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戏剧教学中遇见美好
作者: 黄日暖从第一次戏剧创作,到成长为珠海市中小学戏剧工作室主持人,再到广东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易楠在戏剧教学中遇见美好,她提出的“悦美戏剧”教学主张及其实践也产生了丰硕成果。
《广东教育》:易老师,您在中小学戏剧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已有十余年。您是何时开始接触戏剧并产生兴趣的?
易楠:我的戏剧之旅始于2012年。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交流平台,使我有机会参加在香港举行的亚洲学生戏剧汇演,这也催生了我的第一次戏剧创作。由于经验不足,我在珠海市文化馆副馆长苑文茜的专业指导下,创作了第一部校园短剧《魔法毯》,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排练。该作品在香港元朗剧场演出时取得了成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主办方在一所学校的礼堂举办了一场联谊活动,旨在促进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深入交流。联谊会全程都是学生组织,有才艺展示、交换小礼物等环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争相表演节目、互留联系方式。然而,我们的学生却相对沉默,我不得不轻声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去结识新朋友。在联谊会即将结束时,我们的学生终于被他人的热情所感染,争取到了最后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
这次经历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又要怎样培养人?从那时起,我坚信戏剧是最佳的育人途径之一,并对此充满了热爱。不知不觉,我已坚持了十多年的戏剧教学实践,在践行过程中凝练并提出“悦美戏剧”的教学主张。
《广东教育》:“悦美戏剧”教学主张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易楠:“悦美戏剧”追求愉快且美好的戏剧教学,努力创造“悦学悦美,悦心悦容”的教育境界,其核心理念就是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其中,“悦”代表一种高兴、愉悦的情感状态,而“美”则代表美丽、美好的事物或体验。
“悦美戏剧”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标,以课程育人为径,从学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引情启思、体验创美和表达生悟等教学策略,结合戏剧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赏剧评剧等多种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戏剧活动中找到乐趣,获得心理满足,体验戏剧艺术的魅力、情感表达的自由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进而提升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悦美戏剧”突破了传统戏剧教育的束缚,主张“大教育戏剧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会演戏的人在社会上必能有所作为。”他认为,学生在戏剧中可以积累人生经验。“悦美戏剧”倡导具身体验、创意表达、合作创作和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交流和表达观点。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剧本创作、与其他演员合作表演和共同解决戏剧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借助戏剧的力量,学生能从戏剧角色的扮演者逐渐成为社会角色的承担者。
《广东教育》:您的教学主张形成了怎样的戏剧课程样态?
易楠:在“悦美戏剧”的教学主张下,我构建了三种戏剧课程样态,分别是戏剧普及课程、戏剧提升课程、戏剧融合课程。
戏剧普及课程旨在向全体学生宣传戏剧文化,以“戏剧讲坛”的形式,邀请在广东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为学生开展生动有趣,且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的戏剧课。同时,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实践活动,如“我的戏剧我作主”校园优秀戏剧作品有奖征集活动、课本剧优秀剧目汇报演出、“梦想成真”主题戏剧体验活动以及“透过戏剧看世界”等经典电影与戏剧赏析会活动等。我还利用“悦心美育”视频号,推出近70个戏剧微课,浏览量近10万人次,惠及本校乃至本地区的中小学生,希望能将戏剧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田。
戏剧提升课程是针对喜欢戏剧表演的学生群体设计的课程。它结合了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和专业戏剧表演的形式与内容,每周定时定点组织学生进行以戏剧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戏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发展语言、肢体、想象、表演、创造以及团队合作和领导力,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艺术素养,并成为校内文艺骨干。
戏剧融合课程运用戏剧化的教学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表现手段,与音乐、语文、英语等多门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促进戏剧教育与学科学习的相辅相成。例如,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利用戏剧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参与各种音乐体验活动。在语文或历史课程中,将有人物、有冲突的课文或历史事件等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学生的创编和演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合作力,提高综合素质。融入戏剧元素的课堂,变得魅力无限,有助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生成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戏剧成了课程与课程、课程与生活的桥梁。
《广东教育》:作为珠海市中小学戏剧工作室主持人、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您如何带领团队一起探索与践行“悦美戏剧”?
易楠:工作室得到了市、区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也遇到了一群热爱戏剧、携手共进的同伴。近十年来,工作室坚持以“悦美戏剧”为主线,依托多项省、市级立项课题,对“悦美戏剧”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推进和提升,深化了“悦美戏剧”的内涵与价值追求。我们探索出“悦美戏剧”课堂的教学范式,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形成了近60节优秀戏剧课例与戏剧融合课例。在“悦美戏剧”理念的指导下,参与研究的20所实践校,研发了契合学校办学理念、具有鲜明特色的戏剧校本课程,如绘本剧课程、音乐剧课程、创意戏剧课程、快板剧课程等,并在学校内成立了戏剧社团。这些社团将“悦美戏剧”理念与策略运用到戏剧作品的创作与排演之中,创作了《爱下雨的女孩》《模拟人生》《诗·时·逝》等40余个获得省、市、区奖项的优秀戏剧作品。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等形式在澳门、林芝、武汉、深圳、广州、中山等地介绍和推广,“悦美戏剧”品牌整体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2022年,在IDEAC“金面具”戏剧教育大会全国优秀成果展示中,工作室获评戏剧教育普及与推广“杰出贡献奖”。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百千 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易楠:我真切地感受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平台的扶持、导师的指导与同伴的互助。“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课程、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融合了理论养成与实践指导,夯实了我们的理论功底,开阔了我们的教育思维和实践视野,为我们插上了奋飞的翅膀,促使我们飞得更快、更高、更远。特别感谢我的理论导师陈洪义教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突破了专业发展的困境,战胜了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难题。在他的帮助下,我在教育科研和教学主张凝炼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反观自己专业能力的成长,我有三点心得分享:
第一,从楷模中汲取前进动力。于漪老师说要“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余映潮老师不懈笔耕、日积月累治学,褚树荣老师对教育始终保持敏感,聚焦真相,不断反思,积累能量……在这些教育楷模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画像。只有坚定教育信仰,对学生满怀深情厚谊,才能在从业之路上勇往直前,从优秀走向卓越。
第二,在跨界中突破视野格局。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有幸接触了语文、英语、政治等不同学科的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我发现相同的教学问题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解决途径。这种跨学科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现在,我更加积极关注国内外的重要教育问题和现象,以及与本学科相关的重要教育理论和思想。我学习不同学科的教育经验,吸收并借鉴它们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我经常阅读经典名著、哲学以及各学科专业书籍,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这些多元学习,我形成了对教育和教学的独特理解,拥有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效果。
第三,在引领中同步拔节生长。我将从培训中习得的学习成果转为工作动力,积极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讲座,以示范引领增强我的发展内力。正所谓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学会,基于任务驱动的备课,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思考,我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工作坊研讨、读书指导等活动中,与同行交流,助他人成长,使学习、交流、科研融为一体, 促使自己不断体验、反思和发展。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