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余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导向下”,系统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李文化、陈宇博,2021)。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

一、环境分析阶段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早期阶段,需进行环境分析,以了解学校内外的情况和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置阶段

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确定了整体协作的课程目标,明确了具体的课程目标。

1.校本课程总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2.校本课程分目标:通过听、读、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模态资源,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课程内容选择阶段

1.内容选择。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定语言材料:《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胡敏,2019)、《英释中国传统文化》(何其亮、张晔,2006)、《用英语介绍中国》(高黎、崔喜哲,2011)和《中国风·用英语介绍中国高频100话题》(创想外语,2015)。分中国风物(Scenery and Sites)、中国习俗(Festivals and Customs)、中国人物(People)、中国成就(Achievements)、中国艺术(Arts and Crafts)、中国精神(Spirits and Thoughts)六大主题和20个分类子主题。

2.内容的编排和呈现。各子主题内容以并列关系编排,侧重知识的广度、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每个主题文本以英语呈现,配有好词好句积累、难句解析、音频视频链接等。所有语篇借助指南针等技术进行词汇和句型难度分析,并在尽量保持原文语言特点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改或删减,保证语篇的适切性。

四、课程实施阶段

1.课时安排。学校每年统筹实施校本课程,所有学生可以选修一门校本课程。选修课每学年共设约22周44课时,每周三下午1次,每次连续2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每次完成一个子主题,一个学期完成3个主题,每学期的最后2个课时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

2.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和语篇内容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具有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来说,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可称为ROOTS教学法。

Retell: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鼓励学生通过演讲、展览等方式,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述“中国风物”和“中国人物”。如组织中国文化古迹手抄报展览,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展示等。

Observe:学习“中国习俗”和“中国精神”主题单元时,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行为准则,了解如何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如向来访的外国交换生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茶文化等。

Orient:熟悉“中国成就”和“中国艺术”,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如借助学校的剪纸名师工作室和“玩个毛线”社团,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精美。

Translate:学习“中国人物”单元时,鼓励学生从新时代的角度辩证思考和评判历史人物。如开展“穿越时空,对话英雄”活动,学生选取同一时期中外不同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分析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等,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Succeed: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学习“中国成就”和“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立足当下,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如使用中医药知识,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难题。鼓励学生在与广药集团的合作交流活动中,拍摄《千年中医药少年说》,用外语宣传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五、课程评价阶段

1.对课程的评价。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期和末期,邀请授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课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善。如评价结果多为“是/Y”,说明校本课程整体设计合理;若评价结果多为“否/N”,说明校本课程设计还需要修改和完善。教师评价的维度包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资源、学生参与情况、学生学习评价、教师的角色与反馈、学生反馈与满意度、课程改进与发展七个方面。学生评价的维度包括课程内容、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学习兴趣、教师、课堂组织、意见和建议七个方面,评价内容可以更好地体现互动性。

2.对学生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根据学业评价表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终结性评价包括主题相关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教师就课程内容的测试。评价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课程总分包括平时评价40%和测试评价60%,分活动参与、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学习成果、综合测试等维度,其中学生自评占30%,同伴互评20%,教师评价50%。

六、结语

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此外,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在课程中获得了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技巧,学业成绩也有所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合作,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和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长期支持和投入。内容需要应与学科要求和学生需求相协调,保持更新和适应性。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也需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DXKT1704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