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作者: 沈明

以单元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0

根据认知规律,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黄金时期,其辩证逻辑思维日渐发展。在新高考、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思维品质目标的要求是“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高一英语作业现状及其原因

高一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事物有更深入的思考,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他们接触更多的知识领域,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多元化。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完成作业的能力;对新科技和电子设备的应用和掌握趋于熟练,能很快适应在线教学,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拓展课内知识,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源。

对于高中新生来说,高中学习体现了两个鲜明的特点:知识难度加深、容量增加。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身心、社交、学业及家庭期待等多方面压力。尤其是面临选科的困惑和焦虑,及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学科内容,需要适应更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同时面对各科目的作业和检测。

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延续,其作用和价值显而易见,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习逐步向深度拓展,学生面临作业量较大、作业难度增加、更多跨学科学习等问题。高一学生通常需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九个科目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实验报告、阅读材料、记忆类作业等,这些作业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所以需要学生作更多的准备,也要求他们有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逐步适应高中学习。

笔者对154名高一学生和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57.8%的学生完成英语作业需30到60分钟,42%的学生需30分钟以内。学生对最喜欢的作业做了排序,第一位是有趣的任务,如观看英语电影电视剧、学唱英文歌曲、结交国外网友等;第二位是阅读网络热点文章、课外读物等;第三位是合作完成Project,如海报、配音、情景剧;第四位是口语作业。而教师最喜欢布置的作业分别是:课时练习习题,自我小测,抄单词、背书、写作文等,口语作业。

由于课时较少和缺乏语言环境,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课堂所教授的知识比较困难。作业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更能拓展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提升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部分高一教师教学目标和内容定位模糊,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整体构思和与教学目标的相符性,导致量大低效。

对高一英语作业具体功能认识缺失。新课改以来,在推动英语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思维培养缺失(王蔷、胡亚林,2017)。部分教师过于强调作业的巩固功能,忽视了英语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必修一英语单元作业目标流程

布卢姆等人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安德森进一步完善了分类框架,将认知过程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大类型。根据以上理论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必修一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了英语单元作业设计目标流程(如上页图1)。

1.新课标为统领,分析教材,基于学情

高一英语单元作业设计目标依据新课标,按照《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册》中的教学指导思想,围绕大单元和单元内容选择学习资料,同时关注高一学生的心理、思维认知,考虑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随着教师的课时教学和设计的作业,学生的认知从记忆、理解逐渐螺旋型过渡到评价、创造的高级思维。设计作业过程中关注情境设计,多模态展示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目标,设计基础类作业、合作类作业、实践类作业以及创新类作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还要注重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2.梳理单元目标,以制定单元目标为支撑

单元类作业是教师依据课程目标或课程纲要,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作为基本单元,基于学情围绕主题和活动等选择学习资料,进行结构化组织的学习过程。它立足课程视角,聚焦核心素养,以作业为突破口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四耕、马燕婷 等,2021)。因此,单元作业设计目标依据课程目标要求应遵循完整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原则,突破传统作业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用系统学习方式拓展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必修第一册包括六个单元,涉及了三大主题,如图2所示。

设计课外作业时,对各单元整体目标进行结构化的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统筹分配,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中。依据整体大单元的主题意义和单元目标,单元课时作业目标可以设计为一节“新授课课时目标”、五或六节“习题课课时作业目标”和一节“单元复习作业目标”(注重课内外教学和作业的衔接)。每个单元作业分为七个课时左右,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考虑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逐步提升,避免学生在同一认知类型上进行低效的重复性行为。最后一个课时“Project板块”按照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课内搭建支架,课后合作进行项目作业。以语言运用为目的,以具体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辜翔宇、葛炳芳,2019)。

3.以多维评价为保障,重视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改进作业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下作业的设计应遵循四个“要”、三个“度”的原则:要遵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规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遵循学习迁移的规律;要遵循记忆的规律;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同时要考虑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数量限度和作业的时间限度(袁东波,2020)。多维评价是设计单元作业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反思,保持学生学习进程兴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整个过程性评价中,可以从教师角度、同伴角度、组长与组员角度等,以多模态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回归教学主体,帮助学生成为有成长型思维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记忆和储备现成知识,停留在浅层思维阶段。

三、结语

学习的真正发生应该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思维模式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高一英语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需求。教师在日常批改作业中,分析、记录、统计等工作,尽管费时费力,但是站在学生主体长远目标来看非常有益,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成效,“分析教材学情——梳理单元内容——制定单元作业目标内容——作业实施——反馈改进”,真正落实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强调共同基础,同时尊重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