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意外危机管理探究
作者: 解小羽
本文研究对“校园危机”的界定是建立在对“危机”“校园危机”概念的分析基础上的,校园危机是发生在校园内,对学校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比如伤害学校师生、破坏学校教学设施、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等),而以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
校园危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校园危机。不同学者、研究者在定义校园危机管理时有不同的文字描述。例如高洪源(2003)认为校园危机管理就是对那些发生在校园内部或学校受外部灾难事件而突发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
目前,学者们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界定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三个维度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策略过程,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在时间上具有序列性,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由内涵可知,校园危机管理并非出现危机后再进行管理,不是单纯的“亡羊补牢”式,它应该是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常态化持续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并且,科学的校园危机管理强调一要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数量;二要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程度;三要加强危机后的恢复工作,快速且有效地减少危机所导致的损失。科学而有效的校园危机管理应当具备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三个特征。
校园危机管理在时间序列上有其共性,因此不同学校的危机管理也有共性。但不同的学校,其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程序和策略有不同和侧重,这是因为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历史、管理模式以及学生年龄结构的不同所致。学校在制定本校危机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时,必须具备自己的个性,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学校的计划,更不能生搬硬套别校的预案或计划。学校的危机管理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学校实际,实施的管理策略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策略的探讨才有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一、健全危机管理预案,明确应对措施、流程和责任
在危机的预备管理阶段,要制定危机管理计划,从而对危机做出积极反应,保证危机发生后能在最快时间内降低损失。这与我们古话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理念一致。作为预防阶段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危机管理预案可以达到对危机的预测和预报的作用,并为妥善解决将要出现的危机提供足够的时间准备和组织准备。现代危机管理预案应与传统的不同。后者实际上是关于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的方案。科学的预案应强调在危机之前应如何做好准备。
所谓“预案”,顾名思义,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尤其是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的诱发原因、事件性质、可能发展的趋向、可能动用的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处理的流程、分工和责任等,都应体现在预案中。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管理事件,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危机管理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发展变化的需求和条件。
二、培养师生危机意识,积极开展危机模拟演练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环境简单、内部稳定性较高、外部因素影响较少的组织,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容易缺乏危机意识,部分学校没有从根本的意识层面高度重视对校园意外危机的预防。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机事件只是个别现象,学校的重点是教学工作。树立、培养危机意识是校园危机管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忧患意识,就没有应对策略。学校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要始终具有危机意识,但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也不能置身事外。不光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学校也应利用各种危机事件或其他资源对教师和学生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和自我防范意识的训练。
为了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危机意识,学校应该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安全知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危机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班会课、黑板报、报告会等方式进行定期有序的学习,将危机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体系,时时刻刻培养师生的危机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理念。
除了培养师生要具备危机意识外,积极开展定期而有效的危机模拟演练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校园危机发生,全体师生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和应对。有效的模拟演练可以提高参与者对危机的熟悉程度和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可以降低危机管理中人为的错误,也能降低现场调配资源的时间耗费,在实际发生危机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应对。
三、成立校园危机管理小组,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为避免在管理危机时陷入混乱失序、措手不及的状态,学校很有必要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的目标清晰明确,主要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师生安全,预防和尽力减少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检测学校中所存在的危机隐患并加以排除或者管控;培养全校师生的危机
意识,宣传校园危机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在广泛参考并综合各种危机管理小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校危机管理小组的基本结构建设可以如右上图所示。
校园危机管理小组可以通过“电话树”的形式建立一个完整的通讯体系,联合各种相关的社会力量,让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危机预备管理中的坚实力量。
四、形成多方沟通渠道,发布危机处理信息
尽管人们采取了有效的预防预警措施,但由于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性,危机时有发生。当危机爆发时,学校就进入了危机反应阶段,就要开展针对性的应急管理工作。
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当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者凭借信息交换能力以及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应对并化解危机。在危机的反应管理阶段,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危机沟通必须贯穿始终。
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沟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校内沟通、家校沟通和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校内沟通是指学校内部人员的信息往来。为了达成良好沟通,校内人员应正确了解危机事件的发展,避免胡乱猜疑或情绪波动而无法配合校园危机管理工作。同时,学校成员要口径一致,避免内部混乱。学校要教育好学生,避免他们将不实情况传到校外,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为了确保危机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建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向沟通渠道必不可少;为了确保危机管理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如实上报和下达危机管理信息。
学校要健全危机管理预案,明确应对措施、流程和责任。在缩减管理上,学校要加强危机风险评估、健全危机管理预案、培养师生危机意识和积极开展危机模拟演练。在预备管理上,学校要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完善部门联动管理。在反应管理上,学校要形成多方位沟通渠道,及时发布危机处理信息。在恢复管理上,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干预,及时总结反思问题。