同发展,构建了分层分类、专业(群)全覆盖、体系完整的教师团队建设体系,为珠海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您的职业生涯从思政教师起步,成长为中职思想政治正高级教师,您认为当好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郭宏才: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要求,我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全面深入落实落细落地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要求自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以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首要职责。
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学科思政与专业思政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让思政教育鲜活生动,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信息素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当下学校思政教育领域的重要探索。教师要具备全面的信息素养,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将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入思政课堂,不断提升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让学生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参与,增强情感共鸣。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人格魅力,努力做思政课“大先生”。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广东教育》:您非常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思政改革,成立了珠海职业教育首个思政名师工作室。您是怎样带动思政课教师共同成长的?
郭宏才:思政课教师共同成长,是一件事、一群人、一起干的快乐和收获。我带动了学校思政课教师成长,他们也推动了我的成长,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建设思政课程,让成长有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思政教研组全体教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教师郑慧仙的《哲学与人生》、黄静的《职业道德与法治》被立项为省优质建设课程。
实施种子工程,让成长有抓手。2019年开始,我们发挥与高职院校对接的优势,借助“三二分段”加强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在校党委领导下,由思政名师工作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党建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思政科组宣传动员,经过严格选拔及精心培育,每批次20人,思政教师担任导师,梯队式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经过近两年的培养,第一批“种子工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种子工程”成员共写了约4万字学习心得,进44个班讲“10分钟”微党史课,用“关键少数”引领大多数学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坚定了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
突出品质品牌,让成长有特色。一是讲好第一课。思政第一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深入每个班级进行教学。二是送课进企业。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及特色,学校思政教研组把握契机,将课堂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三是比赛促成长。通过各类教学竞赛,思政教研组展现了实力,扩大了影响力,梯队式培养了教学骨干,打造了优质思政课教学团队。
加强教学研究,让成长有厚度。思政课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将朴素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为中职思政教育工作留下了宝贵财富。
《广东教育》:成为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您将如何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郭宏才:我将以此为契机,瞄准目标任务,压实压紧责任,确保培养成效,加强示范引领,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聚焦职业教育,通过打造名校长工作室,遴选吸纳不同地域,影响大、有潜力的名师、校长加入,构建职业教育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引领中青年校长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修,拓宽教育视野,厚植职教情怀。
另一方面,开放共享资源,释放学校资源和经验成果,利用资源优势,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和实践研修活动。不仅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同时积极服务国家教育帮扶重大战略,参加教育公益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我希望成长为一名教育家型校长,同时帮助一批校长提升专业水平、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增强学校发展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